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师蕾 《山东教育》2005,(11):1-1
存在于世已经足足一千年的湖南岳麓书院,是我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书院之一。在这里曾有朱熹、张拭、王阳明等大量海内最高水平的教育家执教,从这里曾走出了哲学大师王夫之、思想家魏源、军事家左宗棠、政治家曾国藩等一大批的杰出人才。这“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岳麓书院何以成为英才的荟萃之地?  相似文献   

2.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坐落在岳麓山下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的门扉上,永远镶嵌着这八个苍劲大字。  相似文献   

3.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前人曾在这片热土上发出过深切的慨叹。今天,我们回顾新时期湖南中学语文教育的历史,心头也流过同样的意念。  相似文献   

4.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九七六年),潭州太守朱洞等人创建岳麓书院,它历经宋、元、明、清各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一所最古老的高等学府。这副岳麓书院的门联相传为程颂万所撰。上联说了一个历史故事:春秋时,楚晋争霸。楚国人才很多,往往到晋国去得到重用。有一次,楚国令尹子木问一位属员:“晋大夫与楚孰贤!”属员答曰:  相似文献   

5.
岳麓书院是中国最古老的书院之一,自创办至今,除了元代近百年停办外,一直弦歌不绝,办学不辍,被世人称为“十年学府”。历干年中,人才辈出,形成南宋时期在理学中影响最盛的湖相学派,后义培养了王夫之、魏源等著名的。导退家和陶谢、郭春支曾国藩、友宗棠等著名历史人知。二青代学人所撰至今仍是住在书院大)“lug侧的“惟楚有材,于斯为贫’的港联,便是岳麓书院人才之盛的写照。岳麓书院为漳州大宁来调于北宋开定九年(9几年)所创建,后经太守孕允则扩建,并制订书院规制即讲学、藏书和供#巳三个部/,正式定额60余人,其他从学者…  相似文献   

6.
这是个值得纪念的时刻.孔子说,三十而立.立,意味着站立、独立、立身、立命. 30年前,《初中生》这个初生婴儿诞生在“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三湘大地.30年来,《初中生》用不倦的行走,记录着自己的华丽转身;以无畏的勇气,守护着读者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7.
这是神奇的热土。屈子的苦吟在这里刺破苍穹,上个世纪初冲出韶山冲的那个少年改写了中国历史…… 这就是湖南,“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湖南。有道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三湘大地的人杰地灵离不开文化教育的支撑。于是,为了感受这片热土上的人们对教育的痴情与忠诚,2000年12月,一个世纪正在结束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了“素质教育三湘行”的行程,点击着这里激动人心的教育风景:有前进中的汨罗,有新开的“五朵金花”,还有为教育付出生命的焦裕禄式的教育局长…… 长沙,湖南的心脏,全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城市。80年代末以来,…  相似文献   

8.
这是神奇的热土。屈子的苦吟在这里刺破苍穹,上个世纪初冲出韶山冲的那个少年改写了中国历史……这就是湖南,“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湖南。有道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三湘大地的人杰地灵离不开文化教育的支撑。于是,为了感受这片热土上的人们对教育的痴情与忠诚,2000年12月,一个世纪正在结束的时候,我们却开始了“素质教育三湘行”的行程,点击着这里激动人心的教育风景:有前进中的汨罗,有新开的“五朵金花”,还有为教育付出生命的焦裕禄式的教育局长…… 1996年,汨罗在全国名声大噪,不是2000年前屈子的故…  相似文献   

9.
《今日教育》2013,(3):70-70
2012年春晚.主持人董卿说:“中国有句古话叫‘竹报平安’.虽然现代人早已不把报平安的家信写在竹筒上了.但这青青翠竹在传统文化里一直被视为坚贞高洁、虚心向上的君子形象。”董卿显然把“竹报平安”理解成在竹简上写平安家信了.其实“竹报平安”是个成语.出自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北都只有童子寺里有一丛竹子.数尺高.  相似文献   

10.
周济 《湖南教育》2007,(10):9-11
湖南历史上就有"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赞誉,自古人杰地灵,人才辈出,重教兴学之风源远流长;也是我国近现代教育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在革命和建设时期都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11.
《课标》指出:“要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是什么?——听、说、读、写。这是语文这辆大车的四个车轮,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语言能力。然而,当前的阅读课,教者普遍重视听、说、读的训练,学生几乎不动笔墨,偶尔动笔也仅仅局限在圈圈划划上,学生一个个成了“动口不动手”的“君子”,课堂成为少数学生的舞台。“写”的缺失,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因此,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通过“写”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更要通过“写”来学习文本的表达方法。正如张田若教授说的:“阅读课,要把‘写’挤进去。”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写出精彩的对话呢?  相似文献   

12.
《课标》指出:“要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是什么?——听、说、读、写。这是语文这辆大车的四个车轮,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语言能力。然而,当前的阅读课,教者普遍重视听、说、读的训练,学生几乎不动笔墨,偶尔动笔也仅仅局限在圈圈划划上,学生一个个成了“动口不动手”的“君子”,课堂成为少数学生的舞台。“写”的缺失,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因此,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通过“写”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更要通过“写”来学习文本的表达方法。正如张田若教授说的:“阅读课,要把‘写’挤进去。”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写出精彩的对话呢?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也要与生活相沟通谓之“开源”,在教学中要指引学生善于勤奋读书谓之“导流”,二者是教学的左右手,缺一不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些能力绝非技巧之筹,它总是与生活息息相关脉脉相通的。一个人听、说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他对生活感知的深浅程度如何。我们平常所谓的“会听的听味道,不会听的听热闹”、“能说者说在点子上,不能说者尽是废话”。为什么只听“热闹”?又为什么尽是废话?其原因,就是缺乏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理解而致。以读、写来看,更是如此。因为读、写中,不论是记叙的、说明的、议论的,无一不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事、景与物、情与理的直接或间接地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文章自身的这一特性,既反映了语文的突出个性,又决定了读文和写文的要领:只有把文中所写的“生  相似文献   

14.
<正>湖南是我眷恋的故乡,每谈起故乡或故乡作家的作品,总是感慨系之。"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句赞颂湖南地杰人灵的古言,当不为虚。"湖南人是最有血性的中国人群。"这句民间传言,也不无道理。这里不说近现代以来,湖南人在中国大舞台上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我从一本书上看到,一个外国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足球比赛的作文。有位学生的作文是这样写的:“由于今天晚上下雨,足球比赛延期进行。”一篇作文就写了这么几个字,可这位老师非但没有批评他,还在他的本子上写了“很有创意”。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以前听同事说过的一件事:有一个同学把苹果画成方形的,还有一位学生把蔚蓝的大海画成红色的。老师称赞说他们  相似文献   

16.
“批语”即对文章的评语。“评”可解释为评议,“语”亦可说成话语。给学生的作文写批语,概括起来有两种:一种是写在学生作文本上,一种是面对面说给学生听。多少年来教师都在沿袭运用前一种方法。我们在这近些年的作文教学中,开始尝试新的批语方法。文字批语一幅富有诗意的画卷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同样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也集中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这四方面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的语文能力及今后的文化修养。“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这语文味是学生朗朗的书声,是师生对字、词、句、篇的深入探究与理解.也是教师全情的投入。是课堂上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智慧的闪耀。“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  相似文献   

18.
高中第二册课文《兰亭集序》中有一个这样的句子“: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个句子中的“一”字如何解释?有的人认为它是名词“一点儿”的意思,因为课文下面的注解中就将“一觞一咏”翻译成“喝点酒,作点诗”;有人认为它是分指代词“有的人”,“一觞一咏”即“有的人喝酒,有的人作诗”;还有的人依据教师用书中“一边饮酒一边赋诗”的翻译将“一……一……”理解为并列关系的连词“一边……一边……”。笔者认为以上几种解释都不够准确。“一觞一咏”虽然可以意译为“喝点酒,作点诗”“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但并不能据此将“一”解释成“一点儿”、“一边”,不论是古代汉语词典还是现代汉语词典,“一”都没有作名词或连词的解释;至于将“一”理解成“有的人”,将“一觞一咏”理解成“有的人喝酒,有的人作“诗”,则既找不到佐证,又不符合文中所反映的实情。在聚会中,明明是大家都喝酒都作诗,怎能说成是“有的人喝酒,有的人作诗”呢?《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认为“一”可以作副词,解释成“有时,或者”,如“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在现代汉语中,它也有这种用法:用在相对的动词前面,表示两个方面的行动协调配合或两种动作交替进行,如“一唱一和“”一张一弛”。...  相似文献   

19.
试谈“说”     
“说”是语文基础训练的重要内容。从听、说读、写的关系来看,读是把规范的书面语言,变成口头语言的过程。而“说”是以独立思维为基础,直接用口头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所以,“说”可以说是读的提高和发展。写要以“说”为基础,是把口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的过程,只有会说,才能写好,“说”就是写的开始。足见,听、说、读、写是相辅相成的,不可重此轻彼。在教学实践中,往往重视读写,而忽视“说”的训练。有的教师觉得,考试不考“说”,于是平  相似文献   

20.
四大发展目标一条高速航线──湖南师大附中办校育人经验写实胡宏文,刘秋泉,胡绪阳“直登云麓三千尺,来看长沙百万家”,岳麓山与长沙城嗝湘江而望。岳麓山下、湘江岸畔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1000多年前,宋代大儒朱熹曾在此发出“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慨叹;本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