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学生的作业中经常会出现这些答案:“1000千米=1米”、“冬冬今年210岁,冬冬的爸爸今年26岁”、“蜗牛每分钟爬1千米”……对于这类司空见惯的错误,教师往往感到又好气又好笑。我们不禁感叹我们的学生怎么就不联系实际想一想,怎么这点“数”也没有。实质上,这是因为学生没有良好的数感造成的。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发展学生的数感,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相似文献   

2.
教学“用字母表示数量”时,我先引导学生复习了有关常见的数量关系。 1.一枝钢笔2元,3枝同样的钢笔要多少元? 2.小明今年7岁,小英比小明大2岁,小英今年几岁? 3、商店原来有水果120千克,又运来15箱,每箱20千克。现在一共有多少千克?  相似文献   

3.
一、错误:课堂教学中正常的现象——教师要学会宽容 案例(1):千克的认识 教师让一个学生上台指出弹簧秤上“1千克”的位置,学生无从下手,随意指了个数字。教师叫另外一个学生来指,并没有让第一个学生回座位,而是在第二个学生指对后,又随即让第一位学生指出“3千克”在哪里,在回答正确后,才让学生回座位上。  相似文献   

4.
"一个苹果重200千克,小猪的体重是30克,看一场电影需要2分钟……"教师讲解作业时,每每讲到这样的答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捧腹大笑,表现出了对错误答案的否定。可是到了练习的时候,却又错误连篇。在感慨之余,我不得不反思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数学教育究竟怎么了?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忽略了学生良好数  相似文献   

5.
如今,上海市中小学规定“不得张榜公布学生成绩名次”,广州市学校规定“学生作业不打叉,改画方框”等。对教育界的这些做法,应该怎么看?我想,我们还是应该就事论事。“打叉”就是表示错误,并无他意。但是,我们怎么把“打叉”联想成对学生的不尊重?这是有机联系还是牵强附会?其实“,打叉”也好,“画方框”也好,都是以符号表示答案不正确,这又有什么不同?就算张榜公布学生成绩、学生作业“打叉”会令学生产生挫折感、失败感,这也是正常和有必要的。人们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作为学生,对于不如意事,也是无法逃避的,他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  相似文献   

6.
DJY人教版第五册“吨的认识”一课,教材以10袋100千克大米(含插图)的重量引出“1吨”的概念,认识“1吨=1000千克”。学生是初次学习吨这个单位,对这个概念相当陌生,而教材则是利用10袋100千克大米来让学生理解、体会“1吨”及其与千克的进率。由于在本地区的实际生活当中,学生极少接触到每袋100千克的大米,所以他们对于100千克是同样的陌生,更不用说1吨。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一个关键,就是要活用教材。为此,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没有按照教材的安排去施教,而是特地把学生带到学校的饭堂里去,先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每15千克一袋和每50千克一袋…  相似文献   

7.
<正>数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理解数和运用数进行有效运算的能力,是自觉运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时常会看到学生的一些错误,如:教室长7厘米;小明的体重是40克;奶奶可能是28岁;等等。这些答案在我们看来似乎滑稽可笑,但反思其中原因,并不是学生缺乏生活经验,而是我们的教学没有  相似文献   

8.
教“学用字母表示数量”时,我先引导学生复习了有关常见的数量关系.1.一枝钢笔2元,3枝同样的钢笔要多少元?2.小明今年7岁,小英比小明大2岁,小英今年几岁?3.商店原来有水果120千克,又运来15箱,每箱20千克.现在一共有多少千克?待学生回答后,我将题中的3、7、20都改为了字母a,然后再让学生列式解答.原本我想让学生尝试后再作讲解,可他们都紧锁着眉头,好像遇到了困难.望着他们一筹莫展的样子,我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困惑呢“?请说说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这下学生都积极发言了——生1第一个站起来说“:第1题的2×a的结果该怎样表示?”…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学讲究精讲多练 ,习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们既不能把课堂练习当作课堂教学的“补丁” ,也不能为练习而练习。我们应该优化设计并合理安排 ,使习题教学充分发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发展创新思维的作用。1 教师先做题  教师做题 ,好处多多 :(1)避免习题机械重复。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习题负担 ,又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不会因不断地“炒冷饭”而产生厌恶情绪。 (2 )发现习题本身或答案的错误和疏漏。现在的练习册良莠不齐 ,错误不少 ,而错误的习题和答案 ,不仅会浪费学生的时间 ,还会对老师造成负面影响。 (3)发…  相似文献   

10.
在上“圆柱的体积”一课时,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圆柱形油桶,内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5.5分米.如果每升柴油重0.85千克,这个油桶可以装柴油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数)学生经过计算以后,却得出了两种答案:一种是59千克,另一种是58千克.持第一种答案的学生占绝大多数,只有一个小组的学生持第二种答案.双方争执不下,都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而对方的答案是错误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好让双方陈述理由.持第一种答案的学生说“:得数的精确值是58.718千克,因为题目要求保留整千克数,所以用四舍五入法精确为59千克.”持第二种答案的学生说…  相似文献   

11.
<正>一、问题提出在一次期中检测试卷的批阅中,笔者碰到这样一种情况,让学生在括号里填单位时,三到五年级的学生中,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出现错误,比如,"铅笔长15米","教室宽7厘米","小明体重32克","一个鸡蛋重13千克"",小明一天在校时间是6分钟(秒)","小明从家到学校要30小时"……这时候,笔者就问三、四、五年级的数学教师,为什么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没想到,所有的教师都是一样的回答:"唉,平时也是反复的教学,反复的说明,但是没有用,一到做题目的时候就会出现错误。"在同情  相似文献   

12.
“一棵大树高5厘米”“小明的身高130米”“一根火柴长5米”……每每看到这样的作业,不禁让我们又好笑义好气.但同时也让我们不由得对自己的教学过程产生思考: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来避免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设计并实践了“认识厘米”这一课。  相似文献   

13.
1.独立思考意识 教师所教的例题,学生所做的习题,千篇一律都有确定的答案,学生一遇到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就束手无策。笔者于2006年下半年采取问卷和座谈的形式,对416位小学毕业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了调查。其中一道题是:小明的妈妈买水果用了18元钱,买生活用品用了56元。小明的妈妈今年几岁?  相似文献   

14.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 :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 ,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 .新的学习内容未能很好地得到“消化” ,就会与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构成直接的冲突 ,这是学生在解题中出现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学生的错误解法 ,如果教师就事论事地指出错误 ,给出正确答案 ,则对学生是没有多大好处的 .那么对于学生的错误解法 ,教师应该怎样做才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呢 ?一、剖析学生原始的思维过程 ,洞察其内在的合理性学生出错 ,往往来自学生所持有的各种“错误观念” ,建构主义者称之为“替代观念”…  相似文献   

15.
一节真实的课堂教学 ,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因为有千差万别的学生 ,就有参差不齐的思维水平 ,学生说错话 ,做错题 ,这是很正常的 ,这种错误 ,实际上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作为教师就应该宽容学生的错误 ,并挖掘利用这种错误资源。时下有许多教师 ,视学生的错误为洪水猛兽 ,避之唯恐不及 ,更别说挖掘利用了。学生发言出现错误的答案 ,立即“快刀斩乱麻”,或以一个“错”字堵上学生嘴 ,再接二连三换学生回答 ,直至满意为止 ;或以执牛耳者的姿势亲自加以“纠正”,把正确答案双手奉上。这或“堵”或“送 ,置学生的思想实际于不顾 ,不去剖析…  相似文献   

16.
<正>我们的学生在解答题目时经常会出现一些如爸爸今年15岁、二(1)班学生有61.5人、铅笔长20米、冬冬身高175米诸如此类明显的错误,就是一天没学过数学的人也不致于犯,而我们的学生怎么就会这么糊涂?究其原因,是我们的这些孩子没有良好的数感。  相似文献   

17.
常听到一些数学教师埋怨:“这些学生怎么了!我都讲过几遍了,怎么还会做错!”数学学习过程中,有些错误确实会在学生中反复发生,难以纠正,其原因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粗心或学习不认真,而应从认知建构的角度去寻找其中深刻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教学案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小明同学去商店买了单价是9.8元/千克的糖果10.2千克,售货员刚拿起计算器,小明就说出应付99.96元,这与售货员计算出的结果一样。售  相似文献   

19.
不要再回避     
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有意无意的回避一些问题,致使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既影响了学生能力的主动发展,又阻碍了教师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1.回避新问题(1)回避学生不会的问题。老师在课堂上往往只是认为大部分同学会了,答案对了即可,而忽视个别不会的同学,忽视答案错误的原因。其实,这些不会的同学,以及错误的原因,才正是教师应该点拨的。当个别同学遇到某些不会的问题时,老师往往说,“这个问题课下再看看”、“不会的课下抽时间复习复习”然后就草草了结教学过程,学生则会“积劳成疾”,无法学会。(2)回避学生的心声。在一次市级公开课上,一位…  相似文献   

20.
在教育教学中,有的教师这样数落学生:“又忘记带作业了?吃饭怎么不见你忘记!”“你就不能消停一会儿?”这一现象,应该引发教育工作者们的思考:学生是成长中的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如果教师说话不讲求艺术,就会造成师生之间的隔膜,影响教育效果,更严重的还会使学生郁郁寡欢,造成精神伤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