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越南庙会的杀生祭仪在越南庙会的各种祭仪上,几乎都以某种牲畜的某一部分,或首级,或阴囊,或内脏,或毛血作供品。不过,作为神的供品的牲畜,并非可以随便搬弄刀斧,一条了之。而是必须征得神灵的认可,方可宰杀。这便是庙会上举行杀生祭仪的由来。杀生祭仪的牲畜,大至水牛,小至公鸡,种类繁多,形式也不尽相同,不可能—一道来。这里仅介绍其中较有代表性和较为古老的两种:杀牛祭神礼和杀猪祭神礼。杀牛祭神礼杀牛祭神礼,在越南传统庙会上并非个别现象。不过,据越南民俗学家考察发现,这种祭礼,在永富一带较为流行。在永富,…  相似文献   

2.
禅意诗体现了古代文人虚静守一的生活方式,是诗人从自心反省和力行实践中体验到的一种妙境。诗人从花和月——禅意诗中的典型意泉中获得一种直感、直知,从而明心见性,回归真我,追幕玄远空更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3.
屈原的《九歌》充满了悲乐的情调,正是诗人心灵受到现实社会撞击的结果,是诗人自己遭遇离忧、含冤被放、眼睁睁看着热爱的国家没落而无可奈何的自然流露,是屈原借祭神来抒发悲情之作,为历代文人学习与借鉴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作为写作现象的“流浪”,大体有三方面的内涵:一是指游历行为本身,另一种表达叫“行万里路”,二是指一种失“根”后的习理状态,对于写作来说可称之为“流浪意识”;三是指一种逃避方式,本质上即是、自我放逐”,远离主流化中心,走向生活边缘,也正是这些内涵将诗悬置于现实生活之上,使诗人游离于常态人生之外,流浪成为诗与诗人最具特征的外在形式,诗人因流浪而获得一种特殊的生存状态,这种状态赋予作品以苦难和勇毅双重品格,诗人在黑暗中摸索,坚定而执着,最终凝聚为永恒的诗魂,这就是诗和诗人的神圣力量。  相似文献   

5.
唐代诗人李贺以其“虚荒幻诞”的“神鬼诗”而卓立诗坛.究其原因有四:祭神诛鬼的社会风俗和奉礼郎的职业生活是其创作的最根本和直接的动因;体弱多病的生理特点和忧病畏死的心理特征是其创作的主观原因;“求怪求奇”、“以丑为美”的韩孟诗风对诗人推波助澜;楚辞及游仙诗对诗人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感谢对手     
想象和联想是审美活动中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诗歌鉴赏必须注重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诗人是通过想象和联想创造出诗的形象,读者也就要通过想象和联想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从而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那么怎样想象与联想呢?本文试图从诗歌创作虚实结合的角度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华兹华斯所提出的“儿童乃成人之父”及“灵魂前存在”的观点是他独特的儿童观的核心内容。诗人用一种理想主义的方式来寻求人与自然、社会及上帝的和谐关系,这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下独特的创作方式及内心境界的真切流露。童年经历在华兹华斯儿童观的形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诗人对童年的回忆,对本真的追寻,实际上是想寻找失落的自我、逝去的天堂,渴慕永生和无限,向往欢欣与自由。  相似文献   

8.
华兹华斯所提出的“儿童乃成人之父”的观点是他独特的儿童观的核心内容。这是诗人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下独特的创作方式及内心境界的真切流露,是诗人用一种理想主义的方式来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诗人对童年的回忆,对本真的追寻,实际上是想寻找失落的自我、逝去的天堂,渴慕永生和无限,向往欢欣与自由。  相似文献   

9.
诗人开篇就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写琴声袅袅起音,轻柔细微,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之际窃窃私语,互诉衷肠,中问夹杂一些嗔怪之声,那是表达倾心相爱的一种不拘形迹的方式。正当诗人沉浸在充满柔情蜜意的缠绵的袅袅音乐声中,琴声骤然变得昂扬激越起来。诗人又运用比喻和通感,把这激昂的声音比成勇猛的将士跃马挥戈冲入敌军阵营,奋勇搏杀,显得气势非凡。  相似文献   

10.
“渔猎”是古梅山人的主要生活方式,每当狩猎时都要敬梅山神,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衍变成一种戏剧形态《和梅山》,梅山人认为《和梅山》可以敬神祈财,禳解治病,解厄消灾,保地方平安清泰。《和梅山》的搬演形式有请神、祭神、领兵与差兵,搬演内容随地域与群体生存方式的不同而变化。《和梅山》“祭”中有“戏”,“戏”中有“祭”,是原始戏剧形态的反映,它集多种艺术于一身具备广泛群众基础,它主张神人平等,突破了佛道教派神为至上的桎梏,同时使用方言土语,通俗易懂,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1.
缗≠络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第17页“资料卡片”引用了唐朝诗人张籍的《贾客乐》:“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欲发移船近江口,船头祭神各浇酒。停杯共说远行期,入蜀经蛮谁别离。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络眠独迟。”其中“夜夜算络眠独迟”中的“络”字应为“缗”。这句话主要描述了商人追求利润的辛苦。  相似文献   

12.
“奇异”是作为诗人的莱蒙托夫抒情诗中的一个重要词根,也是莱蒙托夫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观照方式、经验方式以及行为方式。“奇异”成为诗人的一种独特的性格内涵,这正是该文极力去探询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凝练是诗歌的特征之一,它不仅是一种文字处理上的技巧,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体现着诗人简洁而干练的文字风格、独特的生活感受和审美体验方式,是诗人对繁杂生活现象的高度概括。  相似文献   

14.
“和陶诗”是苏东坡追和陶渊明诗韵而创作的诗歌,现存124首,是诗人在生命的最后十年内,主要于扬州、惠州、儋州三地完成的。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具体论述“和陶诗”绝非东坡单纯模拟陶渊明诗风的作品,而是宋以来诗坛主平淡之风的大背景下,苏轼平淡诗论的一种艺术实践,陶渊明的诗歌,符合苏轼的审美理想;尤其重要的是,“和陶诗”的创作是东坡晚年贬谪生涯中,借学陶、和陶来消解胸中抑郁的一种较有效的方式。它对于我们了解诗人诗歌创作的全貌和诗人晚年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状态,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凝练是诗歌的特征之一,它不仅是一种文字处理上的技巧,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体现着诗人简洁而干练的文字风格、独特的生活感受和审美体验方式,是诗人对繁杂生活现象的高度概括.  相似文献   

16.
金子美铃是活跃于日本上个世纪20年代的一位独特的童谣诗人,她的创作于卡尔维诺的"轻逸"美学主张不谋而合。轻逸不仅是诗人看待世界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是一种文学的呈现方式和叙述技巧。  相似文献   

17.
唱和的是诗人们沟通的一种方式,主要是为了交流感情,表示感激,用互赠诗词歌赋的方式来进行交流。唱和诗源于魏晋时期,一直发展到唐代最为昌盛,大量唱和诗都出自诗人与诗人、诗人和帝王、以及诗人与僧人之间,现如今大量学术成果表示,诗人与诗人之间相互赠送的唱和诗数量最多。唐代诗人与僧人唱和诗虽然和文人与文人之间的唱和诗存在相似之处,但是仍然有着自己较为独特的风格。在《全唐诗》中就有记载大量篇幅的诗人与僧人之间互赠的诗词歌赋,本文主要分析唐朝时期,唐代诗人与僧人唱和诗的特点以及缘由。  相似文献   

18.
海外学者在中英自然诗比较研究中主要提出两种观点:一种观声、认为,二者的区别源于不同传统的山水美感意识,中国古代诗人采取的是“以物观物”的观照方式,而英美诗人则将美感的主位放在诗人的智心中;另一种观点认为中英自然诗的区别不在于所谓“有我”“无我”,而在于自然景物在诗歌结构中的位置与作用不同。在史诗方面观点更为歧异:有的学者试图从历史与文学关系来探讨中国史诗不发达的原因;有的学者提出一种中国独有的“文化英雄主义”,也有的学者从英雄诗内部来区分中英两种不同传统。  相似文献   

19.
曹立光(荒原狼)的《大金王朝》中自然地弥漫着浓重的史诗色彩。但这些并不是诗人所看重的,他旨在于还原一种境界——从属于一个民族的历史的文化境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诗人在对这组诗歌截取历史断面的方式方法上别开生面,添加了探讨和实践的欲求,这种愿望如犀利的刀锋,从容地剥开了这个民族禁锢了千年的肌肤,热血和骨骼悲壮地呈现,所有诗人笔端的句子.在这里凝成了这个民族特有的风骨和力量,成为文明指向中的一束光柱,重新激起一种热情,一种执着,然后昂起头与历史铿然对话。  相似文献   

20.
论诗绝句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古代诗人常采用这一诗论形式对诗坛风气、文学现象以及具体的诗人及其诗歌展开讨论。作为宋代文学巅峰的苏轼,亦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少有的天才与大家,自然会受到此后历代诗人的关注与讨论,这在清代的论诗绝句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清代论诗绝句对苏轼的评论主要集中于其卓绝的文才、忠诚的品质、诗歌的风格与特色以及与其相关的文学论题等诸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