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安乐宁静的世外桃源,而这个世外桃源是他借一个渔人去“偶然”发现的。为什么文章不一开始就直接写桃花源,而要让渔人去“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从而冒冒失失闯进去,与桃花源人有了一段交往呢?换言之,为何要让渔人去发现桃花源?窃以为原因有三:  相似文献   

2.
<正>再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我的注意力不再被至美的景致所吸引,突然跳转到质朴的生活叙事上。武陵人因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才"忽逢桃花林"的,才邂逅"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花源的。好一个"忘路之远近"!这其中暗藏多少玄机呀!试想,一个以捕鱼为业的武陵人,他日常要思虑的事情该多么琐碎而繁杂:今天要到哪儿去捕鱼?要捕多少鱼?要卖多少鱼?自留多少鱼日子才能过得去?等等。他过去的岁月就在这些琐碎的思虑和繁杂的劳作中悄  相似文献   

3.
备课资料库     
资料一: 《桃花源记》的五次悬念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渔人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作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和再寻桃花源的全过程,写得若有其事而又离奇神秘,曲折回环,引人入胜。文中设有五次悬念,五次曲折。   一悬:“忘路之远近” (怎么办 ?)一折:“忽逢桃花林” (一喜 )  二悬:“复前行,欲穷其林” (会怎么样 ?)二折:“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一疑 )  三悬:“初极狭,才通人” (怎么办 ?)三折:“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一惊 )  四悬:“不足为外人道也” (会怎样 ?)四折:“诣太守,…  相似文献   

4.
<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停!”语文老师急眼了,“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充满梦幻色彩,描绘了一个‘理想国’……你们读起来怎么干巴巴的,好像在念电饭锅说明书!”“武陵源不就在湖南  相似文献   

5.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相似文献   

6.
“桃花原”与“桃花源” “桃花原”与“桃花源”,虽仅一字之差,意思却截然不同。“原”者,“原野”也,指“开满桃花的原野”;“源者”,“水源”也,指“绝境”位于“桃花林”水源之处。文中的“桃花林”与“桃花源’”有一个明显的分割处,便是有一个数十步长的,“初极狭,才通人”的山谷。简言之,“桃花林(原)”尚是“世间之物”,而“桃花源”才是“世外之境”。所以渔人发现“桃花林(原)”,并不等于发现“桃花源”。只有在原文第2没穿越山谷之后,才算真正发现了“世外桃源”。当然,因为“桃花林”临近“桃花源”,也属…  相似文献   

7.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相似文献   

8.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是逢棒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相似文献   

9.
“怎样教文言文?”这个問題有探討的必要。这里談一談我的认識和教法。第一,在課堂教学过程中,教者要让学生适当地活动,启发学生积极思維,通过他們的思維活动获得知識。譬如說,有些文章淺近易懂,就让学生多活动。像《桃花源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魚为业。綠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鮮美,落英繽纷。这一段文章的句子都很短,接近口語,沒有难懂的名物,沒有典故。把“晋”、“太元”、“武陵”略作解釋之外,再讲讲“緣”、“英”、“繽紛”几个詞,而后让学生讲課文,大致可以讲对。类似这种課文,最好让学生讲,学生糾正,教师只作判断和补充。起初这样做,必然比教  相似文献   

10.
桃花源记     
S版、H版和新教材--我们"一个也不能少"。既"厚此"又"厚彼"。下面的练习,就是为使用新教材的同学们准备的--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相似文献   

11.
古代的“记”是一种固定的文体,“记”中所写的内容,要求应是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的实事。因此,一见到以“记”名篇的文章,人们总认为文中所记必有其人其事,并进而去考证、调查。对本篇所写的武陵桃花源,唐代舒元舆在《桃花画记》中说:“桃花源,即武陵之源,分灵洞...  相似文献   

12.
《桃花源记》的艺术魅力今天仍深深地吸引着人们,因为作者在这篇文章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一、赏心悦目的景色美"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是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时发现的美景。在这里,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花林优美的自然环境。读着这优美的句子,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这样的美景:清澈的绿水,夹岸的桃树,纷飞的花片,芳香的嫩草。这样的景致,怎能不令人赏心悦目!难怪渔人"复前行,欲穷其林"去探究一番,寻找它的源头在哪里。文章一开始就以独特的  相似文献   

13.
点绛唇     
醉漾轻舟 ,信流引到花深处。①尘缘相误 ,②无计花间住。烟水茫茫 ,千里斜阳暮。山无数 ,乱红如雨 ,③不记来时路。[注 ]:①信 :随意 ,随便。②尘缘 :此处指尘世 ,世俗。③乱红 :此处指纷落的桃花。【新读】这首词古本题作“桃源”。词的首二句确乎有似于《桃花源记》的开篇 :“缘溪行 ,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把读者带到一个优美的境界 ,这儿似是桃源的入口 ,眼前一片春花烂漫的世界。同时而起的 ,却又有一阵深切的遗憾 :名缰利锁正是“尘缘”的具体内容之一。如此一喜一慨 ,词情便摇曳生姿 ,使人为之情移。下片一至四句写景 ,一句…  相似文献   

14.
桃花源     
桃花源不止湘西一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只是一篇寓言,怎么可能实有其地呢?并非确指,多方附会也就不足怪。我行其野,抬眼望,遇有桃花源,总想去转转。南边的武夷山、北边的泰山,都有名为桃花源的景观,同湖南的那一处相较,差能得其仿佛。泰山的桃花源,在山之北。《史记·货殖列传》:“故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如果划界,这片桃源美景似应归入齐太公的治下。姜子牙钓于渭水之滨、武陵渔翁缘溪欲穷桃花林,本为一境。  相似文献   

15.
田螺姑娘     
很久很久以前,就是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那个朝代’、有个贫苦的种田人,”“名叫阿端。阿端的父母都已过世,他一个人住在一间简陋的茅屋里,以种田为生。他十分勤劳'每天日出他就出田干活,日落才回家歇息。  相似文献   

16.
咀嚼证书热     
走进21世纪,果真是景象迤逦,变幻莫测:“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的警世通言,渐被左邻右舍“金日开业”的冲天爆竹所淹没;霞光拥簇的基础性研究院(所),多数屋漏偏逢阴雨天;批个牌子就赚钱的办学热,被如火如荼生源大战的狼烟烤成鸡肋;甚至,“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培训经典,也被摁在了创新发展的祭砧之上……心存困惑忘路之远近却忽逢桃花林:考试经济像一轮冉冉升起的朝阳破雾而出,职业证书再热中华大地。 据统计,至2001年,流行我国的中外职业证书逾数千种。继劳动部规定90种职业实行证书准入制度以来,  相似文献   

17.
“上一节课,我们对《桃花源记》的字词进行了理解,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对内容进行分析。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主题?”上课一开始,我将问题抛给学生。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其中有一个学生的回答令人耳目一新“:我认为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和谐的主题。”此语一出,令我猝不及防,我试着问了一句“:何以见得?”“和谐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的和谐,二是百姓的和谐。”“具体说说。”我鼓励他说。“‘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自然和谐的美丽图画。你看,桃花林…  相似文献   

18.
桃源探     
《桃花源记》描绘了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的社会生活图景。但桃花源在哪里呢?根据“记”中所说到“武陵”去求索得知:武陵,在今湖南省常德市一带。然而有人认为桃花源不是纪实,而是“寓言”;有的则认为是“故作斯文写幽意”。史学权威陈寅恪先生在《(桃花源记)旁证》一文中,折衷两说,  相似文献   

19.
今日桃花源     
蒋利荣 《科技文萃》2001,(3):137-138
仲夏时节,记者乘坐桑塔纳轿车从长沙市出发,沿长沙至常德高速公路向西北飞驰,仅两个 小时便到达闻名遐迩的桃花源风景名胜区。 进入桃花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桃林,虽已过桃花流水,落英缤纷的季节,但桃叶碧绿 ,小果挂枝,也是别有一番景色。据导游介绍,传说武陵渔郎所逢桃花林,即指此溪两岸。 每当桃花盛开,红云飘浮,赤霞腾飞,与沿溪松涛、竹风映照。瑰丽多彩,真有“桃花流水 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之感。 我们急切找到《桃花源记》诗中武陵渔郎“从口入”处,来到交通临仙涧与秦人村。只见洞 门半启,“初极狭,才通人”。洞内有疑洞8个,迷离往复,烟岚四合。出西洞门则“豁然 开朗”,别有天地,我们问导游“是天然还是人工建造?”答曰“自古有之。”让我们惊奇 万分。  相似文献   

20.
“落英”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中都有两种释义:一为“落花”,一为“初开的花”。《桃花源记》中“落英缤纷”一句的“落英”,人们习惯性地将其解释为“落花”,初中语文教材也从此说。笔者认为此处将“落英”解释为“落花”有不妥之处,它的正确解释当为“初开的花”。不难看出,“武陵人”发现桃花源应该是在农历二三月份的春汛时节。此时渔人忙着出船捕鱼,农民正在春耕、春种(“往来种作”)。农历二三月份,“桃花始开”,所以旧时春汛也称“桃花汛”、“桃汛”、“桃花水”。春天里百花齐放,万紫千红,陶渊明在虚构场景时不写其他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