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对武术与体育的最新概念认识的基础上,对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的本质、行为规范、修炼或锻炼的侧重点、运动形式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即使武术中有体育成分的影子,但最终还是回归于武术范畴。  相似文献   

2.
中国武术现代化的发展是绕不开西方体育这个强势的西方文化。中国武术的体育化确实为其生存提供了空间,但也加剧了传统武术的没落。面对中国武术和西方体育之间的借鉴、跨越以及融合的历史趋势,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选取精神文化视角为切入点,以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的差异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中国武术竞艺的"娱己性",西方体育竞技的"娱他性";中国武术柔性的"内倾性",西方体育刚性的"张扬性";中国武术始终的"平衡性",西方体育循序的"整合性";中国武术技艺的"重感性",西方体育技术的"重理性"。从精神文化视角再比较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之间的"绝缘性",旨在克服中国武术在发展中的亵渎现象,消除以西方体育的文化模式来同化中国武术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西方体育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并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表现出了不适应性和局限性。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基于对两者体育文化的比较,以及西方体育文化的传入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冲击,指出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的瓶颈,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的差异,提高中国武术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并为其后续发展提供可行性思路。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武术近代的发展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武术发展受竞技体育的影响发生变化,分为"伪化""异化""全盘西化"3个步骤,逐步走向西方的技术体系;中国武术与西方竞技体育的区别在于地理位置引发运动态度的不同,文化理论引发运动观念的不同,伦理观念引发运动形式不同。  相似文献   

5.
洪美玲 《体育世界》2010,(11):115-116
近代以来,西方体育称霸全球,中华的瑰宝——中国武术在西方体育的冲击下,它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武术在这种冲击下,中国武术经历了趋同于西方体育;分化成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最终中国武术走向了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中国武术被框定在体育的视域中存在着、发展着。而体育视域的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是西方的语境,并且西方语境中的体育话语权也必然是西化的。所以,中国武术存活在西方语境的体育中的失语就成为必然。当今的中国武术发展问题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因为中国武术在体育视域中没有话语权,或者是没有形成强力的发声系统而导致的。因此上,找回中国武术的文化话语权问题,就成为我们复兴中国武术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中国武术与世界体育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文认为,中国武术对世界体育文化有深远的影响和杰出的贡献,一些国家的拳术源自中国或受中国武术的影响。本文还对“武术热”丰富了世界体育生活;中国武术的深刻哲理对西方健身观念发生着越来越深的影响;丰富了世界体育的美学观念和英语词汇;对世界医疗保健作出的杰出贡献进行了全面地论述。  相似文献   

8.
武术国际化就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向国际社会转移的过程,并以形成具有被广泛认同的国际体育文化形态为其根本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武术就要走出去,让世界认识武术;并要走进去,对武术从形式、内涵到文化价值观进行合理的创新调整,以实现中国武术与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深度融合,这样的深度融合才是中国武术国际化的根本。并以此吸引海外武术爱好者再形成主动的对中华武术和文化本源的探索,最终实现中西方体育文化价值观的完美融合,促进中国武术国际化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历史的角度、现实的需要两个方面辩证地提出了21世纪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将与中国武术保健体育文化融合,分析这两种不同文化融合的哲学原因和现实原因。指出了中国东方体育文化的核心和魅力所在,强调要高擎武术文化大旗,开创奥运体育文化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0.
文化自觉与中国武术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成强  王岗 《体育学刊》2007,14(8):59-63
面对西方强势体育文化的冲击,中国武术发展陷入彷徨的困境。中国武术如何发展,这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研究认为:中国武术的发展必需遵循“文化自觉”原则,要自觉主动地维护自己文化的历史和传统,要学会尊重和欣赏各种不同的体育文化。文化自觉要求我们对文化全球化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它是一个观察角度、一种应对之策、一种精神境界,最终应当是对人类体育的终极思考与关怀,实现人类体育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相似文献   

11.
武术是学校体育教学中完善学生人格与健全身心素质的重要内容,是中国武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也是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体育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创造性教学活动.目前学校武术教育过于重视其运动的价值,忽视了其训练过程中应有的对学生武德修养的追求,对学生的品格塑造出现了一定的误导.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针对学生在武术训练过程中品格的塑造做了全面的分析,旨在更好地研究武术训练对学生的品格塑造,从而促进武术教育事业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武术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武术融健身、技击、观赏于一体 ,是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化形态 ,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它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 ,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的一项运动。武术运动世代相传 ,长盛不衰 ,与时俱进。在现代化高度发展的今天 ,深受群众喜爱。究其原因 ,主要表现在其功能上———强身健体价值、技击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论述武术的现代价值 ,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武术 ,深入研究 ,不断开发 ,使其焕发光泽 ,造福于民众。  相似文献   

13.
中华武术融健身、技击、观赏于一体,是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化形态,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的一项体育文化运动。武术运动世代相传,长盛不衰,与时俱进,尤其在文化和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文章论述了武术对体育专业学生的健身及文化价值,进而提高其专业及文化素养,最终为促进其形成专业性复合型人才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查阅大量学校体育教学的相关文献和社会实践的调查,得出目前我国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大多还是采用着西方式的体育,注重着对人身体外型的塑造,对意识方面的锻炼较缺乏。结合民族传统武术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对未来学校体育教学有指导性作用,它对我国以后的体育发展方向的研究很有必要,对提高学生的运动竞技水平、锻炼健康的体魄和增强思想品德的修养,对今后建设精神文明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当代竞技武术发展趋势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以西方体育准则为发展趋向的竞技武术成为当代武术运动的主体。对武术的定义、特点、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后,提出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是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战略选择。从文化的高度审视武术的价值,将大武术(传统武术、竞技武术)推向世界是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6.
武术是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优秀项目,具有很强的技击性、观赏性,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它不仅被视作锻炼身体的一种方法,而且还是培养人们的高尚品质及调节人们心理的有效手段。大学生习练武术,既能使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武术,又能让学生掌握武术动作技能,还可以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逐渐改善自身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7.
为合理定位武术练拳致趣未来发展的研究趋向,探析中华武术(习武练拳)独特的致趣因素及其效果,主要采用访谈法,从技术本体论域的视角切入,从武术教育与教学拳种模式开发、武术课程思政文化育人方式转变、武术功法常态化演练艺术表达苛求三方面出发,思忖技击本质论视域下中华武术练拳致趣的实效改革,得出以下结论:劲力蓄发与体悟攻防、节奏缓疾与身心感受、轨迹曲弧圆融与动作顺畅奔放是达成练拳致趣的三个内在因素。以此为依据提出武术教育如下实践理路:在武术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实践练拳致趣的拳种模式;在武术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中渗透练拳致趣的思政文化元素;在武术课堂教学及课外训练过程中突出功法常态化训练的致趣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古代中、西方武文化的演变过程进行比较,探析中国特色武文化形成的因素,为中国武术民族化发展提供理论借鉴。研究表明,产生于相同时代的中西方原始武文化,却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演变成为两种截然不同文化体系。从两者演变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先秦时期,中西方武文化在本质上没有差别;秦汉以后,两者特色的武文化开始形成,并一直影响着中西方体育发展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9.
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基于中西方文化冲突下的文化自觉而产生与发展,受政治、教育、文化等因素影响,引进西方自然主义体育,推崇本土国粹武术,注重军事训练,在发展过程中秉承培育师资和沟通中西方体育的办学目的,形成了完整的学校行政组织,以及课程设置、师资聘用、学生管理等制度,并通过访问和比赛提升社会影响力。对当代学校武术教育的启示体现为:学校武术教育应坚守社会责任担当,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强化武术文化认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规避对西方体育文化的依附和模仿;推行多元教育形式联动机制,维系武术教化的过程性。  相似文献   

20.
以历史资料为线索,综合考查近代两次“土洋体育”之争的来龙去脉,以及争论对武术发展产生的影响。考查得出的结论:我们“往往学了西国的皮毛”,而对体育缺乏“详细的研究”;提倡体育“国性不可或忘,国情不可不知”,选择适合我国实际的体育方式,能够促进体育界对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的再认识,对重新估价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