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装满昆虫的口袋》是北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的第三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通俗易懂、富有童趣,主要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通过两个具体的故事表现法布尔从小对昆虫入迷的程度,让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发,从小养  相似文献   

2.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苏教版第九册的课文,文章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激励学生从小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相似文献   

3.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苏教版第九册的课文,文章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激励学生从小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探寻法布尔成功的秘密这一过程,感受他对昆虫世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明白这才是他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原因。具体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通过语言文字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二是在品味语言文字时,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受到法布尔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精神的感染;三是深入体会他成功的秘密——他对昆虫世界、对科学执着的热爱,激发学生对法布尔的崇敬之情。教学流程一、概括文意,导入…  相似文献   

4.
《装满昆虫的衣袋》(苏教版第九册第四单元)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着迷的故事。学习本课要让学生从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可围绕文中出现的“着迷、迷恋、痴迷”三个词语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5.
《装满昆虫的衣袋》(苏教版第九册第四单元)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着迷的故事。学习本课要让学生从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可围绕文中出现的“着迷、迷恋、痴迷”三个词语进行教学。一、读中想象,创设对话情景——  相似文献   

6.
[课例简析]《昆虫》(“九义”教材人教版第八册第八课)一课,是教师在低年级教学了《蚂蚁》、《蟋蟀》等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昆虫概念.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昆虫一生要经过变态;通过对虫子的观察和分类活动,归纳概括昆虫的共同特征;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判断一些常见的动物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昆虫.本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介绍了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喜爱各种小虫子,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教学这课时,老师们都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  相似文献   

8.
《昆虫》     
《昆虫》(第二册十四课)教学目的是通过对几种昆虫形态的观察,指导学生掌握昆虫的共同特征,形成昆虫的概念。初步了解昆虫与人类的关系,逐步培养儿童研究昆虫生活习性的兴趣和能力。本课属于观察课型,教学设计思路是:在对蚂蚁和其它昆虫形态观察的基础上,经过比较、分析等思维活动,使学生掌握昆虫的三个特征,建立昆  相似文献   

9.
地球上生存的150多万种动物中昆虫约占100多万种。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有些昆虫为害农、林业并使人、畜得各种疾病,有些昆虫则以害虫为食,对人类有益。因此需要人们去研究、探索昆虫的奥秘,掌握其规律,有效地防治虫害,利用和保护益虫。为培养中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观察、研究生物的能力,我们学校成立了课外昆虫小组,由初二年级12名学生组成。从1982年9月—11月,先后在校园附近,华东师大校园、长风公园等地,采得昆虫130多种,按分类分别制成标本。昆虫小组的活动使学生增长了知识,也为学校生  相似文献   

10.
《蚂蚁》(“九义”教材第三册第一课)是自然课中关于昆虫知识的第一课。蚂蚁是学生最常见和喜爱的一种小动物,学习这一课,可以为中年级学习昆虫的共同特征,建立“昆虫”概念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大自然中,有许多美丽的昆虫,它们为自然界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生机。本课是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生活中昆虫的形态和花纹,了解其特点,使学生从感官的满足引发表现的欲望,促进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本课教学内容偏重于对昆虫的形态和花纹特点的认识和表现,通过对昆虫的观察了解,将观察体验和绘画、手工制作融为一体,画自己喜爱的昆虫,制作自己熟悉的昆虫标本,帮助学生建立对生活的热爱。  相似文献   

12.
《昆虫的口器》系列投影片陆均《昆虫的口器》是小学自然教材第三册《动物怎样吃东西》一课中出示的5框投影片。昆虫的吃食方式取决于它们的口器。学习这部分内容,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亲自去观察,看清昆虫日器中对吃东西起主要作用的那部分器官的形状和动态。但客观上,...  相似文献   

13.
正观察是有意识、有目的地知觉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过程,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门户。在小学美术课中,观察是学生绘画的起点。小学美术能够在技巧上让学生从小夯实基础,有利于学生情感观察能力的培养,还有利于小学生从小以艺术的视角去发现观察生活中的美,尤其是在小学美术学习中,能够培养小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于提高美术课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观察角度对于同一事物,立足点不同,观察到的  相似文献   

14.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以"观察"为主题的单元,旨在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要依托教材文本,从观察方法、观察实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悉心的指导,帮助学生养成从小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为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周玉萍 《学子》2013,(6):196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读包括朗读和阅读两方面。一方面,小学是学生接触英语的最初阶段,纯正的发音是学好英语的基础,而朗读是练习发音最有效的方法;另一方面,阅读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语言技能,必须从小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蔡蔚 《山东教育》2010,(7):69-69
今天教学课文《装满昆虫的衣袋》,这是一篇介绍法布尔从小就喜爱昆虫的文章,从文章中孩子们可以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近乎痴迷的爱恋。  相似文献   

17.
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安排了《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和《金蝉脱壳》三篇课文。单元训练的重点是观察小动物、描写小动物。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整体把握单元训练重点的基础上,我进行了以下的教学。一、从养护入手,培养观察习惯学了《装满昆虫的衣袋》,学生们了解了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痴迷昆虫的故事。我便引导学生利用星期天去捕捉一些小昆虫,或者购买一只小动物,进行饲养。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义务教材小学常识六年制第五册《蜘蛛》的教学是通过对蜘蛛的观察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小动物外形特征的能力和认识小动物的兴趣。 蜘蛛浑身长毛,长相难看,而且有一定的毒性,总令人感到害怕。上课时,我们也总是胆战心惊地把它关在昆虫盒中,让学生在外面观察。然而  相似文献   

19.
教材分析学生在养蚕活动中了解了蚕的一生,本课以蚕作为样本,激发学生了解其他昆虫的兴趣,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全课由三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整理养蚕日记”,是对前一阶段时间饲养、观察活动的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蚕宝宝一生要经历哪几次大的变化”?激发学生关注  相似文献   

20.
从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低年段观察实验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在激发学生观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工具,展开认真的观察。经过教学实践,提出低年段小学科学观察实验教学的实施策略主要从创设观察情境,激发观察兴趣;提供观察资源,构建观察平台;指明观察方向,明确观察目的;布置观察任务,养成观察习惯;精心设计实验,培养观察方法;加强有效指导,提升观察能力等六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