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印度吠檀多哲学与中国佛道思想的交流黄心川印度教大概与佛教同时传入我国,先后在新疆地区和大陆本土建立寺庙,进行宗教活动,印度教的正统派哲学——“六派哲学”也随之传入我国,特别是作为印度教理论基础的吠檀多哲学在我国有一定影响。我国古代翻译过不少印度婆罗门...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国佛教的文化特征与现代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形成于印度,发展于中国,影响及世界。但中国佛教无论是在思想内涵或形象外观方面,都与印度佛教有较大区别。印度佛教由原始的小乘教,中经分化后的部派教阶段,然后发展形成为大乘教.在大乘佛教内部,又分为中观派“空宗”与瑜伽行派“有宗”两大派别,它们分别凝聚着印度古代文化的智慧,达到了印度佛教思想发展的顶峰。但是,当这两家佛教思想先后经由姚秦罗什大师及唐代玄奘法师分别翻译介绍到中国,并相应创建形成“三论宗”与“唯识宗”这两大中国佛教教派时,却未产生大的影响,也未获得如印度那样有着较长时间的独立发展。反而倒是那些在印度影响不大的佛教经典,诸如《涅槃经》、《维摩经》、《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等,却甚受欢迎,而且,以其为据所相应建立的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等佛教宗派,均有着大的发展,其流传影响也甚为久远.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讨论“文化之间需要有墙吗”问题的时候,使我想到《庄子·山木篇》中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大意是说:一棵长得奇形怪状的树,由于它不能成材,因此樵夫没有把它砍掉,它保存了下来。也就是说,如果它成材,就会被砍掉,而不能保存。另有一只不会叫的鹅,因为它不会叫,而被杀了请庆子师徒吃,这只鹅没有能保存下来。也就是说,它如果会叫,就会不被杀来吃,而能保存下来。于是庆子的弟子问庄子:那棵树因为没有用,而保存下来;这只鹅因为不会叫(按:也指没有用),而被杀了吃,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办呢?庄子回答说:我们最好处于才与不才之间,这样好保存自己。这个故事说明事物只有相对的意义,没有绝对的意义。在讨论文化问题上,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应有“墙”,还是应“无墙”。这个问题,如果我们用中国哲学的规点看,“有墙”与“无墙”好象是矛盾的,但在中国哲学中“有墙”和“无墙”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从中国文化发展的总体上看,在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相遇时,它往往呈现出一种“在有墙与无墙之间”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一提到“梵”,人们自然会想到佛教和印度。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经又是用印度古梵文写成的,因此,人们往往把与佛有关的和与印度有关的一些东西,与“梵”字结合在一块。比如:佛教的音乐被称为梵乐但“梵”并不只是佛教的代名词,它只不过与佛教有关罢了。实际上,“梵”是一个哲学概念,是印度教的核心。按照古代印度思想家的观点;“梵(Brahman)是事物的灵魂,是无限的、是超越概念和想象  相似文献   

5.
起源于古印度的宗教哲学——佛教,在中国大地深深扎根,其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在取名用字中有迹可循是佛教中国化发展有力的见证,也是中国人和中华文化对佛教包容与接纳的直观表现。这一现象记录了佛教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碰撞交融中发展演变的历史。具有佛教特色的称谓符号证明了中国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同时也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6.
王瞳 《文化学刊》2023,(4):210-213
“六十花甲子”墓葬形制的盛行显然违背传统伦理,也许是迁葬造成,也许是佛教中国化过程的最好见证。总之,这样一种外来的宗教文化与有着深厚底蕴的古国文明相融合,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以及思想观念,甚至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对于宗密《原人论》中的三教关系,一种流行看法是儒道二教被纳入佛教的体系之中,有着"三教合一"、"三教融合"的明显倾向。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偏颇的。本文从儒道二教与宗密判教观的对比,以及宗密对儒道二教的批评与会通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儒道二教仍然在佛教体系之外,宗密对儒教二教批评与会通的意图仍然是要将佛教整体置于儒道二教之上。  相似文献   

8.
佛教故事--中国五朝志怪小说的一个叙事源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 ,在弘法和传播的过程中 ,为了吸引和教化芸芸众生 ,允许宣讲者采用多种多样、灵活有效的形式、方法和法门 ,佛教把这些手段统称为“方便”2。佛教对这种“方便”极为重视 ,《法华文句》卷 3云 :“又方便者 ,门也 ;门名能通 ,通于所通 ,方便权略 ,皆是导引 ,为真实作门。真实得显 ,功由方便。”就是说 ,众生的度脱和对佛教真实根本的认识 ,其功劳都在于方便。离开了方便 ,佛教就无法向广大众生展示其诱人的魅力。然而 ,在佛教初期 (即小乘阶段 ) ,对“方便”的运用是有限制的。据说 ,佛陀及部派佛教时期的比丘 ,学习佛教教…  相似文献   

9.
元朝时期的中国宗教发达,各种宗教,包括伊斯兰教、基督教、摩尼教、印度教、佛教、道教等和谐共生。这种局面的形成,是由于元朝政府高度重视宗教问题,进行了细致而高妙的管理。元朝政府秉持宗教宽容的态度,采用代理人治理的方式,并设立了多层次的宗教管理机关,从而形成了较完整的宗教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0.
张晶 《中国文化研究》2006,2(4):125-137
佛性论是佛教哲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中国佛教的发展中起着尤为突出的作用。从印度佛教时期到进入中土之后,佛性问题不仅在佛教内部,而且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对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时期的士大夫的精神世界、文学创作及审美情趣,都有深刻的渗。本文对佛性的内涵及其演变作了大概的描述,而着眼点则在于魏晋南北朝几位与佛教关系密切的著名文学家或艺术家,考察其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美学观念、命题与佛性论的关系,主要涉及的问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神“的美学思想和佛性的关系、“顿悟”和“神理”的佛性论根基以及“神思”论与佛性思想的因缘。  相似文献   

11.
吕向文 《文化学刊》2009,(2):157-159
堪称中国化佛教的禅宗,是我国流传最久、势力最大、影响最广的佛教宗派。禅宗以其一个关于“梵我合一”的精致周密的世界观理论,一套“自心觉悟”的解脱方式,一种“以心传心”的直观认识方法,对中国文学产生全方位辐射,渗透和影响到审美及其他各个文化领域,直接推动了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趣等审美心理诸因素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田心铭 《文化学刊》2012,(2):163-169
立足于中国实践看,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已被实践证明的、适用范围包括中国而又不限于中国的普遍真理,都是"基本原理"的某种构成因素。邓小平关于"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的重要论断,同毛泽东在延安整风中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在新的历史下的生动体现。应该运用这一思想来审视我们的理论研究,端正学风。离开中国实际谈论马克思主义,就离开了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的,没有意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90年来理论和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那些一边批判辩证唯物主义,一边离开中国实践去谈论马克思主义而提出的种种哲学理论,是经院哲学的问题,讨论这样的问题没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四十年代初 ,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人生境界讨论中 ,提出了“意义的意义”的研究问题。这也许是中国意义论的正式提出和专门讨论的开始。如果不拘于名称的话 ,中国的意义论应该是源远流长的一种传统。本文所要讨论的是冯友兰先生在他的研究中所涉及的《老子》意义论问题。一先谈谈冯先生的“意义”论。“意义”是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一书中提升出的哲学范畴。他说 :我们常听见有些人问 :人生究意有没有意义 ?如其有之 ,其意义是什么 ?有些人觉得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确切底答案 ,他们即觉得人生是不值得生底。在未回答…  相似文献   

14.
逃禅与脱俗:也谈苏曼殊的"宗教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掘文学中的宗教价值 ,已然成为近几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中国现代文学 ,事实上是缺乏宗教的信仰与热诚的———即使是具有宗教信仰倾向的作家及其作品。本文从现代文学浪漫派先驱苏曼殊这一个案入手 ,透过苏曼殊人生与艺术作品的表象 ,揭示其宗教信仰的功利性与表象性。本文认为 ,苏曼殊只是一个以袈裟芒鞋为道具的浪漫主义者 ,其作品的宗教意象 ,更多是一种审美想象 ,并不代表苏曼殊人生价值与信仰的真正选择。宗教没有妨碍他追求爱与自由 ,而此二者 ,是他短暂生命为我们留下的美好精神。偶然的际遇使苏曼殊与宗教结缘 ,而宗教最终只是他逃避俗累、托身暂栖的处所。当然 ,佛教的“空” ,与他对人生的悲剧体验暗合 ,使他的文学话语多了一种借禅语佛理表达虚无的东西。  相似文献   

15.
《旅游世界》2014,(11):32-37
印度是个多宗教国家,佛教、印度教和耆(qi)那教这三个宗教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相当于中国传统中儒、道、释的三足鼎立。三个教派都信奉“业报”与“轮回”,而修行方式不同,对生命的终极要义与极乐的理解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6.
道家在先秦哲学史上的主干地位(上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陈鼓应先生致力于道家的专门研究。1990年,他在《哲学研究》杂志上发表的《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主干地位》一文,在学术界引起广泛争论,而且这种争论渐渐从专业哲学领域扩延到大的文化领域。李存山、赵吉惠、张立文、涂又光、陈红兵等许多学者都曾从不同角度撰文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道家主干说”中,陈先生提出两个有争议的观点:一、道家是哲学,儒家是伦理学(特别是社会伦理学)。中国哲学的主体是宇宙论和人生哲学,道家是形上学的主干,在人生哲学上尤推《庄子》。中国的哲学突破始于道家。二、“知识产权”问题。他认为中国哲学的“原创性思想”是道家创发的,“系统性理论”也以道家最完备。陈先生还指出,许多人认为儒家是积极的,道家是消极的,这种看法十分错误,他会在以后撰文论及这个问题。 1994年12月,陈先生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发表了题为《道家在先秦哲学中的主干地位》的论文,首次深入而细致地回答了学术界几年来的争论。本刊征得陈先生同意,分两次刊登这篇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随着现代医学临终关怀理念的多元化发展,佛教临终关怀的思想和方法逐渐引起学界关注。佛教各宗派对于临终关怀都有各自的理论与方法,净土宗以称名念佛为主的临终助念是其中一支典型代表。从宗教哲学角度来说,净土宗往生的时间维度指向来世,解脱和超越的临界性特征是净土宗的信仰基础,临终关怀则是其信仰的具体实践,佛教临终关怀为临终者与家属提供了宗教信仰层面的精神辅导。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时代要求下,本文在梳理净土宗临终关怀理念与历史演进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实现其在当代的积极实践,发挥宗教服务社会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8.
张云龙 《职业圈》2014,(4):30-31
“道”始于《老子》,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春秋战国时期,“道”就开始分成“天道”和“人道”,“天道”是指客观世界的存在形式和规律;“人道”就是指人、人的价值、伦理道德、人的认识等。  相似文献   

19.
"生生之谓易"--试论《易传》"天人合一"论生态整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现代西方生态哲学的兴起及其向古老的东方文明寻求支持精神的建构取向,引发了海内外学界重估传统的思潮,传统的“天人合一”由此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杜维明先生曾提到,新儒家学者钱穆、唐君毅、冯友兰都认为“儒家传统为全人类作出的最有意义的贡献是‘天人合一’的观念”,在他看来,这标志着新儒家人文主义的“生态转向”。①蒙培元先生进而指出,“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究天人之际’的问题,而中国哲学的基本理念是‘天人合一论’”。②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哲学是深层生态学”③。这些思考对挖掘中国传统思想的生态哲学资源、发扬其…  相似文献   

20.
傅铁山(中国天主教主教团副主席兼秘书长,北京市天主教爱国会主席、教务委员会主任,北京市教区主教):中国是多宗教国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信教人数达到一亿多人。宗教问题在中国也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教民的信仰自由。宪法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有关条文中体现着尊重和保护的精神。目前全国有天主教堂5000多个,每年约6万人接受洗礼。有些神学院国家给予财政补贴,修缮教堂寺庙所需经费可以向国家申请,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