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美国高校网络教育合作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高校在网络教育开展中十分重视与其他院校和组织进行合作.根据合作目的、广度、深度等方面的差异,将美国高校网络教育合作模式概括为"联盟式"、"同盟式"、"联合式"和"合伙式"四种.美国高校多样化的网络教育合作模式为我国现代远程网络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网络教育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但不同治理性质高校在网络教育开展上存在多方面的差异。将高校网络教育开展看作为一种组织创新技术采纳行为,可从技术手段、组织目的、组织文化、组织结构和组织环境五个方面对美国不同治理性质高校网络教育开展差异的形成进行解释,其中的关键在于网络教育能否与高校的教学传统、办学使命、文化气质、组织结构及所处环境等方面相吻合、相匹配、相融合。  相似文献   

3.
E-learning、网络教育和开放教育资源(OER)是当前高校教学信息化在实践层面的重要表现,也是高校应对时代发展挑战的不同形态。鉴于顶尖高校具有的引领作用和重要影响,从高校应对时代发展挑战的视角,对中美顶尖高校E-learning、网络教育和OER的开展概况进行调查和比较。研究发现,中美顶尖高校在E-learning开展成熟度、网络教育开展层次、OER推动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比较分析,为我国高校E-learning、网络教育和OER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创建学习型组织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高校网络教育作为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一个重要分支,理应成为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学习平台。该研究通过阐述学习型组织的主要特征和高校网络教育的现状,以网络教育论文指导为例,针对当今我国高校网络教育存在的问题,从网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进、学习服务支持体系的完善以及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分析了网络教育改革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5.
中美网络高等教育宏观结构的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学生规模、开展院校、教育层次和学科门类等方面的数据分析与对比,透视中关网络高等教育在宏观结构上的异同.研究发现,网络教育均已成为中美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学科分布上具有某些相似性;同时中美两国在很多方面存在较明显差异,包括美国高校网络教育参与度高于我国,而我国校均网络教育规模远远大于美国;校园学生选修网络课程是美国网络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而我国网络课程只作为传统校园学生学习的辅助资源,尚不能通过选修来获得相应学分;美国硕士层次网络教育已有一定发展,而我国网络教育基本不提供研究生层次学历教育等.本文认为,这些差异主要源于中美在网络高等教育认识上、制度上及发展模式上的不同,此外也受到高等教育整体环境与发展阶段、学分转移及跨校选课机制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高校网络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当前高校网络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网络教育的模式、组织形式、定位、目标与发展 ;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以及教师素质等。针对这些问题 ,高校网络教育应树立全新思想与理念 ,利用“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模式 ,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发展学生的个性 ,并努力营造“网络校园文化” ,建立一支既懂专业又懂网络技术的新型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7.
远程网络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构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远程网络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构建的研究"紧密结合远程网络教育的发展实际,对远程网络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构建的基本依据、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我国远程网络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的实践模式和现状等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创新、创新人才、创新能力概念入手分析了网络教育的特点,指出了目前网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适合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互动式学习模式;并就如何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远程教育发展到网络教育阶段,越来越多的传统高校参与其中。传统高校开展的网络教育与其校园教育之间形成不同的运行关系,即相互分离或彼此整合。分离模式的高校设置有专门的远程教育部门,相对独立地运行网络教育;而整合模式的高校则实现了网络教育与校园教育的相互关联和促进。两种模式具有不同的优劣势,普通教学院系的参与程度也不同,反映了高校发展网络教育的不同定位和战略。  相似文献   

10.
基于美国“自由土地”的存在和联邦“公共土地”政策而形成的美国西部开发模式,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它主要通过开放性、多样性和投机性等形式体现出来。现今研究美国的开发模式有助于我国西部开发之借鉴。  相似文献   

11.
普通高校非职业舞蹈教育作为高校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特殊的目的和意义。普通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公共选修课和组织舞蹈社团等形式来对学生进行非职业舞蹈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的素质。  相似文献   

12.
The Covid-19 pandemic has driven the fastest changes to higher education across the globe, necessitated by social distancing measures preventing face-to-face teaching. This has led to an almost immediate switch to distance learning by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atomy faces some unique challenges. Intrinsically, anatomy is a three-dimensional subject that requires a s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tructures, often achieved by the study of human cadaveric material, models, and virtual resources. This study sought to identify the approaches taken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Republic of Ireland to deliver anatomical education through online means.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14 different universiti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Republic of Ireland and compared adopting a thematic analysis approach. Once themes were generated, they were collectively brought together using a strength,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 (SWOT) analysis. Key themes included the opportunity to develop new online resources and the chance to engage in new academic collaborations. Academics frequently mentioned the challenge that time constrains could place on 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se resources; especially as in many cases the aim of these resources was to compensate for a lack of exposure to cadaveric exposure. Comparisons of the actions taken by multipl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reveal the ways that academics have tried to balance this demand. Discussions will facilitate decisions being made by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regarding adapting the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methods in anatomy.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美国崛起的盈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具有悠久漫长的历史。考察其发端、发展的过程,也许会使我们对美国的高等教育史有一个新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今天的盈利性教育机构。  相似文献   

14.
宋亚菲 《高教论坛》2001,(4):105-108
美国高校把素质教育贯穿到课程设置、学生生活指导、课堂教学和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 ,本文对美国高校素质教育的特色作了简要的介绍 ,并对中国高校的素质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美国私立盈利性高等教育的崛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美国盈利性高等教育机构迅速崛起,考察其发端、发展的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今天的盈利性教育机构.  相似文献   

16.
州级公立高等教育结构是美国高等教育的典型特征之一。根据美国学者的分类,美国州级公立高等教育结构大致有四种类型:以伊利诺伊等州为代表的联邦型系统、以佐治亚等州为代表的统一型系统、以密歇根等州为代表的同盟型院校和以加利福尼亚等州为代表的同盟型系统。从微观角度探讨美国州级公立高等教育的结构类型,对全面理解美国高等教育的多样性特征将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财政危机的到来,高等教育市场化进程加快,市场机制逐渐被引入到高等教育领域中来,教育产业与教育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相继在许多国家出现,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教育和社会效益。它们与资本市场的联姻不仅震惊了高等教育学界的学者,也吸引了华尔街投资者的青睐。本文将以美国七家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简称G-7)为例,对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进入资本市场的产权制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董事会是美国高校的法定代表机关.按照美国公立高校或高校系统董事会的法律地位,可以将它们分为具有宪法权力的公立高校或高校系统董事会与具有普通法规权力的公立高校或高校系统董事会两种类型,前者享有较大的自治权,后者则受到较多的法律法规和立法机关等公共制度组织的规制.通常情况下,由宪法对公立高校或高校系统董事会进行规制比由普通法规进行规制具有更大的效率优势.  相似文献   

19.
Rankings and online comparison sites have both facilitated and shaped the market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England, the UK as a whole and elsewhere. They have facilitated marketisation by introducing greater competition between and with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Ultimately, they accomplish the transformation of qualities into quantities, which is both required by, and a consequence of, the commodification and privat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Rankings have also helped to embed the logic of the market within organisational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and within the minds and practices of organisational members. In some ways, in a highly regulated UK higher education market, rankings became a substitute for more authentic market mechanisms. However, these processes have intensified with the transfer (in England) of the majority of the cost of study to students and the emergence of more sophisticated websites presenting detailed statistics that enable prospective students to compare courses and institutions on indicators such as modes of student assessment and employment outcomes. This article seeks to understand how different types of university and college are responding to this intensification of rankings logic amidst the further market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K. It employs the concepts of internalisation and institutionalisation to analyse how these responses evolve and vary between institutions at different places in the rankings, but eschews a completely Foucauldian interpretation which, in the author's view, cannot fully explain the responses within institutions (and over time) to ‘data-driven technolog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