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虚实相生是常见于诗歌、绘画、书法中的创造和开拓意境的艺术手法。所谓“实”即据实描摹,是眼前之景,当下之境;所谓“虚”是指虚拟想象,是想见之景,虚设之境。虚境可以是过去或未来之境,也可以是神幻或梦中之境。虚境和实境既可以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阐释了潜在信息的内涵与潜在信息的审美意义的基础上,论析了“言外之意”中前者“言”是直接信息,后者“意”是潜在信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亦是如此。意境是由实境和虚境构成,潜在信息是构成虚境的要素,因而是构成意境的要素。潜在信息的发现与主体的理解、想象各存在三种相对应的情况,并以实例对其中的四种情况作了分析,还从想象的角度解说了“形象大于思想”。  相似文献   

3.
诗歌鉴赏常会用到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那么到底什么是虚实相生呢? 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征。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应注意“虚”“实”的不同内涵和二者的辩证关系,联系具体作品来理解。  相似文献   

4.
虚实相生是古典诗歌创作追求的审美境界.古典诗歌善于由实入虚以虚显实,化虚为实以实写虚,使虚实互济相辅相成,形成美好的诗歌意境.在虚与实的关系中,古典诗歌看重虚境的作用,主张诗要有象外之象、意外之意,称虚境为"灵境""神境".认为虚境处于灵魂地位,制约着实境的创造运用;主张以虚为本,以实为用.从而形成各种虚拟空灵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意境就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包含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这个“境”包括“象”和“象外之象”两部分,也就是实境和虚境,其特征有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我们理解诗词,就要从这里人手。  相似文献   

6.
"虚实相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也是诗歌重要的表现技巧。诗歌中的"虚",指眼前看不见、摸不着而又从字里行间能体味出的虚象、虚物、虚景、虚境;诗歌中的"实",指客观世界中实实在在存在的实象、实物、实景、实境。  相似文献   

7.
诗歌创作成功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但意境的创造尤为重要。意境的创造又有“实境”与“虚境”之分。“实境”为根本 ,“虚境”的创造以“实境”的创造为基础。只有在“实写”的基础上适当地予以“虚写”,方能达到虚实相生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妙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诗词中意象和意境都是虚境与实境的统一,但二者相比,意象仍停留于“象”,偏于“实”:而意境已超然“象”外,得“境”之环中,偏于“虚”。“虚”“实”概念在诗词鉴赏中出现的频率也较高,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感性和理论上的把握。  相似文献   

9.
古典诗词的创作讲究“虚实结合”。在一首诗中。一般地写景为实。抒情为虚。纯粹的写景和抽象的抒情都缺少生气和韵味。所以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便成为创造诗歌意境的重要方法。领会虚实结合,便成为品味诗词意境的一把金钥匙。唐代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指出艺术意境具有“象”(实)与“境”(虚)两个不同层次。欣赏者充分调动想象力.通过“象”这一直接呈现于欣赏者面前的外部形象去领会“境”这一“象”外之旨.由实入虚、由虚悟实,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意中之境、飞动之趣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10.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诗歌鉴赏中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所谓"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具体说来: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眼前之景为实,已逝、想象之景为虚.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相似文献   

11.
数字时代的虚拟影像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影像一方面具有虚拟性,这种虚拟性可以是“外在生活”的反映,也可以是主观心造的景象;另一方面,虚拟影像必须通过一定的意境和物象来建构场景,并赋予场景一定的观念形态,使之具有一种新的活力。此外,虚拟影像要将“虚拟性”与“真实性”完美统一,虚实相生,才能生成令人信服并使人神往的虚拟之境。  相似文献   

12.
在文学作品中,意境是一种抒发感情的方式,它的运用充分融合了主观情感和客观情感。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意境的营造可以陶冶读者的情操,让读者身临其境般地沉浸在作者创设的意境里,深刻体会到作品中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13.
意境美是客观存在于人类审美意识中的综合性美感追求,而舞蹈意境的营造就是一个情景的交融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景、情、形、象、境逐步塑造的过程,同时也是舞蹈的结构层次.我们应该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孜孜不倦的追求、探索和实践去挖掘舞蹈中的意境美,去营造舞蹈的意境美,从而使舞蹈作品的质量不断提高,推动舞蹈艺术不断向更高的层面提升.使每一个舞蹈都具备深邃而悠远的意境,让全世界都感受到中国舞蹈意境的最高境界,让中国舞蹈艺术屹立在世界艺术之巅.  相似文献   

14.
"词以意境为最上",(《人间词话》)意境是评价诗词的一个重要艺术标准和审美标准。明末陈子龙词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其词境的成功创造是密不可分的。他的词在意境方面分别表现出了情韵生动、浑融自然、含蓄婉约等特征和风貌。这些风貌大大提升并增强了其词的内涵及价值,使得其词在明代词坛上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5.
情景建构与物化机制是意境创造的关键 ,从主体和审美心理的维度认识 ,意境的情景建构有以景寄情、情景同构、意象组合等方式 ;而虚静心理是意境物化的前提 ,对创作对象作再度观照和构思是意境物化的中心环节 ,语符编码则标志意境物化的完成。  相似文献   

16.
“对面落笔”的艺术手法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手法,在创作中被广泛地采用。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对面落笔”手法具体表现为以虚喻实、以彼写此、情景反衬等。“对面落笔”艺术手法可以使诗歌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明代诗人谢榛,在60余年的诗歌创作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在广泛的交游论争中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论诗见解,论著《诗家直说》集中地表达了他的诗歌美学理想。谢榛特别强调诗歌要气象浑成,努力追求自然全美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要表现真情,反对拙劣的模拟和矫饰造作;诗歌意象要外射张力,追求艺术与世界浑融互渗的美妙境界,表现出中国诗学的鲜明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8.
一百多年来,西方美术教学体系在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中占统治地位。在这种体系中,科学与先进的部分对弥补我国传统美术教育的不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如何排除西方美术教学体系的许多不利影响,应该引起高等美术教育从业者应有的重视。本文旨在探索如何把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精神贯穿到专业教学和创作中去,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的高等美术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9.
阿里斯泰戈指出,电影中"空间是流动的、无限的、没有完结的,是一种要素"[1],电影中永远有空间的存在。数字时代的影视镜头语言使得镜头的构思不再仅仅是一副副静止的图片。在虚拟世界里建立的数字镜头可以引领观众在极近真实的虚拟环境中以任意角度进行观察和游历。这种突破明显加强了观众在观看电影时的亲身体验感和视觉冲击,同时也拓宽了影视镜头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对三维影视动画中的场景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设计理念。这种由单纯视觉上的平面欣赏到身临其境的立体感知的转化,无论对于创作者还是对于观众,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20.
从接受美学这一视角来研究意境可以发现,作为中国诗学、美学核心范畴的意境的获得,除了依赖接受者的创造外,还依赖于一个能够引导接受者进入超越领域的召唤结构。意境的召唤结构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情景交融;二是时空呈现;三是象内象外结合;四是无象之象。由此,产生出意境的召唤功能,即空灵境界的产生和意境完形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