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耿青 《教育文汇》2003,(12):33-33
小学三年级有篇课文《雨》,两位水平相近的老师教出的效果却大不相同。一位老师早就备好了课,但并没有按课程进度教《雨》,而是一再后推。终于,一天下午下起了雷雨,这位老师立即和同事协商调课,抓住下雨时机教这篇《雨》。这节课,室外下雨,室内学雨,窗外风雨为课中的“风雨”营造了十分难得的气氛,成为学生感知“雨”、领悟“雨”最直观的注释。教师教《雨》,有声有色,学生学《雨》,滴滴入心,课堂效果极佳。  相似文献   

2.
一、通过有趣的实验来创设情境 学生在最初接触《化学》这门课程时,是一种望而生畏的恐惧心理,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一门有趣而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的科学是化学教师上好第一节化学课的关键,因此,在学习“开启化学之门”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几个有趣演示实验,如“加热碳酸氢铵”、“雨落花开绿叶出”、“空瓶生烟”等奇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愉悦性.  相似文献   

3.
面对教学文本,于“教什么”而言,许多老师是胸有丘壑的,但于“怎么教”而言,许多老师的做法则是各取所好。虽然教无定法,但最优秀的一定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到课文语言魅力,能给予学生持续的学习动力的。代保民老师执教的《猫》尝试着尽量多地让学生用活动来完成学习任务,敢于放飞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4.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孩子们,古往今来,雨总会给人们带来无限的遐想,有谁知道关于雨的诗歌?(学生背相关的诗歌如《春夜喜雨》《清明》等古诗。) 师:你们真棒,老师从你们的背诵当中感受到了雨带给大地的变化,仿佛也闻到了雨后清新的空气。那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雨的小诗,看看在冰心奶奶的笔下,雨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板书:雨后)齐读课题。  相似文献   

5.
笔者有幸多次现场聆听过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执教的数学示范课,如“圆的认识”“审题”“角的度量”“分数的再认识”“孙子定理”等经典课例,一次次感受到华老师在课堂上引领学生自主发现、动态生成,教师与学生在短短40分钟共同度过一段重要的生命之旅,强烈地感受到华老师的数学课已经远远超越了数学学科本身。  相似文献   

6.
每次参加写字比赛,我都能捧个一等奖回来,在得到别人的夸奖时,我的自我感觉好极了。因此,初站讲台的我,在三年级学生面前自我介绍后随手在黑板上写了个“王”,不料就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王’不是这样写的,你写错了。”错了,哈,我明白了,这是书法中的一种字体,叫行楷。以后,总有学生向我提出:“不”的下部是“竖”不是“竖提”,“露”的雨字头不是“雨”。我笑着解释这不叫错,这叫书法。  相似文献   

7.
案例一:《雨下得有多大》教师让学生比较了同一地点的两幅下雨图片后,一脸疑惑地问道:“怎样才能准确知道雨下得有多大,大多少呢?”教师把“准确”二字说得特别重。生1:“看水花,水花大,雨就大。”生2:“看积水也可以知道雨的大小。”生3:“不行,老师问的是怎样准确地知道。”生4:“找积水的地方量一量。”“如果你量的地方是低的地方,雨水不是都流到那里去了吗?这样就量不准了。”一个学生表示反对。教师及时抓住这个时机,反问大家:“他说的你们同意吗?”“同意!”学生齐答道。“那么,怎样才能量得准呢?”教师追问道。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  相似文献   

8.
我曾听过一位老师上《雨》(五年制第五册)一文,学生齐声朗读“雨中”一段,当读到“流进……流进……”时,有些混乱和走调。就在这趋向“滑坡”的关键时刻,老师立即以自己高声的朗读加了进去。奇怪,学生一下子调准调子,情绪饱满地读出了后一部分难度较大的文字。由此,我想借用一戏曲名词——“帮腔”来概括这位老师的教学手段。的确,在师生合作的这段“戏剧”中,有时教师的适时“帮腔”,其艺术效果更为理想。那么,“帮腔”在课堂教学中有哪些作用呢?我以为具有如下“四性”:  相似文献   

9.
教师是学生的典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教师必须具备出色的口语表达能力。这首先要求教师的语言应极具魅力,使学生爱听。例如:有一天,下起了小雨,张老师不紧不慢地走在马路上,就像不知道下雨一样,有个学生匆匆来到他身边说:“张老师,下雨啦,还不快走!”“噢,没关系!我是大雨当小雨,小雨当没雨,没雨一天当两天过啦!”老师幽默的语言逗笑了学生,肯定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小学生又善于模仿,老师的语言风格也自然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  相似文献   

10.
最近,听一位老师讲习作例文《雨》,颇受启发。她突出了句群训练,不仅让学生理解句群的意思,还让学生理解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初步懂得句群是怎样组合的,并且注意到和全篇文章紧扣,使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把句、段、篇的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她的课堂教学,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分三步直指中心句群,是这种设计的: 第一步初读全篇。教师设问:“《雨》这一课,是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来写雨的,请同学们读课文,说出全课的四个自然段各是写雨的哪个阶段的?”(第一段写雨前,第二、三段写雨中,第四段写雨后。)接着进一步引导同学读课文:“再读读作者是怎样写的?雨前、雨中和雨后各抓住了什么?”  相似文献   

11.
“清明时节雨纷纷。”我随校长踏着泥泞的山道去一所村小听课。“老师好!”“同学们好!”李老师和他的32名学生互致问候后,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唰唰写下了几个大字:“记一件……的事”。哦,李老师“招待”我们的是作文课。  相似文献   

12.
王国莺 《班主任》2008,(6):21-22
最近读林崇德教授《教育的智慧》一书,对其中一节印象颇深。调查者问老师:“你爱你的学生吗?”百分之九十的老师回答:“爱。”调查者再问学生:“你感受到老师的爱了吗?”只有百分之十的学生回答:“感受到了。”  相似文献   

13.
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是老师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到底教会学生什么呢?是“鱼”还是“渔”?我觉得在有机化学部分的教学中.越来越明显的感受到方法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授给学生“渔”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蜉蝣的坟墓     
理解诗意当然包括对词义句意的解释梳理(类似于翻译),但理解诗意的关键在于使学生感受到美:如何使学生感受到美呢?我们的同行作出了许多探索.但有些老师过于注重理解(理性地分解).教学诗歌时分析过于理性.流于琐碎.解来解去.却解掉了诗歌的神韵.这是有违诗歌欣赏原则的,“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要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必须遵循一个原则——保持诗歌意境的完整性,方法很多,下面举列三种:  相似文献   

15.
参加盐城市教科院举办的以“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为主题的课堂展评活动。张丽莉老师执教的《小松鼠找花生果》一课,让我感受到孩子的“童真”,感受到老师的“童心”,一切是那么的自然天成,一点不做作,更显语文教学的本色,  相似文献   

16.
常言道,学贵有疑。有小疑则有小进,有大疑则有大进。不少老师为此专门设计了“促思激疑”的教学环节,把质疑视为重要的手段,在学生自读自研的过程中,形成师生互动的合作学习氛围。至于学生的主动质疑,更是宝贵的教学契机,不可等闲视之。肖老师遭遇到始料不及的质疑后。很坦诚地承认“不知”,然后认真求知。试图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解决,从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教学民主和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17.
刘钟妍 《考试周刊》2011,(62):230-231
高尔基曾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爱,用爱来感化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目前,职业中专的学生成绩较差,缺乏上进心,难于管理,那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并让孩子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爱呢?这是每位班主任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注入“兴趣”这一剂良药,不仅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古汉语的魅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兴趣教学方法的研究,努力打造一个兴趣课堂。  相似文献   

19.
常玉琴 《宁夏教育》2010,(10):62-62
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说实话,以前我从没觉得这句话有多好,因为二十几年的教学生涯已把我渐渐磨成了严师,在学生面前我总是一副严肃庄重的样子,尤其是从不轻易表扬赞美学生,而在一节课上,实习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却深深地触动了我,它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我们这些久经“教场”的老师们是多么吝啬自己对学生的赞扬啊!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名普通的山村教师,虽说没有什么大的成就可言,但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还没有定型,具有较大的可塑性。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好模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及教师的影响至关重要。作为一位教师,要想让学生接受他的教育,一定要对学生施加正面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教师不仅是学问知识的传声筒,更要以其人格魅力、精神风貌来教导孩子、影响孩子。那些能得到孩子的拥护,跟孩子“亲热”的教师,教起学来会觉得特轻松,孩子们好像特别能理解老师的语言或意思。相反,在孩子中不受欢迎的教师,往往也难以让孩子们真心地领悟到教者的“意图”,“教”与“学”会产生脱节。正因如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至关重要。而要建立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首要的是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习时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只要学生感受到了真正的快乐,他们会对老师的教学更加肯定,而对老师的人品更尊重,更容易亲近老师,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教育。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使教学工作更加顺利地进行下去。下面简要谈谈快乐教学的重要作用,或有不妥,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