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学艺术是语言艺术,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来传递艺术信息。由于客观事物本身有某种程度的模糊性,人们在运用语言去描述它们时就带有某种程度的模糊性。根据事物某种程度的模糊性来进行感知、识别和判断,正是人类感知、认识客观事物的一个突出特点。人们在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常常要运用人脑的模糊识别能力,去感知作品中的模糊信息。人脑的模糊识别能力不但被广泛地应用着,而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龙飞凤舞”的书  相似文献   

2.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而意义的模糊是其主要表现。作为语言意义一种的人际意义从本质上来讲,也是模糊的。这种模糊性首先来源于与其他意义功能成分界限的不确定性,同时人际意义本身也是一个模糊集。人际意义模糊性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增强了语篇语用功能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在《高考大纲》中,命题指向更为精炼而简明,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文学艺术创作中,模糊性与清晰性同时贯穿于创作的全过程。不论是感知对象还是艺术构思,拟或艺术传达,模糊性使艺术形象隽永含蓄,清晰性别规定着作品的倾向性和其本质特征,二者处于一个辩证统一体中。  相似文献   

6.
模糊性是现实世界的基本特征和常规现象,诗歌作品作为语言文本同样具有模糊性的特征,通过文本模糊性特征的研究可以更好的解读诗歌作品。詹安泰作为近代词学大家,其诗歌创作也体现了诗歌模糊性的特征。拟从词义和句式两个方面出发,探索詹安泰《鹪鹩巢诗集》中模糊语言的构成方式。  相似文献   

7.
模糊性是人类思维和语言的根本属性。英语广告中大量使用语言的模糊来宣传产品、传播信息或观念,引导和感召人们去采取某种行动。在英译汉过程中可使用模糊译模糊、精确译模糊、增加模糊表达、将英语中的模糊表达译成汉语的四字词组等方法,再现英语广告的模糊性,使译文更能贴近原文表达的意思。  相似文献   

8.
语言具有模糊性,文学语言更是如此.文学翻译不能消除语言的模糊性,因为语言艺术作品的效果在源语中和目标语中都是模糊的:人对外部世界的感应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人作为审美主体对客观世界的美或丑的感受只具有一个模糊测度.本文从审美角度探讨了决定文学翻译模糊性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语言本来应该尽量明确,但模糊性也是语言的固有属性。语言中的模糊信息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交际者在交际活动示意和释义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确定的总称。语言的模糊性必然带来翻译的模糊性,在口译中是保留还是去"说穿它",其效果是不同的。本文浅析了口译中模糊语言产生的原因及其一些翻译策略,以求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分析文学的基本属性模糊性出发,探讨了文学语言语义在词汇、文化、作品风格等方面的模糊性。笔者认为模糊性是文学翻译的基本属性,恰当地再现原作的模糊美正是对原文本的忠实。  相似文献   

11.
模糊教学手段,即:在保证学生思维的明晰性的前提下,启发学生运用模糊性思维去欣赏课文中的模糊现象,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审美鉴赏力和想象力。语文课本中的模糊性现象是很多的,常见的大致有:难以言传的意境,复杂矛盾的心理,富有特征的细节,留有余地的结尾,等等。对于上述各种模糊现象,就  相似文献   

12.
模糊理论对研究语文阅读教学具有借鉴意义。阅读教学除了精确性之外,还有模糊性,即教师引导学生对言语作品进行笼统认识与模糊理解。具体表现为由模糊到模糊和由模糊趋向精确两种基本形式。决定语文阅读教学模糊性的内在依据,是言与意的非一致性、学生的认识曲线发展和语文阅读教学本身需要学生感悟这三个方面。本文仅就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模糊理论指导教学谈谈自己浅显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论从认知角度研究模糊语言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语言模糊性是一种较普遍的语言现象。模糊语言在语言表达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不仅能表达模糊概念,有时也能表达精确概念。语言模糊性源自人类的认知心理。把模糊语言放到人类的认知过程中去研究,不仅可以揭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某些机制,同时也可以揭示模糊语言的认知特点。这项研究的结果在人工智能、词典编纂、外语教学以及文学翻译等学科上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抽象与具象在艺术形象中二者统一于美。中国传统艺术抽象由个性向模式化的共性过渡,走向类型化的共性终结。西方现代艺术抽象追求个性与理性。从艺术创造和欣赏剖析,抽象引发模糊性,作品的模糊性蕴藏着无尽的模糊美。  相似文献   

15.
语言的准确性和模糊性是统一的,模糊性包含在准确性之中。模糊语言既能反映客观存在的模糊性,又能反映主观意识的模糊性。在实际应用中,模糊语言具有特殊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心理研究表明,读能发展儿童思维,培养儿童语感。许多语言具有模糊性,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能凭借语感去“破译”才能感知和理解。在读中入情入境,领会汉语的音韵美,感受作品的情感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才能使学生品味出课文的思想感情,体会到作者的情怀,深入理解文中蕴涵的意思。  相似文献   

17.
模糊理论对研究语文阅读教学具有借鉴意义。阅读教学除了精确性之外,还有模糊性,即教师引导学生对言语作品进行笼统认识与模糊理解。具体表现为由模糊到模糊和由模糊趋向精确两种基本形式。决定语文阅读教学模糊性的内在依据,是言与意的非一致性、学生的认识曲线发展和语文阅读教学本身需要学生感悟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模糊性是语言的一种自然属性。英语和汉语在模糊性上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模糊美的磨蚀是不可避免的。在准确把握原文的基础之上,本文试用以下四种方法对模糊美的磨蚀进行补偿,即,以实译实,以虚译虚,以虚推实,去虚还实,将磨蚀降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19.
英汉模糊语言的表现层面及其翻译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语言的模糊性源于客观现实的模糊性和思维的模糊性。文中对英语和汉语在语言的三个层面(即语音、词汇和语法)所体现出来的模糊性进行研究。而语言的模糊性也是翻译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于模糊语言,一般采取模糊译法进行处理,即将其翻译成模糊语言或者精确语言。  相似文献   

20.
一、概述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多半都有一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随机性,即指有明确的定义但并不一定出现的事情;一种是模糊性,即指已经出现但很难给出精确定义的事情。模糊性不是可以确定的一个或几个点,而是某种边界不明确的概念范畴(区域)。模糊语言学正是研究语言变量中的这种模糊性的科学。在自然语言和文学语言中,模糊语言几乎比比皆是。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的模糊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它所创造的可感艺术形象也带有模糊性。这种模糊性、不确定性既给接受者带来了某种麻烦,同时又使接受者有充分的想象空间,从而积极参与作品的再创造。例如,《林黛玉进贾府》描写林黛玉的肖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