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明照先生被誉为“龙学泰斗”,他的《文心雕龙》“校注四书”在“龙学”界享有盛誉。杨明照对《文心雕龙》的文字校勘较早地运用了唐写本《文心雕龙》残卷,其中与唐写本相涉篇目多据以迻校,复奠以按断。他在对自身“校注”系列的不断增补和修订中,对唐写本的运用也愈加充分,创获颇多,在“龙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潘重规、林其锬等人都在各自对唐写本进行整理的全校本中多次援用杨校,杨明照在唐写本《文心雕龙》残卷校勘史上的地位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2.
李平等著《(文心雕龙)研究史论》2009年10月由黄山书社出版发行,该书系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规划项目成果。书中研究的明清及20世纪“龙学”家及其成果,均在《文心雕龙》(简称《文心》)研究史上做出贡献。杨慎、曹学俭、钟惺代表了明入《文心》研究的水平;清人纪昀的《文心雕龙》评点,堪称《文心》第一评;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是现代“龙学”的奠基作;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校释》是我国现代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刘永济(以下简称《校释》)所著的一部“龙学”理论研究力作,被誉为“龙学”四大基石之一。该书对《文心雕龙》详尽注释,并以释代评,所论极为精彩。本文从构思的起、行、结三个方面全面阐述刘永济的创作构思理论。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校释》是我国现代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刘永济(以下简称《校释》)所著的一部“龙学”理论研究力作,被誉为“龙学”四大基石之一.该书对《文心雕龙》详尽注释,并以释代评,所论极为精彩.本文从构思的起、行、结三个方面全面阐述刘永济的创作构思理论.  相似文献   

5.
学界通常将1917年刘师培、黄侃在北京大学讲授《文心雕龙》课程视作“龙学”确立的起点,其实自1904年《奏定大学章程》颁布后,“龙学”就开始兴起,但这尚未引起学界重视。作为学制改革主导者的张之洞将刘勰的辨体意识、文学宗经等思想注入大学章程,使其成为具有官方约束性的国文教育规范。在国文教育的具体实践中,章太炎、刘师培、黄侃等人通过诠释《文心雕龙》,申论“广义文学观”“韵文学”“情辞说”等主张,提出不同的文学学科建设方向,进一步推动了“龙学”阐释的多样性。可以说,清末民初“龙学”的演进,始终与国文教育观念的发展相互激荡。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蠡测贾岸,张永昊,刘树芬(《临沂师专学报》编辑部,中共莒县县委宣传部)把《文心雕龙》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是以1914年黄季刚先生开始在北京大学讲授《文心雕龙》为标志的。龙学经过几十年发展已蔚为大观,终于成为一门当今的显学,无...  相似文献   

7.
接着说梦     
本期“六朝研究”专栏选刊的四篇论文,笔者首先看的是《刘勰(文心雕龙)写作缘起与古代梦文化》。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奠基之作《文心雕龙》,以其体大思精饮誉于世,而围绕着《文心雕龙》及其作者刘勰的研究,也是蔚为大观,竞至有“龙学”的说法。如此,笔者疑惑于作者还能写出些什么。及至读完全篇,一方面赞赏广勇兄“文眼”的别致,  相似文献   

8.
刘勰的大文学理论———关于《文心雕龙》性质的思考王钦峰“龙学”,若从黄侃1914年在北京大学讲授《文心雕龙》开始算起,已经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了,但遗憾的是,连《文心雕龙》到底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龙学界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有人认为...  相似文献   

9.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 ,钟嵘《诗品》研究由寂寞冷落开始走向“欣欣向荣”的发展道路。作为中国文论史上的双璧 ,《诗品》和刘勰《文心雕龙》相继出现在南朝齐梁时代 ,迄今对《诗品》的研究却远不如《文心雕龙》那样广泛、深入。《文心雕龙》研究已形成一门显赫的学问———“龙学” ,召开过国际研讨会。《诗品》研究要在钟嵘的家乡 (许昌市长葛 )举办了一次全国性的研讨会 ,至今尚有种种困难 ,记得《诗品》研究方家谢文学先生曾函嘱我呼吁于南国 ,惜人微言轻 ,有辱使命 ,迄今念念不忘。值得欣慰的 ,伴随着新时期以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前所未有…  相似文献   

10.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自成体系的文论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具有浓厚文化意味的集大成之作,所以能够引起后人的广泛关注,至20世纪后半期,已经成为世界性汉学研究之“显学”。对于这样的“龙学”盛况,北京大学中文系张少康教授主持撰写的《文心雕龙研究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  相似文献   

11.
对“定势”的解释有多种,我们可以用刘永济先生的话来概括“体势之义,说者纷纭”(《<文心雕龙>校释·定势释义》)。黄侃先生认为“势”是“法度”(《文心雕龙札记》);范文澜先生认为是“标准”(《文心雕龙注》);罗根泽先生认为是“修辞”(《中国文学批评史》);陆侃如先生认为是“气势、局势”(《刘勰和文心雕龙》);周振甫先生认为是“趋势、趋向”(《文心雕龙注释》)。笔者认为,“势”还是指文体的风格来得贴切。如果说《文心雕龙·体性》篇是刘勰从作家个性、才情的“异”探讨风格的“异”,则《文心雕龙·定势》篇则是从文体的“异”探讨风格的“异”,可以说各有侧重,从共同探讨文学风格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这两篇看成是姐妹篇。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文术论,通称为创作论。它既是《文心雕龙》中的精华部分,又是龙学研究中歧异较多的症结所在。笔者针对其多年来悬而未决的范围问题、性质问题和要义问题,综合古今各家之说,进行反思和辨析,主张“根柢无易其固,裁断必出于己”,力图辨正囿于一偏的旧说。  相似文献   

13.
袁济喜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3,(2):112-119+159-160
“文心说”是《文心雕龙》的核心理念,它投射在文原论、文体论、创作论、鉴赏论与文学史论诸方面。对于《文心雕龙》当代价值的深入开掘与传承,文心说的研究是关键。目前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与急需推进的地方,由此衍生的大学教学、中西互鉴与文化传播等相关问题,应是今后“龙学”拓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在新世纪,《文心雕龙》研究取得了新的丰硕成果,这些研究在继承以往“龙学”成果的基础上,又在不少方面有了进一步深入与拓展,全文从思想文化研究、文体论研究、批评方法论研究、学术史研究、跨文化研究、言说方式研究6个方面对新世纪以来的《文心雕龙》研究予以归纳综述。  相似文献   

15.
<正> 牟世金先生曾以为:“可以毫不夸大地说,若不知‘原道’之‘道’为何物,便无‘龙学’可言。”这决非耸人听闻之谈,而是从《原道》在《文心雕龙》中的实际地位出发的实事求是之论。也正因如此,考察刘勰的艺术观念,对“原道”的认识成为首要的和根本的任务。也可以说,不明“原道”之“道”的本质及其意义,对刘勰文艺观念的考察便成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第七届年会于 2 0 0 2年 8月 1 6 - 2 0日在河北省保定市河北大学召开。有 80多位“龙学”研究者参加了此次盛会 ,学者们分大会发言和小组讨论 ,相互之间切磋交流 ,学术内容非常丰富。在学会会长张少康教授和常务副会长詹福瑞教授的主持下 ,学会还发展了新会员 ,补充了新鲜血液 ;并顺利地进行了学会改选 ,组成了新一届《文心雕龙》学会理事会 ,为“龙学”在新世纪的发展 ,承前启后 ,堪称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开局。从各位学者提交的学术论文来看 ,可以分为基础性考辨、理论探讨与相关问题研究几个方面 ,当然许多论文是考据…  相似文献   

17.
国人惯于向西方文论取经。论文则回顾中华传统,用《文心雕龙》的神思、丽辞、比兴、附会等理论,评析今人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以及美国人马丁·路德·金的讲词《我有一个梦》,以说明古可以为今用、中可以为洋用。《梦》的众多语句,既用比喻,又用对比,《比兴》《丽辞》二篇的理论,最能说明《梦》的修辞特色。文章认为发扬“龙学”的一个途径,是把它的理论用于实际批评。在当代西方大量诘屈聱牙、艰深难懂的文论当道之际,发扬“龙学”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苏东坡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在“龙学”研究中,长期以来,见仁见智,面对《文心雕龙》这座巍巍“庐山”。有的看成文艺学巨著,有的看成文章学杰作。有的看成写作学瑰宝,都言之有理;而我认为,它又是一部古代阅读学的空前著作,想还它以另一副“真面目”。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一篇开头,宣示了本书的总旨:“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  相似文献   

19.
《大连大学学报》2007,28(4):F0002-F0002
迄今为止“龙学”研究业已取得了丰厚的成果,然而这些成果主要体现在庄释和校勘等方面,对文学理论作专题研究,以及对它的理论体系进行整体描述,这方面的研究还很有不足。王少良教授所著《文心管窥》对《文心雕龙》解篇以及揭示文学理论体系构成方面多所创获,书中认为把《文心雕龙》当典籍学问来做,这是研究问题的一个层面,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回到文艺学原理的基点上来看待它,从理论文字的篇旨确立及逻辑论层关系上来理解相关的文艺理论问题。在这样的认识下,作者对《文心雕龙》的文学本原理论、“文之枢纽”五篇的构成、“言意”与“…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国《文心雕龙》研究的历史可以分为开创期、发展期和繁盛期三个阶段。开创期为材料积累阶段,研究成果多属于概述评介的性质;发展期为专题讨论阶段,研究成果多带有歧义争鸣的特色;繁盛期为总结阶段,研究成果趋向于多层面多角度的综合。近百年的“龙学”发展史基本呈直线上升趋势,只是近年相对冷落。21世纪的《文心雕龙》研究,将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中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