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刊讯 《中国广播》2013,(12):20-20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四届十佳播音员主持人评选11月8日揭晓。中国之声苏扬、音乐之声但茹、中国之声庞莹、音乐之声小强、中国之声林溪、中华之声月媚、经济之声王强、中国之声陈亮、文艺之声小马、音乐之声文超等10名选手荣获“十佳”桂冠。音乐之声文超同时荣获“最佳风采奖”,中国之声姚轶滨荣获“最佳新人奖”,民族之声哈萨克语广播主持人阿尔达克荣获“十佳”特别奖。  相似文献   

2.
在电视屏幕上我们天天可以看到很多意义不大,没有意义的画面,即所谓“声画两张皮”现象,由于画面的传播功能低下,“声画两张皮”的现象永远不可能消除。“声画结合”不具有普遍意义和理论品格。能概括电视传播声画关系的,不是“声画结合”而是“以语言为基础”的“声画同在”。“声画结合”论研究具有双重错位:一是从传者出发而不是从受者出发,二是以对艺术类节目的研究代替对电视传播的全面研究。本文下篇分析了画面崇拜者许多似是而非的说法,强调了研究立场和研究方法。分析了“以语言为基础”论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对于实际工…  相似文献   

3.
《视听界》2009,(1):19-19
2008岁末,杭州电台“城市之声”改版为私家车电台,这让巳转身为汽车电台的“西湖之声”压力不小。情急之下,“西湖之声”使出了美女主播“陪驾”的招术:所有听众进行层层PK,最终产生一名获胜者,在活动特意设置的“文明行车,快乐陪驾”环节,“西湖之声”的4位美女主播作为“文明使者”,连续4天轮流担任获胜者的陪驾。  相似文献   

4.
对电视新闻来说,画面是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画面的任务在于以具象符号的色彩、形象、动态、空间等因素与抽象的语言联袂向受众传播完整的信息。然而这种“声画双主体”的关系不是在每一条电视新闻中都得到完美的体现,常见地市县(区)级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出现“声画游离”现象。所谓“声画游离”是相对于“声画对位”而存在的。“声画对位”是指声音和画面围绕同一新闻内容,在各自独立表现的基础上又有机结合的表现形式。这种形式是我国各级电视台的新闻最广泛采用的一种声画组合关系,有别于声音与画面同时指向一个具体的新闻形象的“声…  相似文献   

5.
8月26日,“德国之声”电台中文部副主任张丹红女士因“没有维护德国之声所一贯坚持的维护自由民主和人权的价值观”、有“亲华言论”被停职。据德国《柏林日报》记者与张丹红本人取得联系证实,“德国之声”电台26日下午对她召开了“批判会”,并正式通知她无限期停职反省,要求她在停职期问不得对外接受媒体采访,也不能上“德国之声”电台的节目。  相似文献   

6.
《视听纵横》2008,(4):F0002
经专家评审与大众投票评选,浙江广电集团广播“六大名嘴”6月20日产生:“音乐调频”的鲁瑾、浙江电台新闻台的伟雯、“交通之声”的阿宝、“城市之声”的阿亮、文艺频道的王飞、经济频道的叶峰等6人荣获该称号,“交通之声”的阿巍和“旅游之声”的周慧分别获得“最具亲和力奖”和“最具潜力新人奖”。“六大名嘴”将成为浙江广电2008年集中打造的主持群,将会为他们拍摄制作公益形象宣传片,策划推出系列推广活动。  相似文献   

7.
张晟 《新闻前哨》2007,(2):78-79
电视,较之其它媒介或学作品,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具有声画形象。从事电视工作的人,一直以来都在不断探索如何做好“声画形象”的章。有人研究电视稿,有人钻研电视摄像,还有人提倡声画结合。实际工作的经验使我认为,“细节”也是做好“声画形象”不容忽视的要素。[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贺长春 《记者摇篮》2004,(10):17-18
同期声录音(同期声),是电视台记者采访时,经常用的一种形式。《广播电视简明辞典》中,对同期声这样表述的:“能在记录其它信号的同时,进行声音的记录.并在重放时与某一信号保持同步的录音.称为同步录音——同期声录音。”同期声既是“声解释画”又是“声画统一”。它在电视新闻中起到的作用,收到的效果是一般文字、画面所不能代替的。  相似文献   

9.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广播时代,如何抓住听众,做到声情并茂,“声”机勃勃,“声”人人心?  相似文献   

10.
文章天成     
文章有又草伺“声”。文章之“声”。是一种内在的逻辑推演之力,是一种文字的音韵之美  相似文献   

11.
“声画对位”是指声音和画面围绕同一新闻内容,在各自独立表现的基础上又有机结合的表现形式。这种形式是我国各级电视台的新闻广泛采用的一种声画组合关系。“声画对位”的特点是利用声音画面不同步产生的信息差距,调动人们视听感知通道的“注意力”,引起声画信息迭加联想,加大感知深度。  相似文献   

12.
“惟一”或者“唯一”的释义是 :只有一个 ,独一无二。以前都是“唯一” ,近些年多被改成了“惟一”。是“惟一” ?还是“唯一” ?到底哪个更准确 ?在古籍中 ,唯、惟、维三字通用 ,在《词源》“惟”字的注释下特别说明 :《尚书》用“惟” ,《毛诗》用“维” ,《左传》用“唯”。从字源上看 ,唯、惟都不是“只”“独”“仅”的本字。《说文》曰 :“惟 ,凡思也 ,从心 ,隹声” ;“唯 ,诺也 ,从口 ,隹声” ;“维 ,系车盖维也 ,从系 ,隹声”。就是说 ,“惟”的本义是思 ,考虑 ;“唯”的本义是答应 ,应答声 ,成语“唯唯诺诺”中的“唯”就是它的本…  相似文献   

13.
电视声画不再分离──兼与黄匡宇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电视声画不再分离──兼与黄匡宇先生商榷马莉80年代末、90年代初,电视理论界有过“声画关系”的争论,论争最主要的成果就是业界绝大多数人士都接受了“声画结合”的观点,但长期以来,有人似乎并不满足于这一观点“缺乏”理论深刻性与实践指导性的“外观”,总想给...  相似文献   

14.
王可 《声屏世界》2003,(2):30-31
足球联赛中有假球、商品制售中有假货、电视新闻片中同期声也出现了“假声”。所谓“假声”,就是指使用的同期不是被采访者发自内心、自我主动表达的真实话语,而是人为地设置、诱导而说出的被动话语。  相似文献   

15.
所谓“同期声”,这里我们所指的其实就是现场描写。写现场短新闻,少不了“同期声”,不然没有现场性、现场感、现场气氛。那么,写消息要不要来点“同期声”,笔者认为不妨来一点“同期声”。 其一:有利于增加消息的“活”度。消息本身的体裁要素,注定了消息的形态和体制永远略显刻板木讷。无论是以倒金字塔式、时间顺序式结构消息,还是以并列式、悬念式写作消息,都挣脱不了“带着镣铐跳舞”的囿限,“同期声”的导入,如同给消息枯硬的骨骼上融上了色泽温润的血肉,从而使消息充溢着一种生动活泼的质感,呈示出美学上的弹性和张力…  相似文献   

16.
媒体扫描     
中央电台已完成八套节目改版全新播出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继推出经济之声、音乐之声、都市之声、华夏之声之后,又大力采取新的改革举措,于2003年末,对台湾广播实行全新改版,推出两套各具特色的节目——中华之声、神州之声;2004年1月1日,将少数民族语言广播频率改为“民族之声”正式播出;同时央台第一套节目经过重新打造冠名“中国之声”,也已正式开播。至此,中央电台已完  相似文献   

17.
声音是广播的唯一功能,广播是声音的蔚为壮观的大舞台。声音是极富表现力的。巴拉兹和普多夫金都认为:“声音具有一种显示诗意的能力。”(转引自亨利·阿杰尔: 《电影美学概述》第70页)。广播文艺以声音造型见长,可谓集声音之大成。它“以声叙事”、“以声达意”、“以声咏情”。“以声立戏”是一种借声音、“借语言来作雕型描写的艺术”。广播文艺有别于旁的姐妹艺术。如绘画,它用线条、色彩形象地再现现实,画面形象睁眼可见,神韵生动;雕刻用金、石、土、木形象地再现现实,有形有体,可视可  相似文献   

18.
胡怡 《声屏世界》2005,(2):46-46
就电视新闻而言.同期声的确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说.同期声运用恰当.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否则就会显得“画蛇添足”。那么,怎么用好同期声,创作新闻佳作呢?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世界里,电视新闻作为一种视听兼备、声画并茂的新闻报道形式,理应重视现场同期声的采集和应用,真实而客观地再现新闻事件发生的场景和过程。然而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相对于电视画面和解说词,现场同期声这一重要的电视表现要素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新闻节目中出现了类似“千人齐唱不闻歌声”、“机器飞转却无轰鸣”的场景,简单地画面加解说,形成令人生厌的“声画两张皮”现象,这实在是电视新闻的一种缺憾。  相似文献   

20.
4月16日,中国股指期货上市首日,中央电台经济之声推出大型特别直播节目——《股指期货扬帆起航》,从上午9点到下午4点,全程见证了中国资本市场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当前,经济之声的各项改革正进入攻坚阶段。以“顶天立地”为改革目标,立足“全媒体时代”,打造“国家级专业财经广播第一频率”是经济之声改革的宗旨。积极探索经济广播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财经新闻报道的呈现方式,是经济之声节目改革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