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它是一首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民歌。《木兰诗》自从产生起至今,花木兰的动人事迹,以及她的光辉形象便广为世人代代流传称颂。在漫长的文学历史长河中,由于时代的不同,对木兰形象的看法也有所不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及教参关于木兰形象的定位,以为木兰是个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笔者对此不能苟同。笔者认为:与其说木兰是个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还不如说是个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孝女。  相似文献   

2.
《木兰辞》作为木兰故事的开端,成为了历代木兰故事改编的基础。本文在分析和总结了不同时期木兰故事文本中的木兰形象基础上,认为花木兰身上的社会性呈现出了一种下降趋势,并且花木兰社会性的丧失在清代的木兰叙事文本中体现最为明显。本文将清代木兰社会性丧失的原因归结为时代特征与社会性别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木兰诗》一课中关于木兰这一人物的形象定位,大多数语文教师认为木兰是一个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而对木兰的女儿情怀,要么一点不涉及,要么蜻蜓点水。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如果仔细研究教材,就会发现文本中除了写木兰备战、木兰征战这两个环节之外,其余的环节都是围绕着"木兰是女郎"这句话展开的,全文突出表现了木兰的女性形象。从《木兰诗》创作的背景来看,南北朝时期正是我国佛教的鼎盛时期,佛教思想在当时对儒家"孝道"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4.
学习《木兰辞》,大家都说木兰是“爱国精神”的典范。我却不这样认为,理由如下:木兰在叹息声中出场,因为“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正是由于“可汗”的无理征兵才使得孝敬父母的木兰为解父难,无奈之下,被迫从军。“东市买……西市买……”,很多人认为这几句表现了木兰从军的积极性。记得古诗中有“鱼戏莲叶中,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的诗句。这只是一种铺排手法,怎么就能体现木兰从军的积极性呢?当出生入死的木兰得以幸存回家时,家人欢迎她的场面是多么热闹,木兰对还女儿…  相似文献   

5.
《木兰诗》的主题,许多文学史专著和评析文章都认为是“歌颂女英雄”,是“一首英雄的赞歌”、“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但是,我们若把《木兰诗》产生的时代背景、木兰的形象刻划、情节安排、结构布局和叙写剪裁等作一番剖析,则不难得出这样一种认识:当今流行的关于《木兰诗》主题的看法,是值得讨论的。  相似文献   

6.
《教学参考书》对《木兰诗》的说明及注解中出现了几处错误,现列举如下:一、木兰的精神境界到底有多高《教参》认为《木兰诗》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是“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说明也说该诗“热烈赞颂了她热爱家乡,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木兰还朝辞赏这一节“表明她勇敢作战是为了保家卫国”。这不免让人怀疑,《木兰诗》难道应当作为爱国主义名篇来教学吗?其实,木兰身上是歪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商榷的。从全诗来看,木兰最  相似文献   

7.
木兰围场“七十二围”说质疑别廷峰现在有一个比较流行的提法,即木兰围场共有“七十二围.”我愿提出不同看法,以就教于史学家和研究者。关于木兰围场有“七十二围”的提法,据笔者所见,依出版时间为序,主要情况如下:一、《承德史话》。在该书的第二部分“木兰围场和...  相似文献   

8.
美学理论认为,优美是一种阴柔之美,它和谐、含蓄、细腻;壮美则表现阳刚之气,它豪放、直率、雄壮。诗歌将二种美集中体现在主人公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特定的历史事件之中。  相似文献   

9.
木兰其人历史上有无花木兰其人?南宋程大昌根据白居易“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和杜牧“弯弓征战作男女,梦里曾经与画眉”诗句,而肯定花木兰实有其人。有的经过考证,认为木兰姓魏,有的说姓宋,而多数人认为姓花。有的文章考证“木兰”是鲜卑族姓,因而断定木兰是鲜卑族人。也有人认为,以上这些说法只能说明后人喜爱花木兰这个英雄人物形象,因而将“木兰”写入诗里,但都不足以证明真有花木兰其人。有人认为,花木兰虽未必实有其人,但北人矫健尚武,骑马射箭成为风气,不仅男人如此,女人也一样。因此《,木兰诗》应是流传的一个相类似的事…  相似文献   

10.
对于《木兰诗》的思想主题,历来传统的观点认为,通过记叙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赞颂了木兰勇敢、机智、坚韧不拔的精神。然而笔者以为,与其说它是一首英雄的赞歌,还不如说它是一曲凄凉的战争悲歌。透过明朗欢快的笔调,我分明听到了一种愁苦的悲音,“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在军情十万火急、战云笼罩的情况下,一个弱女子的声音谁愿意去聆听?于是英雄的豪迈气概,掩盖了脉脉的儿女情怀。除了匆匆地替父出征,木兰别无选择!因为“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战争是残酷的。借助“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描述,我们可以想见杀声震天、尸横遍野、…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儿童文学蓬勃发展,美国出版了一系列木兰儿童绘本。在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上映之前,这一直是木兰故事在美传播的重要途径。儿童绘本作为一种图文相间的特殊文本,在对木兰故事"易装"主题的凸显上,有着其他文本无可比拟的优势。本文试图从服饰与性别身份入手,探讨木兰"易装从军"这一看似"性别僭越"行为的"合理"本质,进而揭示木兰难以走出的性别困境。  相似文献   

12.
美学理论认为,优美是一种阴柔之美,它和谐、含蓄、细腻;壮美则表现阳刚之气,它豪放、直率、雄壮。诗歌将二种美集中体现在主人公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特定的历史事件之中。  相似文献   

13.
<正> 人道主义始于何时?这是人道主义问题讨论中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对此,理论界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人道主义古已有之,是一种超越一切时代的全人类的思潮;另一种看法则认为,人道主义始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以至于把人道主义仅仅归结于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笔者认为,这两种看法都是值得商榷的。 第一种看法,统称人道主义古已有之,并  相似文献   

14.
IYUWENodern现小学教学汉语拼音的目的和要求,45年来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汉语拼音只是作为识字的工具,利用拼音识了字,也就正了音,正了音也就学习了普通话。另一种看法认为汉语拼音不仅是识字的工具,也是学习普通话的工具,也是帮助阅读和写作的工具。前一种看法对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是:能拼读音节,能依靠拼音读准汉字的音就可以了,不要求直呼音节。后一种看法对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是,能逐步达到直呼音节,能逐步达到拼写音节。45年来,全国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主要是根据前一种看法来制订的。只有一部分试验班根据后一种看法进行…  相似文献   

15.
关于壮族歌圩的起源,目前学术界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壮族歌圩起源于壮族先民的宗教祭祀活动(即“乐神”);另一种认为,壮族歌圩起源于壮族先民的“择偶”生活。本文笔者否定后一种看法,并对前一种看法的科学性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6.
记者:现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仍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政府对大学的投入也不会太充足,现在谈论办一流大学还为时过早。也有一种看法,其中包括一些国外的友人和媒体,他们认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样的  相似文献   

17.
木兰决非黄陂人——与谈古及诸位同志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读了一些评介《木兰诗》的文章。这些文章几乎一致认为木兰实有其人,而且是湖北黄陂人。《布谷鸟》一九八一年第八期谈古同志的游记《山并木兰争万古》,也谈到《木兰诗》里的木兰是湖北黄陂人,还说木兰生于唐代。这种说法不敢苟同,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8.
《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它以浓挚的感情 ,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 ,集中描绘了一个“当户织”的平凡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经历。人们研读这首诗 ,大多都认为木兰是一个既智慧又勇敢 ,既孝顺又深明大义的女子。十几年来 ,艰苦而单调的军旅生活 ,保国与思亲的矛盾心理 ,都没能动摇她征战疆场的决心 ,她身经百战 ,出生入死 ,屡立战功 ,凯旋而归 ,却拒封辞赏。她的行为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质朴谦逊、不慕富贵 ,是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些理解都不错。但我认为 ,木兰辞官还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  相似文献   

19.
有关"书仪"的内容,学界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书仪是写信的程式和范本,供人模仿和套用;另一种看法认为书仪是兼有书札体式和典礼仪注内容的著作。检讨敦煌写卷中保存的十余种书仪,我们发现,就"书仪"原有的意义来看,第一种看法是正确的,典礼仪注部分中唐以后才被附加到少数书仪中。  相似文献   

20.
在教授《木兰诗》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畅谈你心目中的木兰形象。以下为该问题的教学片断。生1:我认为木兰很孝顺。你看她为了年老的父亲,竟然不顾危险去从军。生2:我认为木兰是个女英雄。战争那么可怕,她一个女孩子竟然敢去,而且屡获战功,还得到天子的嘉奖。她也很聪明,十年战争生活竟然没有暴露女性身份。生3:木兰不留恋富贵,而是珍爱平常人的生活。可见她勇敢杀敌只是为了保卫国家,品德很高尚。生4:木兰也很勤劳。你看课文开篇就描写她忙于织布,可见她不仅孝顺而且很勤劳。此时我感觉到学生对于木兰形象的理解还有些粗浅,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