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法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就是在生活中感触到诗的意趣、和谐和美的存在。让学生诗意地生活是我们学校教育教学的崇高境界,学习诗词,畅游诗海.引导孩子在诗教文化中汲取营养;让学生诗意地生活,是在精彩纷呈的诗意的活动中呈现,吟诵、品位、鉴赏、习作……促使孩子们健全的人格在动态过程中生成.  相似文献   

2.
现代人读散文,追求的是一种诗意.杨朔的散文就是深情的诗.他本着“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的美学目标,用“诗心”去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蕴藏的诗意,把“诗”作为自己创作中自觉的美学追求,在作品中拓出一个诗的境界.《雪浪花》是杨朔散文代表作之一,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完美地体现了杨朔散文富有诗意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师:我清楚地记得我在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写过这样的句子:“十七岁的心接近上帝。”当时我的语文老师特别欣赏这句话,说这就是诗。我很纳闷,我怎么会写诗呢?现在我终于明白十七八岁的心是诗心。在青春的眼里,世界如花般灿烂,有时候也烟愁迷蒙。这个爱梦幻、多愁善感的年龄,本身就是一首诗。平时阅读你们的摘抄,发觉你们摘录最多的就是诗。可见你们都是喜欢诗歌的,是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感受诗情:拥抱神气涌荡的心海 西晋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还有一位古人说:“夫诗者,本发其喜怒哀乐之情;如使人读之无所感动,非诗也。”鲁迅说:“诗歌本来是抒发自己热情的。”普希金说,诗人的任务是用“火样的激情把人们心灵照亮。”这些中外名家的见解,都生动地说明了感情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如果说诗意是诗的灵魂,那么,诗情就是诗的血肉。没有血肉,灵魂何以寄托依附?没有诗情,诗意何以得到生动丰满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王海青 《青海教育》2013,(11):86-86
“教师心中有爱,腹中有诗,指上有金,就可以诗意地栖居了。”这是我在山东师范大学参加学习时一位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给我很深的触动,也让我回味良久。原来教学也可以成为诗意的生活,原来教师也可以诗意地生活。  相似文献   

6.
部编新教材与普通高中课程一脉相承,语文学科应基于此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实现课程培养目标。而高中“诗意语文”教学的实践路径,就是以“三段五味”导学练型“诗意课文”教学模式驱动,基于部编新教材“诗样”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回归语文“生活即诗”育人本质,在“诗化”熏陶和“诗思”沉浸中有效提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使其更好地成长为充满人生“诗意”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7.
徐瑾 《广西教育》2013,(46):71-71
伟大诗人荷尔德林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语文学习是学生诗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写好人生这首诗,让生命折射活力,绚丽多彩,我们的语文课堂离不开诗歌所赋予的丰富情感。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涌动诗情呢?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8.
2004年10月,深圳市举行了一次初中语文新课程优质课大赛,参赛者执教的是同一首诗《你是我的同类》。由于“性之所至”,市教研员程少堂先生也当场给与会者上了一堂示范课,课题仍是《你是我的同类》。这堂课赢得了不少人的喝彩,并被誉为“大开眼界”“大获成功”的一堂课,程先生本人在课后访谈中也把这节课视为自己的“经典课”之一。但看完课堂实录,笔者却实在不敢恭维。程先生这堂课以吟诵开始。在指导学生朗读了几遍诗歌后,便让学生研讨什么是诗或诗意。由于学生的回答不着边际,程先生不得不自下结论:“诗或诗意就是曾经使我们的内心得到感动的,使我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的那种东西。凡是这样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诗或诗意。”接着便以“妈妈对你说‘宝贝宝贝’”和“奶奶说‘乖宝宝’”为例,说明“那就是诗”,“就叫有诗意”,甚至“捡了个钱包还给别人”也叫“有诗意”。读到这番话,笔者真不知道学生是否会产生这样的认识:原来诗是十分简单的东西,也许婴儿的一声啼哭就是一首好诗。的确,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东西都富有诗意,或者说像诗一样的美,但这决不能等同于文学作品中的诗或诗意。作为语文教研员,不应该不懂得这样的常识。更何况这和欣赏诗歌并没有什么关系。在研讨完“诗意...  相似文献   

9.
一、导入一个世纪前,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高声唱道:“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诗意地栖居”,就是把生活富有诗意的阳光播撒到心灵深处,像一条潺潺的小河,在这个世界流淌;“诗意地栖居”,就是摒弃现实社会的声色犬马,不时仰望头顶那片灿烂的星空;“诗意地栖居”,就是在简洁、明净的自然怀抱中简单而真诚地生活,在任何挫折和磨难的境遇中都保持充实、和谐、宁静的心态,在恶浊的世俗泥潭中永远独守精神家园的月亮。这是一种诗化的生活,是一种诗意的人生。《兰亭集序》就是这样一篇表达“诗意地栖居”的美文,一篇关于自然、人…  相似文献   

10.
《教育文汇》2007,(8):13-14
《人生,诗意还是失意》《品读(春夜喜雨)》《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诗意的生活》《怀想天空》《行走在消逝中》《季节》……面对这些“富有诗意”的作文题目,我产生了一个疑问:这是在鼓励学生做诗呢,还是要培养学生的“浪漫情怀”呢?  相似文献   

11.
王静 《湖南教育》2008,(5):18-19
面对冷漠的现实,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归隐之心。海德格尔也喊出了“人,诗意地栖居”,他强调生活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中来的,因此我们对存在的理解必须以在生活世界中生存的人为基础。诗意,本是一个充满哲理的命题。一个读者给我打来电话,问:“怎样通俗地理解‘诗意地成长’?”我说:“通俗地说,诗意是指一种生存生活状态,一种理想的生存生活状态,一种审美的生存生活状态。我们每天面对琐碎的生活,每个人不可能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但如果换个角度,把这些工作看作我们喜欢的事情,多一点兴趣,多一点快乐,多一点审美,也许这就是我们说的‘诗意’。”教师的成长是学校成长的基础,是教育成长的前提。说到底,教育的关键就是人的问题,而教师就是这个问题中的核心问题。我们已经制定了太多的制度,我们已经规定了太多的纪律,然而,可否从诗意的角度来考虑一下教师的成长呢?  相似文献   

12.
智趣     
下面的“诗号”分别指谁? 1.诗仙——( )  相似文献   

13.
生活就是一首诗,而诗也是一种生活。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诗的元素,比如雨季的愁绪,比如屋顶不起眼的瓦,比如……一切的一切,只要用心感受,便充满诗意,而非粗糙的“柴米油盐”。  相似文献   

14.
德国著名诗人荷尔德林那句有名的诗“人.诗意地在大地上栖居”.给人们美好的憧憬,教师也在谈论教学的诗意。教学的诗意,诗意的教学.这是多么美好的教学境界!但是,俯仰之中,这教学的“诗意”在哪里?  相似文献   

15.
味,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专用术语。古往今来,人们常以有无诗味和诗意来品评诗歌。随着诗歌这一文体的发展,诗味理论也不断完善和丰富。毛泽东在继承前人诗味理论的基础上,十分强调和注重诗作的诗味和意趣,以之评己诗、评古人之诗、评同代人之诗,且善于“辨味”。同时他在改己诗时,还执著追求“词理意兴,无迹可求”的境界。至于毛泽东对诗味理论的丰富,一是表现在“诗要用形象思维”这一著名论断的提出上,一是表现在他对诗歌创作应当把形象思维与赋、比、兴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强调上。  相似文献   

16.
法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著名的诗句:“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拥有诗的生活,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意趣和美的存在。通州市石港小学的素质教育基地——“玉米人农庄”就是让孩子们诗意地栖居的极好地方。孩子们在农庄里可以用自己的小手转转古老的纺车,感受织布的乐趣;可以摸摸青衣花布、绣花荷包,聆听老爷爷、老奶奶们有趣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说到唐诗,不要说中学生,就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也会咿咿呀呀摇头晃脑地吟它几首,什么“床前明月光……”、什么“白日依山尽……”,可是如果再让他背诵几句宋词,他们就黯然了。为什么那么多的家长和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多读诗,却有意无意地回避词呢?或许是觉得词过于香艳?过于消沉?过于隐讳?其实读一些优秀的词作也是大有裨益的。 诗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肩负着神圣的使 命,“诗言志”,诗可以惊天地,泣鬼 神。“温柔 敦厚,诗教 也。”就 是说,通过诗的教育,养成人的温柔敦厚的品格。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用孔子的话说就是…  相似文献   

18.
很喜欢这样一句名言:“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语文,原本就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它理庆为学生生命的诗意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那么语文课堂如何实现由“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的转变?作为实践层面的教师该从哪些方面有所作为呢?  相似文献   

19.
吴榴玉 《考试周刊》2011,(36):58-59
自古以来,从“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追求的结晶“(马克思)到“人,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从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雅克·德洛尔)到“人性的教育呼唤诗意”(肖川),从“不学诗,无以言”(孔子)到“诗是人类的母语”(尔格·哈曼),从“不管是在人类的开端,还是人类的目的地,诗都是人类的女教师”(谢林)到“所有的思都是诗”(海德格尔),从汉语是理想的“诗性语言”(范罗诺萨)到诗意浓郁的文本……都一脉相承地言说着诗意在人的发展和教育中的地位。如果说人类需要诗意,教育需要诗意,那么语文则更需要诗意。诗意是语文生命的血液,语文是诗意栖息的家园,让诗意留守家园,浸润课堂,语文课将因诗意而精彩。《秋姑娘的信》就是篇优美的散文诗,短短百字,构成了轻快而又浓郁的诗意境界。因此,我在教学时,创设了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诗意境界和审美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20.
一李白杜甫何足道,诗圣诗仙看今朝。社会主义诗意浓,工农齐动闹诗潮。谁说工人不懂诗,坏诗当然无人瞧;谁说工人不会写,请看诗浪万丈高! 这是武钢土方公司党委宣传部编的“大跃进之歌”创刊号的序诗。劳动人民和文化的关系问题,是五四以来在新文学上我们和资产阶级的各种文学流派争论的焦点,也就是两条路线斗争的关键。从章士钊起,到梁实秋、苏汶、胡风分子和右派分子,都企图垄断文化。有的说,文化是少数天才的产物,“非庶民土众之所共喻”;有的说,知识分子写的诗,农民看不懂,是他们水平低。这些说法,虽形形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