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丝绸之路古遗址保护国际学术会议论文目录丝绸之路上的瑰宝——敦煌艺术段文杰中国石窟的保护现状黄克忠莫高窟的文化意义杰尼特·贝克敦煌莫高窟保护回顾樊锦诗莫高窟档案工作概论张伯元佛教遗址旅游管理——亚洲各遗址的实例及教训罗伯森·E.柯林斯Canyoudec...  相似文献   

2.
文博信息     
甘肃发现天梯山石窟 甘肃省新近发现一处古老的石窟景点,使丝绸之路东西石窟连成一线,成为名副其实的古石窟长廊。 这处名为“天梯山石窟”的新文物景点,位于河西走廊武威市城南50公里处,创建于北凉沮渠蒙逊,北朝至隋唐陆续修建,西夏时也曾重修,距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石窟现存上中下三层石窟遗址,约有石窟  相似文献   

3.
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本文将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的过程划分为理论探索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2005年10月)和实施阶段(从2005年11月起)。从三个方面总结了理论探索阶段的工作:1.丝绸之路的传统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环境研究;2.文化路线的研究;3.丝绸之路申遗的方法学研究。实施阶段从2005年11月开始,作为系列申报的第一个群集,我们乐观地期望丝绸之路中国和中亚段的文化遗产能于2010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4.
固原须弥山位于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上,东西方异彩纷呈的多种文化因素汇聚于此,佛教文化、石窟艺术、丝路遗存、军事屏障等都成为固原与外界在宗教、军事、文化等方面交流、融合与发展的见证,而丹霞地貌及回乡文化又极具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  相似文献   

5.
林小静 《中学历史教学》2004,(11):F002-F002
中国的石窟艺术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当中国的丝绸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中亚、西亚和欧洲时,印度的佛教和佛教雕刻艺术也传入中国并逐渐中国化。石窟艺术既是中国古代雕刻雕塑绘画艺术的结晶,又是统治者对佛教宣扬的结果。在中国的大量石窟中,云冈、龙门和莫高窟被视为三大石窟。左边的三张图片为三大石窟的代表性作品。事实上,每一个石窟的作品之多、内容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超不是一张图片就能表达的,这里只不过是管中窥豹而己。  相似文献   

6.
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佛教的东传,作为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固原,留下了不少石窟和大量地下出土的各种佛雕造像。有魏晋、隋唐等时期的。各个朝代的雕塑艺术都发生了变化,表现了不同时代的不同造像特征。  相似文献   

7.
须弥山石窟是宁夏境内最大的石窟群,它开凿于北魏,历经西魏、北周、隋、唐诸朝。它的开凿与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其一是途经固原的“丝绸之路”畅通后中西化的融汇以及须弥山石窟所在的固原地区所处的历史地理位置:其二是北魏、西魏统治信佛与崇佛的政治环境;其三是北周政权的奠基人字泰对原州的着意经营;其四是唐代原州(固原)政治、军事、经济、化的繁荣和发展.为须弥山石窟的开凿与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务件。  相似文献   

8.
考古工作者在固原地区先后调查发现不同时代类型的文化遗址、墓葬、长城及城址等文化遗存300多处。发掘清理古文化遗址六处,墓葬100余座,出土及征集文物30000余件。填补了固原地区考古学文化上的许多空白。并为研究固原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龟兹石窟绘画的艺术特点、壁画艺术的残损和对它进行保护的措施等一系列现状问题,介绍了龟兹石窟绘画艺术诞生与鼎盛时期对中原石窟艺术产生的影响和后来中原石窟艺术又丰富了龟兹石窟艺术的历史过程,指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龟兹佛教绘画艺术中心对古代丝绸之路产生的影响,古印度、中亚、中国和西方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汇,互相影响,龟兹石窟是西域文化最重要的基本组成部分,同时又十分注意中原文化的影响,论述了龟兹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石窟遗址保护的里程碑──评“丝绸之路古遗址保护国际学术会议”的学术特点樊锦诗,李实(¥敦煌研究院)【编者按】由敦煌研究院、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联合举办的“丝绸之路古遗址保护国际学术会议”于1993年10月3~8日在莫高窟召开。共有1...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