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南京解放军政治学院新闻大专班邵陆毅的文章说:一篇新闻恰如其分地运用背景材料,可以衬托、深化主题,揭示内容的性质和意义,增加新闻的知识性和可读性。穆青同志曾指出,常见的新闻中,开始一段是导语,接下来便是一长段背景材料,然后才是新闻本身,这样不知不觉在我们的新闻中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背景地位”和固定的“背景段落”了。那么,什么是新闻背景的最佳位置呢? 新华社发的饰演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 平时,我在请老通讯页改稿时,他们常常说到“新闻由头”如何如何,请问,什么是新闻由头,怎样运用新闻由头? 甘肃武都 何灿 何灿同志: “新闻由头”是新闻写作中常用的行话,规范用语应称为“新闻根据”,意即新闻发布的依据或契机,也就是指某一人物或事物之所以成为新闻的缘由、依据和引子,新闻由头绝大多数在导语中就交待明了,也有的是在第二段的主体部分或背景材料中交待。它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或事实的出处,是一个事实之所以成为新闻的根据。例如,《非候选人的农民企业家王周龙当选镇长》这篇消息的导语这样写:1月15日上午,德阳市市中区八角井镇人代会上等额选举镇长爆出新闻。原提名的一名候选人落选。而并非候选  相似文献   

3.
24、问:新闻背景有哪]L种? 答:新闻的背景材料有三种,即:对比性材料,说明性材料,注释性材料.有的教科书上说新闻背景有四种:厉史背景、人物背景,地理背景、事物背景.这两种说法都可以的.后一种是按背景、材料的内容来分的,前一种是按背景材料的性质分的。如果按内容分,东西太多,除历史、人物··一之外,还可以举出很多很多。但按性质分,大体上有对比性、说明性、注释性三种就可以概括;而且,从怎样更好地运用背景材料这一点来说,也是以“对比、说明、注释”这样的分法便于掌握。 25、问:写新闻为什么一定要交代背景呢? 答:一、任何新闻事实…  相似文献   

4.
读了《声屏世界》今年第八期上王新武同志的《现代新闻定义之商榷》和廖鸿同志的《对新闻定义的理解》两文之后,引起了我对新闻定义的思考。上述两位同志认为要进一步完善和重新修定新闻定义,我也有同感。如何使新闻定义更科学呢?本文就此问题谈点粗浅认识,以就教于新闻界同仁。一、新闻属何范畴新闻属何范畴?似乎是个不值一提的问题。但恰恰是在这个问题上众说纷纭。拿上述两文来说,王新武的新闻定义是:“用成文性表意信息符号公开传播的最新事实”。廖鸿的新闻定义是:“新闻就是大众所关心的、最新发生的事实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您好!我从学校毕业分配到机关工作之后,结识了《新闻三昧》杂志。初次见面,感觉良好!但有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向他人请教也无结果,遂贸然写信,请教贵刊,望予指点,谢谢!我的问题是:“三昧”来源何处?“三昧”与“三味”有何区别?“新闻三昧”这个刊名有什么寓意?  相似文献   

6.
看到好几家报上均辟有一个《背景新闻》栏目,读后才知道说的是“新闻背景”,根本不是什么“背景新闻”,我认为这样的栏目名不妥。 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责任编辑和有关人员混淆了新闻和新闻背景的概念。新闻界同仁都知道,新闻和新闻背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就两者的关系而言,新闻是主体,背景只能是介绍、说明、衬托主体的某些情况的材料。在新闻中介绍一些背景材料,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新闻,而不会让“背景”喧宾夺主,成为什么“背景新闻”。 《背景新闻》栏目,竟赫然出现在有影响的大报上,很有些贻笑大方了。若一定要用“背景…  相似文献   

7.
新闻在改革中的进步勿庸置疑,有不少新闻重要、新鲜、活泼,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但是,也有许多新闻不那么贴近群众,和群众总隔着一层。“不爱看,无啥吸引力”,许多群众如是说。这恐怕是事实。许多新闻工作者也深感此缺憾。为什么呢?是写作技巧有问题吗?确有此因。但我认为,首要的、根本的还是一个思想感情问题。 穆青同志说:我干新闻工作50年,我总讲两条:一是不要脱离群众,要对群众有深厚的感情,衷心地爱  相似文献   

8.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防止报道失实,是作者和编者的共同职责。怎样维护新闻的真实性,防止新闻报道失实?根据我的实践经验,注意容易出差错的“危险点”是一项可行的办法。“危险点”有哪些? 对作者来说,经常遇到的“危险点”有四种: 一是根据第二手材料写成的报道。这种材料的危险性,常常出在搞第一手材料的同志没有认真调查核对。对此,如果轻信,就可能出错。  相似文献   

9.
最近,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开了一个会。会上宣布,根据国家标准学科分类标准,把哲学社会科学分为15个学科。其中一个是新闻学。 刚开完会,有同志告诉我,社会上和学术界至今还有人认为“新闻无学”,不承认新闻学是一门学科。这使我想起十二年前的一场争论。 十二年前,讨论“专业技术职务”(当时叫“职称”)时,有一些同志认为新闻不是一门学科,新闻记者和编辑不应算“专业技术人员”,不必评“职称”。于是发生激烈争论。 我问那些同志:历史学算不算一门科学?他说:  相似文献   

10.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防止报道失实,是作者和编者的共同职责。怎样维护新闻的真实性,防止新闻报道失实?根据我的实践经验,注意容易出差错的“危险点”是一项可行的办法。“危险点”有哪些?对作者来说,经常遇到的“危险点”有四种:一是根据第二手材料写成的报道。这种材料的危险性,常常出在搞第一手材料的同志没有认真调查核对。对此,如果轻信,就可能出错。  相似文献   

11.
从一些优秀的新闻作品来看,在新闻中运用好背景材料,只做到“必要”二字还不够,应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多在“巧”字上“做文章”。现在不少新闻中写背景,一般存在这样两个毛病:一曰模式化。新闻中写背景这种模式化的表现,即在导语之后必写一段背景,使一条新闻的组织结构形成这样老三段:导语—背景—主体。虽然有的新闻如此写作是必要的,但是形成千篇一律的写法就死板了,影响新闻的生动性和可读性。二曰过程化。新闻中写背景这种过程化的突出表现,是把“过程”当做背景来写。比如,报道生产或工作的成就,总要写怎样进行生产或如何开展工作而取得的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与想象”的讨论中,许多同志提出了“新闻中想象的运用与限制”的命题。这个命题是讨论的关键所在。新闻采写中既离不开想象,又需要加以限制,这种思维方式应以共自身的逻辑存在,而不是靠“限制”原则的外在的提醒。我的命题是:“想象——印证”是贯穿新闻采写活动始终的、两个既不相同又紧密相连的、对立统一的心理过程或思维方式。这两个矛盾又统一的心理过程在新闻采写活动中呈现出规律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与想象”的讨论中,许多同志提出了“新闻中想象的运用与限制”的命题。这个命题是讨论的关键所在。新闻采写中既离不开想象,又需要加以限制,这种思维方式应以其自身的逻辑存在,而不是靠“限制”原则的外在的提醒。我的命题是:“想象——印证”是贯穿新闻采写活动始终的、两个既不相同又紧密相连的、对立统一的心理过程或思维方式。这两个既矛盾又统一的心理过程在新闻采写活动中呈现出规律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我点个题,就是新闻和宣传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我搞不清楚,问周围的同志也说不清,希望能在“点题与回答”专栏上予以解  相似文献   

15.
这两年,我因为做夜编工作,没有机会出去采访,但是也写过报道。稿件见报后,就会有同志问:“怎么,你最近出去啦?”我总是回答说:“不,没有,是碰上的!”两年之中我碰上的值得报道的事情有三件。两个报道是我自己完成的,第三个是我让别人完成的,因此就姑且称之为“碰上的两个半新闻”吧。  相似文献   

16.
竞争与同步     
想不到,我的一篇短文(见本刊第3期《记者要讲究个“信”字》)引出了不同意见的讨论。然而,袁建达同志文章的观点(见本刊第6期《何必“同步”》)我不能完全赞同。有一点我们的看法是一致的:目前新闻界缺乏竞争,需要提倡记者、编辑发挥各自的特长,开展竞争。只有竞争,才有生气,才有活力。无论对新闻事业的发展,还是对记者的成长,竞争都是非常必要的。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是,记者间相约“同步”发表新闻,是不是不能竞争了?新闻界的竞争是不是仅仅表现在抢时间这一点上? 袁文对这两个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他认为“‘抢’新闻是记者的一种真本事”,“若订了什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的新闻实践、新闻报道中,运用背景材料还是一个弱项。而背景材料的运用是关系到如何提高新闻传播的穿透力、影响力,如何增大信息量,充分实现新闻价值和更好地发挥新闻传播功能的问题。 本文拟谈点个人看法。 一、背景意识 目前我国不少新闻采编人员着意和恰当地运用背景材料的意识不强,对新近发生的事实只作直观性的报道,不是运用背景材料来说明问题,而是通过大量的主观色彩的用语来解释新闻内容。这必然导致报道干巴乏味,削弱其社会价值和新闻价值,无法满足受众的要求,甚至使受众难以接受。所以,增强“背景意识”,是采编人员应当解  相似文献   

18.
许同泽同志: 你给本刊来信,询问“怎样在经济新闻中正确运用数字?”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在写新闻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一些数字,不仅能省略很多文字,而且还能给文章增加文采。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讲,数字在新闻中特别是经济新闻中是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9.
新闻写作的一切方法和技巧,都是运用新闻材料的方法和技巧,没有鲜活、生动的材料,怎么能写出有深度、有影响,能够打动读者的好新闻?那么,怎样采访才能获得鲜活、生动的新闻材料呢?我和同事们“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实践表明,“感情共振式采访”是个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同为新闻工作者,为什么有的人写出的新闻作品好看,有的人写出的新闻作品不好看呢?近日拜读了一些新闻名篇和一些新闻名家论新闻写作的书籍,感到受益匪浅。我从中感悟到,要想写出既有影响又好看的新闻作品来,主题的提炼、角度的选取、语言的表述等方面固然重要,但对材料的运用是否得当,也是至关重要的。恰当地运用材料,没有什么技巧可言,说到根上就是“取舍”二字。说到取舍,往往是“取”易“舍”难。许多同志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采访时材料记了一本子、一脑子,下笔时思量来琢磨去,舍弃哪些材料都觉得可惜。事实上,有些稿件往往是因为有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