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科层悖论"为讨论对象,以社会学研究的传统话语为讨论背景,通过梳理社会学研究中"唯名论"和"唯实论"理论传统关于社会行动动因的不同研判,运用法兰西学派组织理论所建基的方法论和主要命题体系,不仅批判了传统社会学关于社会行动研究的二元论断,并且将其融入到行动者及其行动体系的分析范式之中。这种向度的研究为讨论依据"管理(规则)是如何可能的"提供了一种更富有实践意义的方法和范畴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在诠释学与话语范式的影响下,教育政策社会学者将政策视为文本和话语,并形成了方法论的诠释取向和话语分析取向。方法论的诠释取向促使人们在收集和分析资料时关注教育政策意义的传递过程及行动者对意义的理解。方法论的话语分析取向则促使人们在收集和分析资料时关注政策话语对行动者行动的形塑作用,以及政策话语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3.
网络社会中人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催生了网络化学习行动研究,它超越个体自主而走向文化自主,超越量质之争而走向整体主义。因与网络化学习相生相伴,它孕育起"为了网络化学习的行动研究"、"网络化学习中的行动研究"、"关于网络化学习的行动研究"等多重内涵。以网络为本质,通过建构与循环对话来追求与行动者相关联的、适应情境的知识是网络化学习行动研究的基本假设。重视反思性日志、借助媒介技术、注重对话、强调包容则是网络化学习行动研究的主要特征。沿着人、技术与学习相互交融的发展路向,它形成了两种基本模式——个人发展模式与技术设计模式,同时以"互动"为核心价值,发展起网络化学习行动研究的多样取向。从文化哲学视角出发,网络化学习行动研究在文化时空中依次展开,形成了"描述与展开"、"理解与提升"、"解放与创作"三个基本阶段,这三个阶段既依迹可循,又螺旋递进。在技术多样化和技术不断革新的背景下,网络化学习行动研究应凸显"网络化"的技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在"行动研究"中达成对话——教育行动研究旨趣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行动研究问世70年来,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即技术取向、实践取向和批判取向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行动研究虽几经变更,但贯穿其中的却是不变的对话精神.它始终以理性的"行动研究"为基本形式与主要依据,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在研究与行动之间谋求并达成对话.  相似文献   

5.
应对商品化、市场化、私有化和标准化的挑战,美国批判取向的教师教育理论资源与行动方案尤为重要.本文追溯该取向的教师教育的学术脉络,并分析其基本主张与实践,包括批判政策对教师和教师教育的负面影响、培养教师和师范生的社会文化意识、关注教师教育中的种族问题、倡导通过赋权实现教师解放和通过行动研究促进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6.
教育研究何去何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史上曾出现过实证取向的教育研究与解释取向的教育研究,这两种研究取向都不能解决当今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教育研究应走向实践,在实践中对正在盛行的教育理论进行批判性的探索,并努力为教育实践者提供更好的理论框架,使其能更理性地从事教育实践。而实现这一使命的最好途径是,教育研究者、教育管理者、教师及所有关心教育实践的人共同实施解放的教育行动研究。  相似文献   

7.
行动研究发展至今,经历了明显的阶段性转变:技术取向时期、实践取向时期和批判取向时期。我国当代中小学变革,需要在辨明自己“研究问题”的层次、特点和性质之后,寻找研究对象与不同取向的“行动研究”之间的适切关系。中小学教师运用不同取向的行动研究,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改善教育实践,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甚至谋求自身的解放,促进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8.
黄甫全  左璜 《教育学报》2012,8(1):40-48
行动研究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复兴历程中,虽然遭遇了科学实证主义偏狭的质疑与压迫,但是却以文化发展的阔大胸怀报之以扬弃性的接纳与反哺。研究方法论发展史表明,行动研究在快速发展中已经出人意料地吸纳并融汇了被人视为异质性甚至对立面的思辨研究、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正在超越早先被定位为一种研究范式的限定,实现从保守观到自由观的转身,努力成长为研究方法论的一种当代整体主义形态。行动研究作为当代形态的研究方法论,一方面在历史生成中努力为自身建构逻辑合理性,它以现象学的多层世界观为本,以文化的多元认识论为根,以系统科学的分析—综合辩证法为茎,孕育起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统一的整体主义哲学原理;另一方面在现实开发中努力为应用彰显新颖的方法论构成,拓展了有结构和无结构并存而交织的复杂多变的情境问题对象,形成了开放与发展互促而累积的动态系统的具体方法工具,孕育了革新行动、生成知识与培养类主体的多元和谐的价值追求目的。  相似文献   

9.
结构化理论是吉登斯最具原创性的理论,是立足于日常生活世界的本体论研究。该理论认为,行动具有一种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是一种"所做"而不是一种"所欲"。能动性与权力逻辑地关联在一起,权力是一种转换能力。有意图行动的意外后果表明行动者的能动性是受限制的。吉登斯正是通过澄清了行动的概念以及行动与目的、理由和动机的关系,实现了对解释社会学的第一次超越,从而建立了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  相似文献   

10.
行动研究是实际工作者为了提高实践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而采取的一种研究范式。"为行动而研究,由行动者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的行动研究基本理念,与高等职业教育对于教师在观念与素质上的要求具有很强的契合性。高职教师开展行动研究是应为和可为的。高职教师行动研究的基本路径可以归结为:确立"实践-理论-实践"研究观,进行"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螺旋式上升的循环探究。开展行动研究,是有助于高职教师个体"双师素质"培养和高职教师队伍"双师结构"形成的一种值得导入和推广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11.
Little research explores factors shaping those policies and actors involved in state-level sex and labor trafficking prevention.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organizational, political, and normative dynamics that influenced implementation of Texas House Bill 1272 (HB 1272, 2013), which included educators in trafficking prevention. Part of a larger study that used feminist critical policy analysis and multifocal theory as overarching guideposts, findings highlight important factors bound up with policy actor enactment and normative roadblocks to successful long-term curriculum and training implementation. This study fills a gap in the educational research literature both in its unpacking of the normative politics involved in eliminating youth commercial and sexual violence experienced and thick qualitative research findings, neither of which would be possible through one theoretical or methodological device. Implications of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are offered.  相似文献   

12.
我国早期的行动研究具有实证主义的倾向,认为行动研究的目的是探究普遍的教育规律,以教育实验的方式进行,强调实验过程对条件的控制,只有极少数教师参与行动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行动研究一方面仍遵循实证主义的"假设—验证"模式,另一方面也具备了解释主义的精神,即在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由此理解情境化的教育实践;进入21世纪,我国的行动研究更是坚持解释主义的立场,并出现"草根化"的趋势。行动研究不再被认为是单纯的解决问题的工具,而是教师将他人理论转化为个人理论,再转化为教学行为,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行动研究对外语教师的自我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教师在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探索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外语教师应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带着研究者、批判者的眼光去对待教学活动.通过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外语教师可以改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4.
《理论付诸实践》2012,51(2):83-90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people,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d online life requires that researchers appropriate a set of methodological tools that would be best suited for capturing and analyzing the phenomenon. However, these tools are not limited to relevant technological forms of data collections and analysis programs; it also includes relevant theoretical frameworks for researchers to use when studying these interactions.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proposes activity theory as an underused, but powerful, conceptual tool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ers to use when studying digital life. The author first provides a synopsis of activity theory, explains why it fits well with both digital studies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applies activity theory to understanding an online community. This article is meant to be a starting point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ers interested in finding a new conceptual framework to holistically study the nexus of people, technology, and community online.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notes that there has been a relatively recent revision of the pragmatist philosophy canon, one that moves beyond a focus on epistemic and pedagogical theories, and locates pragmatism in a tradition of radical ontological theorizing and political action. This essay examines this revision for its relevance to the emerging materialist turn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ology. The essay focuses on two themes within contemporary and classical pragmatist philosophy: a reflexive realism and an ontology of the future. The method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these features are explored in detail. These implications are compared to post-structuralist conceptions of reflexivity that informed the last wave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innovation and to the new materialism theories that are inspiring a new wave of methodological innovation. The most significant method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pragmatic philosophy are located in its ideas about the ontologically co-constitu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inquiry practice and future possibilities.  相似文献   

16.
17.
行动因果论(CTA)是行动哲学领域对行动进行界定和解释的标准理论,它认为行动可以化归为一种事件,且作为行动者心理状态的基本理由就是行动的原因。然而,CTA面临一些挑战,比如门德尔等哲学家所认为的,CTA有时候无法刻画行动者在实施行动时所发挥的能动性。近年来,斯洛瑟等人试图给出“能动性消失问题”的回应,进而为CTA的主流地位进行辩护。分析这些辩护的缺点可以发现,CTA的能动性消失问题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站在一种较为温和的立场上,能动性消失问题对于CTA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The authors conducted a 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on the consistency, rigor, and methodological identity of 83 phenomenological (n = 44), grounded theory (n = 25), and consensual qualitative research (n = 14) articles published between 2002 and 2016. The results indicate a distinct pattern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practices in professional counseling.  相似文献   

19.
文章结合自己多年高校声乐教学和演出实践,逐渐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可帮助歌唱演员提高舞台表演的艺术手法,简单概括为"手、眼、面、身、步"五法。希望它能在塑造歌唱作品人物形象方面给歌唱演员带来一些帮助,让歌唱演员为我们塑造出更多的作品人物形象,也让作品人物形象实现其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0.
浅谈歌唱的舞台表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结合自己多年高校声乐教学和演出实践,逐渐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可帮助歌唱演员提高舞台表演的艺术手法,简单概括为"手、眼、面、身、步"五法。希望它能在塑造歌唱作品人物形象方面给歌唱演员带来一些帮助,让歌唱演员为我们塑造出更多的作品人物形象,也让作品人物形象实现其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