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教育发展,核心是学校发展。什么是学校发展?是不是学校规模(校舍、学生数)扩大了就是学校发展,或者学校董事会(股份制学校、社会力量办学)满意了就是学校发展?或者家长、学生满意了就是学校发展?或者教育质量提高了就是学校发展?等等。由此看来,对"学校发展"的内涵有待我们重新审视。学校发展需要资源支撑,尤其是在当前"穷国办大教育"的前景下,教育资源短缺,学校发展必然要面对"看得见"资源的竞争和对"看不见"资源的开发的现实。一、学校发展的资源基础(一)学校发展资源的竞争与获得学校获得教育资源的基础是社会交换,只有满足具有资源的利益主体关系人的需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关于“学校特色”的话题越来越多,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学校特色已经成为影响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教育正在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在发展的同时,学校特色化发展也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困扰,诸如面对理论界对“特色”的众说纷纭,我们如何理解和选择自己学校的特色理念?如何开展对学校特色建设有效途径的探究?怎样看待和防止学校特色化过程中的“昙花”现象?鉴于这些问题和困惑的存在,我认为“整合”才是学校特色生成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从学校特色的本质特征,谈“整合”的必要性学校特色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3.
2007年10月,我校高分通过了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的验收,标志着学校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学校发展无止境.我们没有在荣誉和光环面前止步,而是在不断地思考:学校发展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一所农村中心小学打造怎样的特色才富有生命活力?没有特色的学校都是相似的,有特色的学校各有各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有效学校?我们如何知道我们的学校是否有效?如果我们要创建一所成功学校或者有效学校,我们该如何行动?我们怎样知道是否达到了目标?回归学校教育的本真当前学校中,"学生学习苦、教师教学累、校长管理烦"等学校低效现象普遍存在。学校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从高级技工学校升格为技师学院,意味着学校承担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责任更大,担子更重了。如何提高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如何在促进就业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办学理念的更新是关键。我们必须树立现代职教观念,推动学校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三所学校的发展共同揭示了学校文化问题.为什么学校创新与学校文化紧密相关?为什么创新需要文化?实际上,只有人类社会才具有文化.人类社会和自然不同,文化与自然只是一种相对的关系,人化的自然和现在我们周围的自然基本是都是人造的自然,也是一种文化的自然,现在已很难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然了.学校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有意识的文化传承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着文化创新.在学校发展中,我们要关注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7.
让教师的发展促进学校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变革促进学校发展,如何让学校的管理更加科学有效?这是每位教育管理工作者在不断求索的问题。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只有让教师发展好了,学校和学生才能发展好。所以,我们应该关注这样一个问题: 如何让教师的发展去促进学校、学生的发展,走教师发展学校之路。  相似文献   

8.
吴英智 《师道》2000,(1):29-30
第三次全教会的召开和(决定)的颁布,为学校创设了一个实施素质教育的新环境,添加了“空气清新剂”。作为学校,作为面向新世纪的教育工作,应深刻、清醒地进行更深一层痛切的思考:我们的学校该怎么做?我们的学校在干什么?我们的创造精神哪里去了?我们究竟是培养世纪人才的苗子,还是制造考试机器?  相似文献   

9.
在学校教育和教学资源不断优化的今天,优秀的教师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可以说,在目前广东省各教育强区你追我赶、各校争创大校名校的新形式下,谁抓住了教师,谁就抓住了学校的未来.然而一到暑假,我们就有一些学校,尤其是一些发展中或有待发展中的中小型学校,不得不面临着自己培养起来的骨干教师,特别是青年骨干教师纷纷要求调走的问题.作为一个学校管理者,如何应对这种局面?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善和改变这种局面?这是摆在每一个现代学校管理者面前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在学校教育和教学资源不断优化的今天,优秀的教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可以说,在目前广东省各育强区你追我赶、各校争创大校名校的新形式下,谁抓住了教师,谁就抓住了学校的未来。然而一到暑假,我们就有一些学校,尤其是一些发展中或有待发展中的中小型学校,不得不面临着自己培养起来的骨干教师,特别是青年骨干教师纷纷要求调走的问题。作为一个学校管理者,如何应对这种局面?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善和改变这种局面?这是摆在每一个现代学校管理者面前的课题。我们以海前学校为例子,辐射市区内其他一些“流失现象”较严重的学校,观察了近几年一些…  相似文献   

11.
阙宏伟 《学子》2013,(7):15-16
学校究竟应该怎样发展?从哪里入手进行发展?发展的源动力在哪里?怎样形成我校的办学特色?经过大家集思广益,充分讨论和研讨,我们认为,校园文化才是我校继续发展的源动力。  相似文献   

12.
王俊 《江苏教育》2012,(32):18-19
大规模学校在迅速扩张的过程中,如何通过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构筑学校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如何来引领师生确立新的教育价值观?如何发挥学校文化对师生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这是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比如我们宜兴市实验中学,现有南北两个校区,94  相似文献   

13.
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北京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会议都明确了学校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方面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走内涵发展之路无疑是学校的必然选择.但内涵发展怎么理解?学校在落实内涵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给予什么政策支撑和管理支持?我们可以从北京市顺义区的做法中受到启发.  相似文献   

14.
张俊平 《江苏教育》2012,(11):16-18
本刊记者:王局长,2011年是宜兴的"学校文化建设年",成绩斐然,引起教育圈内广泛关注。你们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教育行政一年的中心和重点工作来做,是基于什么样的背景与思考?王敏辉:宜兴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注重,是基于学校的生长发展,基于我们对学校发展的进程、趋势及其特点的把握和观照:学校发展进入了后现代化时代,学校  相似文献   

15.
众多优秀学校的办学实践证明,强大的学校文化力是学校发展中稳定的核心驱动力量,是学校发展之魂。那么,什么是文化力呢?通过对学校文化定义的梳理,我们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氛围和学校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淀和发展形成的,是以办学理念为核心形成的学校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正>一所学校要有一种精神,一个校长必须有符合学校实际的主体办学思想。我自2006年进入天池乡中心小学,总有一种敬仰和追问:为什么我们学校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在这里,我们又能学点什么?通过与学区领导和教师的学习交流,我发现我们缺少的是一种不断进取的精神,缺少的是将工作细节之处做到细致管理的方法和毅力。于是,我思考着我们农村学校发展的目标。通过班子对学校现状的诊断性分析,我们逐步达成了共识:从制度入手、从  相似文献   

17.
褚清源 《教师》2014,(6):1-1
正一些城市学校有这样一种现象,校长们往往热衷于开发个性的校本课程,以至于有的学校开发了数百种课程,以此来显示自己的研发能力和对学生需求的尊重。当越来越多的课程扑面而来,我想追问的是,课程真的越多越好吗?我们开发的课程都是学生需要的吗?是学生喜欢的吗?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吗?在课程建设方面,也许我们太习惯于做加  相似文献   

18.
[案例描述] 在N小学进行自评指导时,学校提出这样的督导需求:新一轮发展计划的主题是"加强现代学校课程建设,丰富百年校园文化内涵".对于偏远小学校内外师资、学校规模和生源、学校管理等依然制约着我们课程建设的问题,学校希望督导人员提出指导性意见.于是,我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督学:你们提出这一需求有哪些背景或依据? 校长:一是学校的规划主题是"加强现代学校课程建设,丰富百年校园文化内涵";二是由于两区合并和城市化加快;三是我们现在开始请外教上英语兴趣课、请市级足球教练训练我们的足球队,尽可能向先进的城区学校靠拢. 督学:那你们原来的校本特色课程不打算继续做下去了吗?  相似文献   

19.
<正>院校长们作为学校的主要管理者和领导者,大多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但在繁忙工作的同时,有多少院校长能静下心来思考学校发展的目的是什么。虽然大家都知道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但学校每项工作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发展吗?教育就是服务,但我们的教育服务真的能让学生获得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吗?学生能在这里学到受用一生的知识,培养出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吗?如果不能肯定回答,那就不妨多听听学生的心  相似文献   

20.
笔者所在的南京市科利华中学,创办于1979年,前身是一所厂办校。由于历史的原因,直至20世纪末,学校一直是一所三流初中。当时学校的发展面临着空间资源短缺、教学骨干人才匮乏、办学理念模糊不清、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学校社会声誉不高等多重困境。面对这样的现实困难,我们认为,实现突破的最好途径就是改革创新。如何改革?怎样创新?经过学习、思考,我们选择了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不拼政策、财力、设备、资源,而是依靠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效益提高和科学制度保障等措施来促进学校的发展。我们的实践是:高举生态教育旗帜,走内涵发展之路,创设优良学习生态,为学生优质发展奠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