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恨歌》和《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两篇经典之作。唐宣宗有诗云:"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如同《长恨歌》一样,《琵琶行》采用七言诗的写法,字里行间饱蘸着浓重的情感,令人读后久久无法释怀。假如说《长恨歌》写的是君王和爱妃的爱情悲歌,那么,《琵琶行》则是一首才子佳人同病相怜的长恨歌,关于人世沧桑人生无常的长恨歌。  相似文献   

2.
翻开中国古代文学史,我们可以发现,在众多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中,唐代诗人自居易的叙事诗,可以说是这些珍品中的极品。“童子解吟《长恨歌》,胡儿能唱《琵琶篇》”,这两句诗正好说明,《长恨歌》和《琵琶行》一样在当时就是一首深人人心的杰作。  相似文献   

3.
《琵琶行》作于自居易被贬江州司马的第二年(唐元和十一年)。唐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杀,自居易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贬为江州司马。“童子能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它自问世以来,就传遍神州,与《长恨歌》一起成了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4.
毛戈  朱彦群 《天中学刊》1998,13(6):54-56,72
仅局限于用“爱情”或“讽计谕”采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片面的。把《长恨歌》同《长恨歌传》《琵琶行》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诗人创作和修改此诗的过程,了解其寄寓《长恨歌》“讽刺”抑或“同情”之上的美人迟暮式的感伤和忧郁美丽的倾诉。  相似文献   

5.
王翼 《语文知识》2015,(4):32-34
《琵琶行》是中唐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与《长恨歌》齐名,被誉为他的艺术双璧。千百年来,《琵琶行》像一颗耀眼的明星,高悬空中,为世人瞩目,为世人痴迷,为世人膜拜。人们吟诵,人们深思,人们玩味,它留给后人的太多太多,就连唐宣宗李忱都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褒奖,清代张维屏也有"一曲琵琶说到今"的感叹。可见,它有极强的艺术生命  相似文献   

6.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是历代文人对白居易文学成就的高度评价。《长恨歌》突破了《琵琶行》伤痕情感的故事高度,把一代帝王唐明皇与绝色宫妃杨玉环的爱情悲剧通过“人性”的底片冲洗出来,使人品读了“其情悠悠,其意切切”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7.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首著名的叙事诗,和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齐名。唐宣宗李忱说:“童子解呤长恨曲,胡儿独唱琵琶篇。”(《吊白居易》)可见《琵琶行》在当时的影响之大了.著名戏曲家蒋士铨将《琵琶行》改编为《四弦秋》,可见对后来的影响之远了。  相似文献   

8.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长恨歌》和《琵琶行》是白居易最负盛名的两部作品,清人赵翼说:"香山诗名最著,……盖其得名,在  相似文献   

9.
《琵琶行》与《明湖居听书》都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又都是以对音乐的出色描写而著称,二者在对声音的描绘时,都不约而同地运用了生动贴切且独具匠心的比喻修辞,状无形之物如在眼前,可触可感。  相似文献   

10.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首著名的叙事诗,和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齐名。白居易把它列入感伤诗一类中。白居易对这类感伤诗是这样解释的:“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谓之感伤诗。”(《与元九书》) 唐宣宗李忱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吊白居易》)可见《琵琶行》在当时的影响之大了。著名戏曲家马致远曾把《琵琶行》改编为《青衫泪》;清代戏曲家蒋士铨将《琵琶行》改编为《四弦秋》,可见对后来的影响之远了。  相似文献   

11.
郭伟 《文学教育(上)》2011,(21):106-107
17世纪朝鲜学者洪万宗的诗话巨著《诗话丛林》中,李奎报(1168—1241)《白云小说》记载:“崔致远孤云有破天荒之大功,故东方学者皆以为宗。其所著《琵琶行》一首载于《唐诗·遗响》,而录以无名氏。”在《全唐诗》卷七百八十五,我们看到无名氏的《琵琶行》与白居易的同题诗《琵琶行》关系非浅。本文就崔氏与白氏这两篇《琵琶行》谈谈其接受因缘。  相似文献   

12.
李俊 《现代语文》2005,(2):109-109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因其对琵琶声的出色描写而流传至今,成为文学史和音乐史上的千古绝唱。《琵琶行》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处理好教材中音乐描写部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篇课文教学的成败。  相似文献   

13.
从《圆圆曲》与《长恨歌》看梅村体与长庆体之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圆圆曲》和《长恨歌》分别是梅村体和长庆体的代表作品。在创作上,《圆圆曲》受到《长恨歌》的很大影响,但是两诗在作者感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用典、叙述方式与叙述视角等方面有很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琵琶行》 《琵琶行》,白居易“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与元九书》)”的感伤诗。  相似文献   

15.
吴伟业的《圆圆曲》与白居易的《长恨歌》在题材和叙事手法上有相似之处,但《圆圆曲》对《长恨歌》不只是继承也有所发展。从主题上讲,《长恨歌》是以国事写情事,而《圆圆曲)是以情事写国事;从结构情节上讲,《长恨歌》采用传统的与时间同步的顺叙结构组织情节,而《圆圆曲)借鉴了戏剧、小说的结构手法,在叙事结构方面有所创新;从语言风格讲,《长恨歌》明丽流畅,《圆圆曲)富葡精工,有着不同的风格面貌。对于歌行体的发展,两也有着各自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陈鸿的《长恨歌传》是与白居易《长恨歌》同题材而创作的传奇小说,与诗歌一样,这篇传奇落笔在"长恨"上,然而陈鸿对李、杨之"长恨"是有所区别的。对唐玄宗,是充满憾恨;对杨贵妃,则是从怨恨到缅怀。对李杨的不同态度,体现了《长恨歌传》对李杨题材尤其是明皇形象赋予了更多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国内小学语文课本和初、高中语文课本都选了他的诗作,比如《赋得古原草送别》、《卖炭翁》,等等。这篇短文,以浅显生动的文字,介绍了白居易的生平及其最著名的长诗《琵琶行》和《长恨歌》,有益于读者进一步深入了解诗人白居易及其诗作。  相似文献   

18.
张中宇先生曾撰文对“一篇长恨有风情”的“风情”作过考索,认为“风情”乃“风诗的性情”,并进而剖析了白居易对《长恨歌》的态度。笔者因不同意其观点而拟对“风情”重新作一考辨,并以此为切入点分析白居易对《长恨歌》的矛盾态度,以及产生这种态度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试释《琵琶行》中的“阿姨”李来涛《琵琶行》和《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中的双壁,前者选入高中语文第六册。此诗不仅以描写音乐见长,尤其在抒情方面,达到“主宾俱化,专一而专一,感慨复加感慨。”然而“诗中疑滞之字句,不易解释,或莫知适从者”(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的叙事长诗《长恨歌》是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之作,有文化的中国人大概很少不知道它。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开展,这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也飘洋过海,流播到世界各地。尤其是在同属一个文化圈的东亚国家如日本等,更是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