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在何处     
范秋明 《湖南教育》2014,(10):57-57
很多人都对当下的生活很不满,身在生活之中,心在生活之外,心与生活相脱离。这非昆德拉笔下超越平庸的"生活在别处",而是逃避现实的另一种"生活在别处"。  相似文献   

2.
广州,一直被外来人奉为“扭钱”的天堂,也一直是外来者的寻梦之地。“生活在别处”,我们总期望另一种经验外的生活经历,当真的生活在别处时,我们才恍然,羁旅在外,“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乡”。  相似文献   

3.
生活在别处     
许多人现在都喜欢说“活在当下”。他们用这一个词来表达自己的踏实、务实,也用这一个词来总结和归纳经过种种历练后对生活的感悟。“活在当下”的现实主义态度固然重要,但生活的内容和色彩却需要更多别处的东西来丰富。从另一种意义上讲,生活可能更多是“在别处”的。什么是别  相似文献   

4.
怀念冬天     
枯树,是我偏爱的一种执着。没有过多的装饰,只有纯粹,纯粹地让人想到死亡。那时的天空很空旷,蓝得象海。我觉得我应该有双翅膀,不属于这块被冷漠冲刷得一干二净的土地。总想“生活在别处”,但“别处”是个什么概念,我不知道。世界的尽头仍旧是世界,“别处”或许只是一个凄美而无奈的借口。  相似文献   

5.
快乐老家     
我深深地眷念我的老家。在我的眼里,那儿的山比别处的绿,那儿的水比别处的清,那儿的泉比别处的甜,那儿的乡邻比别处的淳。老家是活泼的,老家是快乐的,五颜六色,洋溢着十足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文章论析了米兰·昆德拉的创作风格及其长篇小说《生活在别处》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7.
只爱陌生人     
《阳光搜索》2005,(5):39-41
有一种生活,永远在别处;有一种信仰,与现实无干;有一种爱,在旅途绽放。那些深深浅浅的相识,那些大美无邪的瞬间,那些让我们念念不忘的陌生人,存留在记忆中最温暖的部分。所谓旅行,不只关于认识世界,更是关于认识自己。陌生的生命,别处的生活,激发我们重新发现自己,认知自己。  相似文献   

8.
再去星巴克做白日梦,不必幻想生活在别处了;在不远的将来,哪儿又会跟哪儿有两样呢?  相似文献   

9.
“La vie est ailleur(s.生活在别处)”1968年以前,兰波将这句话从嘴里或笔尖创造了出来;1968年,这句话被刷在巴黎大学的围墙上;1968年以后,米兰·昆德拉将这句话发扬到极致,弄得世人皆知。生活在别处,真的是一句好话。似乎可以释为名词“,生活在别的地方”;亦可理解为“要生活在别的地方”。这是一句蕴藏着丰富情感的诗句,这是一种诗人们疯狂热衷的情绪,这种疯狂使他们的脑袋都冒烟,呈现出一片梦幻般的灿烂景象。昆德拉借主人公雅罗米尔之口发出了一声令母亲哑口无言的感叹:生命像是野草,是某种忧伤而徒劳的东西。女人的,或者说具体些,一…  相似文献   

10.
激情与超越     
4月19日晴他们远离着休息和睡眠,赶超着时间,跨越着沟壑,填补着他们的天真——《生活在别处》  相似文献   

11.
《海外英语》2013,(8):40-40,64
LonelyPlanet是惠勒夫妇根据自己的自助游经历出版的系列旅行手册。LP的旅行哲学是将循规蹈矩的生活抛诸脑后,亲身体验不同的文化,发现生活在别处的人们。他们在博客中收集了许多有关旅游的新词,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相似文献   

12.
生活在别处     
“生活在别处”,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兰波的这句名言,几乎概括了所有人的生存心理。无沦是谁,都会不同程度地觉得自己的生活平庸狭窄,枯燥乏味,一成不变,每天的日子都被衣食住行所填满,毫无光亮。  相似文献   

13.
兰波,一位并不为大部分人所知的天才诗人,在曾经的索邦大学留下了一句属于全世界的隽永诗句:“生活在别处”。那是个仅仅由4个法语单词组成的句子,却渗透了关于生命最深刻的思考。别处,即不在这里。这便是生活的样子,永远没有人知道它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咫尺天涯,生活种种是需要人们不断去感受、去发现、去体悟的。荷尔德林曾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可在当下的环境,生活的诗意旱已所剩无几了。物质的极大满足,带来的却是精神的极度匮乏。无数人打着生活的幌子。忙着赚钱。忙着算计,忙着力争上游。忙碌,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生活的常态。可忙碌的人们到头来却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怎么了。这实在是一个只有目标,却没有理想的时代。修身与求索,就是要寻找那“别处”的生活,寻找那遗落的理想。要知道你的心在哪里,生活就在哪里。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直至生命的终结。那是读到一本好书时的满心欢喜,那是路过一处风景时的怦然心动,那是回忆过往种种的恬静英好……张扬地活抑或从容地过,都不过只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成为最好的自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之下8篇文章,关乎追求,关乎财富,关乎远行……对于生活的迷惑每个人都会有,希望作者们的思考与感悟能对你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4.
赵武平 《中文自修》2007,(7):104-105
再去星巴克做白日梦,不必幻想生活在别处了;在不远的将来,哪儿又会跟哪儿有两样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一番自我确认、自我定位的痛苦煎熬。《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他既渴望生活,又想逃离生活,始终相信“生活在别处”。典型的再现了人在成长过程中,尤其是青少年时期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迷惘。  相似文献   

16.
激情与超越     
4月19日晴他们远离着休息和睡眠,赶超着时间,跨越着沟壑,填补着他们的天真——《生活在别处》  相似文献   

17.
我们真不该随随便便对孩子指手画脚,凭空捏造那些所谓的“创作题材”。对于孩子来说,生活就在此处,无限丰富和变幻的想象的世界就在此处,而不在别处。  相似文献   

18.
我记得卢梭曾经用一句话批判过凡尔赛文人的虚空,仅仅是一句轻描淡写的话,就使得那场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产生过极度分裂。外文是怎么说的早已淡忘,但那句译文却是牢记在心的——卢夫子云:那群人“生活在别处”。  相似文献   

19.
张莹 《海外英语》2014,(8):224-226,233
米拉·昆德拉小说《生活在别处》所勾绘的主人公雅罗米尔,其生活是悲剧的:畸形的母爱,无经验的青春期,饱含的理想与激情,生命的过早结束,凝聚了抒情诗人的一生。文章以诗人雅罗米尔的成长为立脚点试图逐一分析该作品所蕴载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20.
李萍 《小读者》2010,(1):56-56
我们必须依靠水来维持生活。而不论何时,一旦水源枯竭,我们将迁徙到水源丰沛的地方。但是一棵树是无法在冬日水量供给减少时移到别处去的。因此,大自然赋予树一项过冬的本领—-落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