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谓“省新闻”?系指发生在省领导机关及全省各地的新闻。目前,全国各地市报对于“省新闻”,大多数采取一般不报道的态度。是读者不关心“省新闻”吗?不是! 办报的一般都了解一点读者心理。求近,即是读者心理之一。就是说,读者需要在地理、心理、利害上,以及职业、情感、语言、风俗、生活习惯上同自己接近的新闻。在一个省内,由于地理条件、历史沿革、风俗习惯、文化传统、资源特产、文物古迹,包括地方性政策、法规的一致性,决定了“省新闻”与地方报读者有着广泛的接近性,读者对此有着特殊的兴趣。据调查,读者欢迎的新闻大体上依次为:本地新  相似文献   

2.
何谓“省新闻。?系指发生在省领导机关及全省各地的新闻。目前,全国各地市报对于“省新闻”,大多数采取一般不报道的态度。是读者不关心“省新闻”吗?不是!办报的一般都了解一点读者心理。求近,即是读者心理之一。就是说,读者需要在地理、心理、利害上,以及职业、情感、语言、风俗、生活习惯上同自己接近的新闻。在一个省内,由于地理条件,历史沿革、风俗习惯、文化传统、资源特产、文物古迹,包括  相似文献   

3.
新闻失实能“杜绝”吗?在深入讨论这个问题时,我认为应当弄清楚下面两个问题:一是新闻能不能失实,二是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是否包含事实的真实这一层含义。在此,我就此谈点自己的看法,并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杜绝”的问题。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没有真实,也就没有新闻,这也是我们之所以十分看重新闻真实性的一个重要原  相似文献   

4.
“标题新闻”是何时兴起的,我没有注意到.现在许多报纸都刊登“标题新闻”,才引起了我的疑问:“标题新闻”是新闻吗?或者问:什么样的标题才能构成新闻?  相似文献   

5.
“可读性”,在外国新闻学著作中是被反复强调的,我们以往不大提及。是我们的新闻不需要“可读性”吗?我看不见得。“可读性”,英文叫Readability,意思是易读,清楚,有趣味。美国新闻学者鲁道夫认为:“可读性就是使很多读者读起来容易或者富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 我是新闻战线上的一名新兵,在下基层采访中,耳闻目睹不少埋头苦干的同志,他们任劳任怨,忘我劳动,甘做一颗“螺丝钉”。我挥笔讴歌这种“老黄牛”精神。但有些同志对此非议:现在是八十年代,不是五十年代、六十年代,要提倡开拓型的改革家,鼓吹开拓精神。这使我感到惆怅:开拓精神和“老黄牛”精神是矛盾的吗?“老黄牛”精神真的不再提倡了吗? 四川读者高北通  相似文献   

7.
“新闻眼”是新闻界近几年来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如何解释?笔者的理解是:新闻眼就是新闻的点睛之笔——最有新闻价值、最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最能抓住读者的地方。笔者在采写稿件过程中,注意把“新闻眼”擦亮,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具体操作上主要有三点:拂去“眼”前浮云。在采写稿件过程中,经常出现“一片浮云遮望眼”的情况,往往看不到“新闻眼”,摆在案头的一摞摞  相似文献   

8.
“这条线是我跑的,怎么发了他的稿件?”作为报纸的编辑,我常常“聆听”这样的责问。在报社食堂的餐桌上,同人们也可以耳闻这样的争论——一个说:“这个行业历来是我联系的,你怎么跑去采访了?”另一个则“针锋相对”:“你包打‘天下,’包得了吗?”责问是否有理,争论有没有必要,谁来主持公道?对于这一切,长期以来,在我们新闻从业人员  相似文献   

9.
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这期间,有一个明显的新旧事物混合、新旧观念混合的“过渡带”,所有的事物都不可避免地带有“过渡色彩。”那么,这期间的新闻工作是否也有“过渡色彩”呢?如果有,是一种什么样的色彩呢?研讨这个有没有实际意义呢? 问题提出来了,需要分析和回答。我想,新闻工作没有在“世外桃源”中进行,因而无法超越历史的“过渡带”。说新闻工作不存在“过渡色彩”是不真实、不科学的。 在总的格局看,新闻工作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向新的市  相似文献   

10.
莫把新闻藏在“新闻”里。这是我写作消息《借“洋脑”发“洋财”》感受比较深的一点体会。有人听了可能会不解:新闻怎么又会藏在“新闻”里呢?似乎觉得这个问题有点怪。其实,这并不是个什么怪问题,而是不少初学新闻的朋友很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按理说,记者通过采访抓到了新闻,就应该写出新闻来。但有的人就是写不好新闻,常常将一些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淹没在次要的材料里或一般的叙述中。这种新闻叫做“藏在‘新闻’里的新闻”。对这样的新闻,必须耐着性子细心地从头读到尾才能找到新闻,而对一些习惯于快节奏生活的读者来说,一见开头没有新闻,…  相似文献   

11.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人们的一般印象是:经济报道单调、枯燥,呆板,不如政法报道、文体报道,特别是社会新闻花样多,受欢迎。这难道是经济问题不重要,群众不关心吗?不是的。“一要吃饭,二要建设”,整个经济问题关系着国计  相似文献   

12.
所谓“度”。哲学上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规定。一旦越过.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变化。“新闻度”。笔者认为就是新闻宣传保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规定性。怎样才能把握好“新闻度”?至少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坚持辩证法.力戒片面性。新闻最忌走极端.顾此失彼。有一位乡镇通讯  相似文献   

13.
我们报社今年为我们每位同志订阅一份贵刊,14人人手一册,看了今年两期,我十分赞叹:贵刊办得好,办得活,活跃了新闻界。我在南化公司南化报干校对工作,平时也很关心我们企业报的新闻,尤其是我喜爱收集珍藏企业报,目前已经收集到全国各地八百多种,我时常翻阅企业报,强烈感到企业报应利用它的发行优势(发到基层每个班组),增加新闻的可信性,可读性,可亲性。我看了第一期贵刊《当寒流袭来的时候》一文的“编者按”,很有感触。虽然我的工作以校对为主,但我天天与基层读者见面,读者对什么是好新闻自有读者的评价,对一个记者的“功”“过”,读者也是清清楚楚的,至于“新闻背后的新闻”,可以看出记者站在什么角度说话,说真话还是说假话,读者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  相似文献   

14.
防成、一     
暮春四月,大风夹带着塞外的黄尘,把首都吹得飞飞扬扬。我披着风沙,带着同行们关心的问题,采访了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成一同志。下面是问答记录。思考问题辨别事物笔者:成老师,有人说“新闻不是用手写出来的,而是用脚跑出来的。”你从事新闻工作40多年了,你认为是这样吗? 成一:这些年,我们强调用脚去写稿,这个观点我是赞同的,而且确实也“跑”出  相似文献   

15.
曾超 《新闻采编》2004,(4):26-27
“作为一个记者应该怎样对待信息线索”、“怎样才能捕捉和判断信息线索中隐含的新闻价值”或者说“怎样才能从纷繁复杂的线索中发现容易被忽略却又极具报道价值的信息”?2003年七、八月间,我利用假期时间到广西《南国早报》社的实习让我对上述看似空泛的理论问题有了亲身的体会。实习过程中,对我触动较大也让我反思的是自己由一个市民的咨询电话中发现了有新闻价值的线索,最终采写出的一则小社会新闻《可以和老屋留个影吗?》,以及由此引出的后续反馈报道。  相似文献   

16.
新闻报道是不应该忌讳会议的,对会议报道作限制更没有必要。我从多年的新闻实践中体会到:会议是记者获取新闻的一个渠道。会议里头有“黄金”。 首先,会议为记者提供了信息和素材。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会议及其形成的各种文件、材料,会让记者了解上面的意图和下面的情况。 其次,会议为记者集中了众多的采访对象,是记者采访的好机会。众多的采访对象一下子全来到你身旁,基层的东西、实际的情况,不是垂手可得吗? 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在“泡会”还是“挖  相似文献   

17.
我想借《新闻战线》一角,提出个憋在心中已久的问题,即:“紧急取缔‘有偿新闻’!”我以为此事关系重大,事关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兴衰。如让“有偿新闻”之风继续蔓延,我们的新闻工作将受到严重的损害。何谓“有偿新闻”?理论上不见经传。照字面解释,其本质特征就是“有偿”。新闻劳务原本是有偿的,世界通行的稿费制度就是报偿,现在又有了内部  相似文献   

18.
“新闻核心期刊”的由来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什么是新闻核心期刊?编辑同志:《新闻战线》杂志的《服务热线》栏目,从今年第3期开办以来,服务性和实用性都很强,我期期必看。我有个问题,想请你们解答一下,我常看到一些杂志封面上标有“中文核心期刊”和“新闻核心期刊”等字样,这两者是如何划分的?湖北读者刘玲《新闻战线》编辑部的同志要我就“新闻核心期刊”这一话题,回答一下读者关心的问题,我作为“新闻核心期刊”的“鉴定专家”成员,有责任、有义务来满足读者的要求。为此,现将有关问题回答如下:“新闻核心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的一部分。它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  相似文献   

19.
在新闻写作上,早先有一种说法:“要把读者看作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如今,有些记者、编辑好象把读者看作什么都“知道”的人了。我近来读报,就一连碰到好多“不知道”。有这么几条消: 《国际二手设备洽谈会在杭州开幕》。什么叫“二手设备”?消息里没解释,我这个读者“不知道”。《我国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二》。第一是谁?消息里没交待,我这个读者“不知道”。《台湾“迷你猪”身价大涨》。“迷你猪”是何物?消息里没说明,我这个读者“不知道”。  相似文献   

20.
当接受新闻学启蒙教育之时,就听到大家熟悉的一段话:资产阶级新闻学认为,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也许这是“第一印象”吧,这段话使我长时间对资产阶级新闻学心怀偏见。但时常也想:这段话难道完全没有道理吗?狗咬人是本性,常有的事,不会引起读者的关心,因而成不了新闻;人咬狗则非寻常,能引起读者兴趣,可构成新闻。当然,上述是一种简单化了的、极端的说法。用它来表述一种科学的内涵,难以准确,亦显粗俗,但平心而论,取其一点:新闻必须是新近发生的、能引起读者关心或兴趣的事实的报道,不也有其一定道理吗? 这段话,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一些同志长时间形成的一种心态:对资产阶级新闻学,过分地强调了它同无产阶级新闻学对立的一面,认为它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