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只小狮子》是人教版六年制小语第二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狮子妈妈话中的道理。根据修订版大纲精神和教材特点,教学本文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做到以读为主,以读代讲,在读中学词学句,在读中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揭题激趣,初读感知教学伊始,先播放有关狮子的录像,让学生欣赏,再问学生看到的是什么动物。然后出示课题,让学生读课题并根据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提出:“课文写了哪两只小狮子?…  相似文献   

2.
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赵州桥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为什么它会“世界闻名”呢?速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因为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所以闻名世界)2.课文哪一段写桥的“坚固”,哪一段写其“美观”?(第二自然段写“坚固”,第三自然段写“美观”)二、读议结合,授以学法1.默读第二自然段并思考:赵州桥为什么这么“坚固”?从该段中找出一个能直接回答问题的重点句。(“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2.理…  相似文献   

3.
一、读题质疑,明确目标1.板书课题,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2.指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梳理、归类,整合为四个学习目标:“穿山甲”是什么?穿山甲为什么要问路?向谁问路?问到路了没有?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尽量自己读懂课文,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同时圈画出不懂的词句。2.指名逐段试读课文,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三、目标引路,指导学习(一)“穿山甲”是什么?1.猜一猜。对照名称说说想像中的穿山甲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特点。2.比一比。出示穿山甲的图片,说说与自己想像中哪里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石》是一篇阅读课文。本组教材训练的重声、是通过理清课文的条理,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理清课文的条理,重火了解“中国石”的样子,并透过边防战士对“中国石”的爱,体会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过程如下:一、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2.读题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3.课前同学们都已预习了课文,谁能简单地谈谈你解开了哪些疑问?二、整体感知全文。1.指名接读课文。未谋生字较多,要求学生要读准字音。思考:课文主要讲的什么?2启发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给课…  相似文献   

5.
一、感知感受,明确目标要想明确学生在课文中学到什么, 怎么去学,教师应首先要对教学内容感知感受,才能确定教学目标和妥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引导学生去感知感受。为此,我一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什么?二读课文,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些?三读课文,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四读课文,想想我有什么感受?五读课文,掌握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情智切入点,教与学的方法……例子是说理的依据,认知目标不是例子,而是作者意图阐述的道理。因此,本课的认知目标:认识事物间有必然的联系。通过阅读,领会到作者通过因果、连锁、相承、总分等逻辑关系来构思组篇,说…  相似文献   

6.
一、 整体感知 质疑激思 人们对语文教学客观规律的认识经历了 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最终形成一种共识:语文的学习,应注重整体,从整体出发来读,从读出发来写,注重的是积累(积累也是注重整体的)。那么,如何从整体出发来读,在初读整体感知环节要解决哪些问题呢?经过反复实践,我们认为重点应解决如下问题: 1、 把课文读正确。读正确要做到“六不”,即不指读,不唱读,不读错字,不丢字,不填字,不读破词句。 2、 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基本弄清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讲的是什么道理,反映的是什么情况等。 3、 初步体会…  相似文献   

7.
A.自主操作型《爬山虎的脚》生动有趣地介绍了爬山虎脚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只作适时点拨,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做学习的主人。一、激发动机(出示投影或录像)谁认识这种植物?你在哪儿看过?它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你想知道爬山虎怎么爬墙的吗?二、学习实践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掌握学生读书情况,说说每个自然段大意。3.研读重点段。①赏“叶”。精读第2自然段,画出爬山虎叶子的样子和颜色,对照自己的画,口述叶子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一、揭题激趣 ,初读感知教学伊始 ,先播放有关狮子的录像 ,让学生欣赏 ,再问学生看到的是什么动物 ?然后出示课题 ,让学生读课题并根据课题质疑 :“读了课题 ,你们想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提出“课文写了哪两只小狮子 ?”“写了两只小狮子的什么事 ?”等问题。此时 ,学生已兴趣盎然 ,教师适时提出初读课文的要求 :根据同学们提的问题 ,借助拼音反复自由朗读课文。并在自读的过程中 ,圈画出生字 ,读准字音 ,然后检查读生字。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听录音朗读课文一遍后 ,再读课文 ,读给同桌听 ,抽学生个别读 ,互相评议、纠正。通过这一反复读的过…  相似文献   

9.
[设计理念]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文实践。本课的教学,依据课文内容自身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因素,在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贯穿教学始终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实施,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设计特色]以创设的独立的学习情境———“采访课文中的人物”贯穿教学始终,整个教学过程由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组成。[教学流程及设计说明]一、营造情境,布置采访任务1.揭示课题后,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必须说到以下两点:(1)“我”的爸爸是联合国的一名军事观察员,在一次…  相似文献   

10.
话题·交流     
余映潮老师运用“阅读交流”的教学方式教学《鹤群翔空》,充分展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艺术手法,创造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 全课的教学,表现出了“话题·交流”这独特鲜明的个性特点。 首先,教师巧妙设计了“阅读交流”的话题。一堂课的交流一定要有话题,有了话题就有了学生学习与活动的“抓手”。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余老师把这篇课文的教学视点艺术地浓缩在“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寻读课文,续写一个句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争当“小小剪辑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课文的内容来个剪辑梳理,然后与小组的同学交流自己都读懂了些什么。例如教学《灰雀》一课,在初读课文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领悟:1。默读:画出你能读懂的句子。2.讨论:说说你读懂了什么?3.联想:由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12.
阅读教学应坚持以读为主,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式的“读”,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培养读书看报的能力。教学中我采用“四读”进行阅读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一、尝试读,感知内容尝试读,指学生进行预习性、尝试性的阅读,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开始。课前可引导学生按“预习”提示,从课题入手尝试阅读课文。如《倔强的小红军》一文,根据课前“预习”提示,让学生读课文,思考:1.“倔强”是什么意思?课文写的是倔强的小红军的一件什么事?这件事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2.哪些句子描写小红军的外貌?哪…  相似文献   

13.
教学要求:1.引导学生理清课文顺序,结合对重点词、句、段的理解,感受到开国大典的盛况,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染和教育。2.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教学重点:本篇课文篇幅较长,其目的是训练学生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教学时要突出这一训练重点.着力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1.提问:你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什么时候成立的?导入:那么当时大典的盛况是怎样的呢?2.板书课题。解题:“开”是什么意思?“典”呢?“开国大典”是什么意思?3.检查容易读…  相似文献   

14.
张速 《四川教育》2001,(5):32-32
一、说图激趣 1.出示本课教学挂图或让学生看课本 里的插图。请学生说说图上画的动物是什 么?谁见过小松鼠,能说说小松鼠的一些特 点吗? 2.先请学生猜图上画的是谁?问:谁知 道达尔文的一些事,能说出来给大家听吗? 3.读课题,读准“鼠”、“达”、“文”的字 音。达尔文是位科学家,他和小松鼠之间会 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看拼音识 读。边读边用“──”线划出生字和读不准的 字音,并对着拼音多读几遍。 2.听读正音。学生听录音或听教师范 读,边听边在自己没有读准的字音上作记 …  相似文献   

15.
朗读是感知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朗读能领会词语含义,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要保证朗读时间。语文课应该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朗读,使之从初读、细读到精读,从初步感知、整体感知到深入体会。如教学《爬山虎的脚》,教师让学生首先快速默读课文,然后大声地朗读重点段,在“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又对重点语句进行反复朗读,仔细揣摩。要讲究朗读形式。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和年龄特点,设计齐读、小组读、配乐读、表演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孩子们可以大声地读,也可以轻声地读,还可以圈圈点点地读;让他们把认…  相似文献   

16.
抓住明暗两线理解文章中心──《手》一文教学设计江苏罗卫华一、理明线,认识“手”1.从部分入手,初识“手”的外形。在学生刚接触课文后,教师可单刀直入奔重点段:这双手是什么样子?用“──”划出有关句子。目的是让学生初识陈秉正手的外形。学生速读课文后,在第...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一篇课文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十六法入手:一、审题猜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指导学生了解题目中每个词的含义之后,教师最好不要把着眼点放在分析介绍作者怎样构思这篇文章上,可先让学生猜猜作者会怎样写、写什么。由于在猜的过程中渗透了自己的主观意识,因此,能在学生探索和猜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飞夺泸定桥》可让学生读课题猜测文章写什么,怎么写“飞”,怎么写“夺”,结果怎样等等。推测猜想后,可让学生读课文,看看自己的猜想和课文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之处,教师要特别重视和鼓励…  相似文献   

18.
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师 :(拿出放大的蟋蟀图片)认识这小东西吗?叫什么?生 :蟋蟀。师 :“蟋蟀”两字怎么写?老师忘了 ,谁帮老师一下?学生说字形 ,老师板书“蟋蟀” ,全班学生在手心上写一遍。2.师 :小家伙虽小 ,但人缘特好 ,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 ,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好斗、唱歌、建住宅)板书 :“建住宅”二、初读课文 ,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1.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 ,有几层楼?小东西的住宅是什么样的?读课文 ,用“———”画出有关句子。2.讨论后老师在黑板上画出蟋蟀的住宅。三、变换角色 ,再读课文。1.…  相似文献   

19.
《草船借箭》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教学时,应紧扣一个“借”字,引导学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一、点出“借”字,揭示课题在揭题时,我是这样设计提问的:“根据课题,你认为文章应该写哪些内容?哪个字是题目的中心词?全文主要突出哪个字?”通过审题,学生初步了解了“借”字的重要性。二、围绕“借”字,理清脉络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围绕“借”字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①“借”箭的原因是什么?②“借”箭的经过怎么样?③“借”箭的结果如何?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相似文献   

20.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1.教师板书“心愿”,引导学生理解“心愿”,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有什么心愿。2.你们想知道月亮有什么心愿吗?3.补充课题,教学课题中的生字。请大家看老师写课题,仔细看老师是怎么把“亮”字写漂亮的。谁来当小老师,告诉大家要把“亮”字写漂亮应该注意些什么?学生书写练习:在书上田字格中描一个,写两个。“亮”字原本读四声,但在“月亮”这个词中读轻声。读词:“月亮”。4.齐读课题。读完这个课题,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月亮的心愿是什么?月亮的心愿实现了吗?月亮为什么有这种心愿?)(设计意图: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