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心理学家提出:21世纪需要生理、心理和人格都健全的人才,未来的竞争是心理素质的竞争。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切实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即培养学生敏锐的认识能力、健康的情绪、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以及具有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试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国琦 《天中学刊》2002,17(3):96-98
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成为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是当务之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有情绪、情感教育;意志教育;个性健全教育;学习心理指导;人际关系指导;性心理卫生教育;升学和就业指导。其主要途径有加强课程建设、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各科教学活动中进行渗透、开展心理咨询等。  相似文献   

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要求,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和技能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健全的个性,增强其面对未来可能受到心理冲击的适应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即达到认知、情绪、个性、人际关系等各心理内容的有机结合。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心理基础,心理是人的整修精神活动的  相似文献   

4.
一些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不但重要,而且势在必行。高师院校的心理学教学,在利用心理学的育心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大有可为,具体做法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结合“认知过程”和“能力”的教学,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结合“个性。心理”的教学,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结合“意志”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结合“情绪情感”教学,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结合“人际关系”和“请商理论”教学,提高学生对情绪的感知、调控能力,使学生学会交往和合作,增强人际协调能力。  相似文献   

5.
提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和心理学原理为理论依据,积极培养学生的健康观念,切实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在健康教育实践中,抓住重点,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念,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情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健全的人格,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郭校梅 《考试周刊》2010,(35):223-224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7.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情绪活动、意志活动、个性活动、生活习惯和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表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是提高语文成绩和教学质量的一条新途径。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相似文献   

8.
郑茹 《教育》2014,(6):55-55
二十一世纪教育应充分重视人格塑造和健康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坚强的意志、乐观的情绪、健全的人格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可以成就美好人生。高中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样的。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循序渐进,采取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9.
试论学校心理环境的建设与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1世纪的中国需要全面发展的、不仅身体健康而且心理健康的高素质人才。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健康的学生应当具有正常的智力、健康的情绪和情感、健全的意志和人格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学校的心理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建设与优化党校的心理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作为学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指教育者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要求,通过对所有学生的心理卫生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健全的个性,增强其面对未来可能受到心理冲击的适应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详言之,就是认知、情绪、的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重点阐述情感教育与语文学科相互渗透的模式。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社会的思想和道德标准(包括感知、情绪、意志等因素)有所认识,从而产生自觉的态度和积极的动机,进行思想道德和心理评价,并转化为情感体验和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12.
一、学校心理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 1.目标性与活动性原则 学校心理教育课程是依据课程本质的要求,根据心理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活动方式来设计课程的.学生在心理教育课程中所学习的内容,是为了发展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激发潜能,达到适应社会发展、促进个性和谐统一的目的.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心理教育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根据这一要求,心理教育课程发展性目标应侧重于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自我完善,促进他们健康成长.预防性目标是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的心理问题,懂得如何去改变和纠正不健康的心理,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和积极健康的情绪.培养学生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对学习和人际关系作出适应,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适当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3.
重点阐述情感教育与语文学科相互渗透的模式.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社会的思想和道德标准(包括感知、情绪、意志等因素)有所认识,从而产生自觉的态度和积极的动机,进行思想道德和心理评价,并转化为情感体验和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14.
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抓住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契机,善于用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和指导,以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一、培养学生坚忍的意志当前,中学生生活、学习和交往环境日趋复杂,他们的心理急  相似文献   

15.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熔成的最复杂的合金。”认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差异,注重个性教育,制定适宜的教育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的才能都得到充分发展,个性得以张扬,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责任。下面就在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差异,培养与发展学生良好个性谈点个人的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6.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指的是人们的精神世界如感知觉、情感、意志、个性心理等方面的健康,它主要包括发展正常的智力、稳定而积极的情绪、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  相似文献   

17.
朱里加 《教育探索》2000,(10):24-24
心理健康教育涉及教育发展的各个方面:更新健康观念、教育观念,发展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个性及社会适应能力,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一、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标准 人的素质是一个包括先天与后天、生理与心理以及社会诸多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的动态结构系统。辩证唯物主义把人看作是自然、心理和社会的统一体。心理素质是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由积极的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所导向的,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核心,是使…  相似文献   

18.
对个体来说,德育过程是按照社会的要求和需要,对学生的个性倾向性和自我意识进行社会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德育中蕴涵着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前提,德育过程是品德的知、情、意、行的心理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9.
现代意义上的健康不单纯指身体没有疾病,它还包含着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人的健康状况是一个整体,既包括身体健康,又包括心理健康,二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所谓心理健康,主要是指一个人在认识、情绪、意志、行为和个性心理等诸方面,都处于正常的良好状态。即一个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而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高尚的情操,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等等。按照这个标准,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不健康。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正?笔者根据多年来的工作实践…  相似文献   

20.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可以具体为五个方面:一是协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气质和性格特点,达到能正确自我认识、欣赏的目的;二是协助学生认识所处的环境和他人,发展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三是协助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和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发展健全的人格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