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鲁迅在《<呐喊>自序》一文中记叙了自己青年时代的两个“梦”:学医的“梦”和文学的“梦”。两个“梦”是怎样产生的呢?先是鲁迅因为父亲为庸医所误,激起了他“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所以选择学医,企望学成后救治像他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同时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后来,他在日本看了一部影片,画面上一个中国人正要被日军砍头示众,而围着“赏鉴”的竟都是麻木的国人。这使鲁迅觉得“医学并非  相似文献   

2.
“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我理解的鲁迅的精神——无私而无畏,绝望而顽强的战斗着的精神界战士形象。鲁迅怀着“科学救国”的梦想东渡日本,原本是“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但是“幻灯片事件”引起了他的反思,弃医从文,提倡“文艺运动”来改变国民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 ,看到一篇日本留学生在网上发表的文章 ,这位署名长谷川弘一的日本人在文章中大肆诋毁中华民族 ,一口一个“支那” ,字里行间透露着骄横和蔑视。他那种对历史的无知和歪曲 ,对中国人的仇视简直令人发指。然而 ,当我气愤地读完文章后 ,却被另一种疼痛锥入心底 ,因为有几个“可爱”的同胞也“光荣”地走进了他的文章 ,扮演着小丑的角色 ,让这位“矮脚猪猡”一边看 ,一边还吐着口水 ,骂着“下贱”。我不由得想起了鲁迅先生笔下那些麻木的看客 :一群麻木的中国人正在津津有味地观看着外国侵略者残忍地杀戮自己的同胞。我又想起 ,几个月前…  相似文献   

4.
休士(Langston Hughes)是一位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1933年7月访问上海之前出版过诗集《犹太人的好衣服》《梦乡人》,长篇小说《不是没有笑的》。他反对种族歧视,同情民间疾苦,在文学形式上也不断创新。听说他自称见过鲁迅,但鲁迅日记和书信中均没有直接反映。1933年8月1日,《文学》杂志1卷2号在“批评”专栏刊登了“伍实”撰写的《休士在中国》一文,  相似文献   

5.
今天我要向诸位介绍的是这样一位中国作家:在黑暗势力面前,他恶魔般地矗立着;在人民大众面前,他忠实如牛。他就是鲁迅,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生于1881年,死于1936年。1918年5月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狂人日记》时首次采用“鲁迅”二字为笔名。  相似文献   

6.
术上仕元工认对目c揭开了“鲁迅先生为什么把‘纪念’写作‘记念’的谜底。”他说:“原来,日本人使用汉字写的广nidn,一律都作‘记念’。如所周知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留学日本,显然他受日本文化影响比较深,以致中国通用的汉语词汇,其写法都往往与传统写法不同。这‘记念’就是一例。”他呼吁有关部门予以改正,以免“产生负面作用”①。我对宋先生的治学精神和维护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责任心深感赞佩,但对他得出的结论却不能同意.理由有其一,如果鲁迅先生真的是受日本文化影响较深的缘故而将“纪念”写作“记念”,那么为什么在写作时…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他的杂文《死》中这样写道:“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一个都不宽恕。”“一个都不宽恕”,表明了他热烈的爱憎,分明的是非;“一个都不宽恕”,更不意味着鲁迅以一贯正确者自居——鲁迅无情面地解剖别人,更加无情面地解剖自己,这也是他勇于正视自己弱点和局限的一个明证。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父母     
鲁迅在《<呐喊>自序》里说:在他要到N进K学堂时,母亲为了支持儿子的“自便”,为他“办了八元的川资”,“然而伊哭了”。又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鲁迅对哭了的母亲与“亡故”了的父亲是热爱的。那么,现存就让我们对他的父母做些介绍:  相似文献   

9.
另类的鲁迅     
吴志翔 《学习之友》2006,(10):56-57
鲁迅带给我的阅读经验是任何一位作家都无法比拟的。我知道他有着一颗敏感却又坚实的心,一个注定要经受痛苦的灵魂,读得多了,也会感到这个老头儿的亲切:并且觉得他实在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与很多中国人相比,他太不一样了,有人说他是个“异数”,有人说他是个“怪人”。他绝对是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一个“另类”。  相似文献   

10.
武华 《陕西教育》2008,(9):91-91
“我记得当《阿Q正传》一段一段陆续发表的时候,有许多人都栗栗危惧,恐怕以后要骂到他的头上。”其因在于鲁迅构思过程中,在重点定型时有着广泛联想,这种广泛联想产生了一种使人“无法推诿”,难以置之度外的“胶着力”,令人感到这是自己人格的某种变奏,自己是“身在其中”的。在1925年为俄译本《阿Q正传》作的序中鲁迅说:“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在中国实在算一件难事。……我也只得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  相似文献   

11.
鲁迅从日本留学回国的第二年,在故乡绍兴府中学任监学。有一天晚上,因处理公务,鲁迅离开学校时已经将近夜里12点了。在路过一块坟地时,突然,鲁迅发现有个白影向他走来。鲁迅心想:世上只有鬼怕人的,哪有人怕鬼的?我倒偏要见识见识。于是,他大步走过去,大喝一声:“你是什么人,敢在这里作祟?”接着,飞起一脚踢过去。“哎哟!”白影大叫一声,仓皇逃走。  相似文献   

12.
以“汉唐魄力”屹立于“世界人”之中刘洪一鲁迅生前曾有一怕,且是“大恐惧”:“我所怕的,是中国人要从‘世界人’中挤出”。(《热风·随感录三十六》)鲁迅先生所言,是针对“中国向来有点自大”,针对“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等等“自尊大”论调(...  相似文献   

13.
“国民性”话语其实是一种“描写”或“叙述”,从“国民性”话语诞生的源头上来考量,鲁迅也不可避免地成为“被描写”的客体。鲁迅的独异之处在于,他在对后殖民性质的“被描写”的拒斥和接受中保持了高度的独立性、主体性和内在功利性。鲁迅同时也充当“描写”的主体,毫无讳饰地“描写”着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孜孜以求“改造国民性”,实现人的全面现代化的“立人”目标。因此,鲁迅的“描写”和后殖民性质的“被描写”可以划上一道截然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14.
在鲁迅笔下的小说世界里,女性的生活环境是人间地狱,她们生活的年代是黑暗的封建社会。鲁迅曾将这一历史时期国民的生存环境形象地比喻为“铁屋子”。在等级森严的封建制社会的铁屋中,不同阶层的国民被严格地固定在不同的生存空间,他曾引用《左传·昭公七年》中的说法:“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最低的一等是“台”。鲁迅接着问道:“但是‘台’没有臣,不是太苦了么?无须担心的,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可见,在男权社会里,女人只是等下之人。鲁迅为女性深感不平:“我还记得中国的女人是怎样被压制,有时简直并羊  相似文献   

15.
我看鲁迅     
读小学时,妈妈总是读鲁迅先生的章给我听,我总是不耐烦地对妈妈说:“妈妈,拜托您别读了,您老是读鲁迅的章,我都听厌了。我知道他是伟人,是作家,可我并不喜欢他的章呀!”没想到升人初中后,我竞对鲁迅先生有了和以前完全不同的认识,对他的章更是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16.
我读鲁迅     
态度:一往情深,百读不厌说实话,当前,鲁迅作品在读者尤其是青年的心目中,并不十分“吃香”。原因很多,这里姑且不论。但我仍然一往情深,百读不厌,因为“鲁迅毕竟是‘五四’所开创的中国现代文化传统的最主要代表(当然不是惟一的)”。即使是他的批评者也不能否认他是二十世纪中国最重要的作家,“他的思想与文学是一份无法回避的世纪精神遗产”。在中国,有谁像鲁迅那样,对几千年的封建宗法制度和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有那么清醒、透彻的了解;有谁像鲁迅那样,对专制和愚昧揭露得那么深刻和全面;有谁像鲁迅那样,对中国人思想基因…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谈到他弃医从的原因时。曾回忆其在日本医科学校的一次经历:课问放的画片中,一个中国人被绑在中间,即将砍头示众,而旁边则围着许多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观看、欣赏。“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于是。他放下了解剖人们肉体痼疾的解剖刀,拿起了解剖人们精神的痼疾的解剖刀。他的小说对麻木、愚昧的“看客”作了无情的揭露和嘲讽。并形成了一个“看,被看”的基本模式。因此,了懈鲁迅小说中的“看”,可以说是找到了一把解读其作品的好的钥匙。[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略论鲁迅的教育艺术观郭闻奇在寥若晨星的“五四”先觉者们中间,鲁迅可算是最彻底的思想解放先躯了。鲁迅的教育艺术观是从他对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总结出中国的传统教育在于摧残人性,则反其道而行之的。他尖锐地指出:“在中国,君临的是‘礼’”,(《鲁迅全集》卷六...  相似文献   

19.
日本一位经济学家去美国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在返回机场的路上,一位出租车司机这样问他:“Are you Chinese?”这不经意的一问,使那位敏感的日本学者惊讶不已。他认为:东方人的典型代表已经由日本人转向中国人。的确,改革开放使中国已今非昔比,中国人的国际地位自然也在提高。联想到改革开放前,国人出国走进西方人的商店,老板看着那张东方人的脸笑眯眯地问,“Are you Japanese?”国人答曰:我是中国人。善做生意的老板却拉下脸皮。今昔对比,令人感慨,不能不说这是我们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结果。中国要强大,必须加快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20.
青年鲁迅在日本度过8年,形成对日本深刻的观察和冷静的思考.在新文化运动中,鲁迅以“窃火”者的姿态,介绍日本进步文艺,号召国人向日本人学习.从1920年代后期起,鲁迅逐步接受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随后又鉴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加剧,其“日本视域”明显转换,他不仅旗帜鲜明地对日本“支那通”及“转向”文人提出批评,而且对日本的武力入侵表示坚决反对,借鉴日本和反抗日本两种取向明显此消彼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