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穆旦于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诗歌具有强烈的反传统意识,他的诗歌彰显了作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和自觉承担的高贵品质,他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思考自己,思考世界,进一步怀疑自己,怀疑世界,批判自己,批判世界,在其创作中展现出诗歌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穆旦是中国新诗派诗人中风格最浓烈的诗人,作为一位自觉的现代主义者,他对现实生活、战争、爱情、历史和未来有着清醒的批判,痛苦的怀疑以及绝望的反抗。基督教话语符号与叙事模式是穆旦诗中独特的风景,他的诗作中弥漫着一种宗教情绪。  相似文献   

3.
穆旦诗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旦虽然是一位现代诗人,努力保持着与传统的距离,但不自觉间,又与传统发生着种种联系。他不仅接纳了传统文化中与现代观念相符合的部分,同时也能站在现代立场上对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作出深刻批判;不仅对精英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领悟,而且对民间文化也有丰富的浸染。他的诗歌形式传统痕迹较少,但却不能割断传统的脐带,在语言运用和意象营造上,仍然可以见出传统文学的印记。穆旦是中国人,他的诗不是舶来品,而是地道的现代汉诗,是对悠久的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玫瑰之歌》流淌着穆旦对历史及现实的思考,是微观切入穆旦诗境的佳径之一。其后来诗歌的诸多元素在这首诗里初现端倪,诸如清醒的历史观、静观默省的情感、独特的生命体验等。穆旦在诗里自喻:“一颗冬日的种子期待着新生”,实际上,这也是一颗具有丰富内涵的种子。  相似文献   

5.
刘美隆 《海外英语》2013,(21):170-171
诗人穆旦是杰出的翻译家,他曾为国人译介了大量浪漫派诗歌和部分现代派诗歌。穆旦在诗歌创作的同时也将自己的一些诗作翻译成英文,这些自译作品向我们展现了他对诗歌美学的追求及其独特的诗歌翻译观:反对逐字逐句的直译;在语言运用上须发挥译者的创造性;翻译时须兼顾原作的内容与形式;以诗的语言去译诗,从整体把握原作精神等。  相似文献   

6.
鲁迅笔下人物形象,体现了鲁迅对民族文化身份的思考。他严厉地批判了固有文化系统所形成的身份关系,认为:民族在现代世界的文化格局中处于弱势,与这种落后的文化关系相关;建立新的文化关系,寻求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在现代社会生存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穆旦被评论家认为是如鲁迅般反抗绝望的"搏求者",是鲁迅精神最具代表性的继承者,他的诗歌凝结的是痛苦的智慧。作为一名20世纪40年代"中国新诗派"的领军人物,他不仅很好地践行了"现实、象征、玄学"的诗歌章领,将深邃的哲思贯入诗句,而且与现实紧密结合,唱出了时代之歌,具有现代主义的挣扎与抗争。细读其诗,还能发现存在主义哲学的智慧在诗中弥漫和张扬,而这正是解读深奥的穆旦诗歌的钥匙和途径。这与鲁迅的"野草"精神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8.
一 如果我们把鲁迅自家乡赴南京求学所开始的诗文写作视为鲁迅早期文学活动的发韧,那么,日本留学期中以刊印《域外小说集》为肇端的文学实践则是他早期文学活动的鼎盛。这是他真正从文的开始。其开端本身就是一首辉煌的好诗!洋洋两万余言的《摩罗诗力说》异峰耸起,成为鼎盛期的一个突出存在。这是青年爱国者鲁迅向苦难的故国、愚弱的国民献出的第一部诗论,这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理论的第一座丰碑。在这篇长文中,鲁迅高度评价了欧洲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第一次把他们较为详尽地介绍给中国人民。以此为基点,鲁迅从一个新的高度对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儒家诗教以尖锐的批判;并提出了他自己革命的文学主张。这些主张不仅在当时不同凡响,就是在今天,也仍然熠熠闪光。这是一个光辉的起  相似文献   

9.
读穆旦的诗,人们往往读到的是陌生化的语言,独特的意象,感受到的是诗人隐藏于诗句中的沉雄的力量,近于荒诞而又饱含理智的情感内蕴。然而,当我们以以往的阅读经验来读他的《冬》时,却发掘出一个别样的穆旦,看到一种仿佛洗尽铅华、不再拥有金属质般外表的诗体,这是我们并不十分熟悉的穆旦与他的诗。但是诗中饱含的沉重的历史反思、民族审视却是一以贯之,依然跳动着诗人智慧的良心。其表现的对于"文化大革命"的别样思考是我们在同时代诗人的诗中所难以发现的,也是我们所要关注的"诗心"所在。  相似文献   

10.
<正> 我们——努力步着鲁迅先生的后尘,努力担起鲁迅先生未了的任务,我觉得我们彼此的神经是联系着的。张天翼一张天翼是鲁迅精神的真正捍卫者和继承者。他坚持了鲁迅“为人生”的现实主义传统,成功地运用讽刺的武器暴露黑暗、鞭挞丑恶、谴责虚伪,真实地再现了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特别是市民社会的病态生活。他笔下的包氏父子、华威先生等典型,延伸和发展了“五·四”以来由鲁迅开创的现代讽刺小说的形象体系。更值得注意的是,张天翼继承了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探讨和批判,努力在自己  相似文献   

11.
1994年以来,在"大师事件"的影响、批评家的阐释、文学史的形塑、文学教育的孵化、权威选本的推介等合力运作之下,穆旦诗歌的经典地位得以确立.在经典化的阐释共识中,穆旦的现代主义诗歌在新诗史上的关键地位得到确认,其"潜在诗歌"成为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其诗歌翻译成为当代"诗人译诗"的典范,其独立的人格姿态被誉为"鲁迅风骨"...  相似文献   

12.
从个体生命、群体精神和民族文化三个方面来揭示穆旦诗的子宫意象的内涵,可以窥视到穆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自觉地赋予该意象以中国特色。穆旦对于个体生命、群体精神和民族文化具有浓厚的中国期待,穆旦的这种中国期待根源于他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热爱。  相似文献   

13.
鲁迅和毛泽东两位诗人,以深厚的诗学功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创作出代表20世纪我国最高成就的旧体诗,使萎靡不振的旧体诗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辉,成为出水芙蓉。然而,鲁迅和毛泽东却又不谋而合地不嘛张别人写旧体诗,自己创作了旧体诗也不愿正式发表。其原因是为了维护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同时考虑到领袖的导向作用。鲁迅和毛泽东旧体诗的不同之处,则体现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鲁迅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其素来以杂文和小说著称。但是在鲁迅的文学生涯里,其诗歌的艺术成就也十分的突出,尤其是鲁迅的古体诗,有着极高的艺术魅力与思想底蕴。本文将要对鲁迅的古体诗歌进行探讨,分析其古体诗歌独有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5.
文章试图追寻诗人穆旦的英诗翻译的踪迹,并探讨他的译诗是如何影响其后期现代派诗歌的创作。  相似文献   

16.
鲁迅论屈原     
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等论著中,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屈原及其作品作了科学的评论,一方面充分肯定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作品的主流价值,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屈原及其作品的局限性。鲁迅论作家作品,不仅顾及“全人”、顾及“全篇”,而且顾及作者“所处的社会状态”,为文艺评论树立了良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17.
穆旦诗歌实现了关联词的使用与自我诗歌追求的有效性统一,这种统一既表现在关联词所显示的属性特征与穆旦诗歌嘻求丰富及明确传达丰富的一致上,也表现在关联词与穆旦"理性抒情"及诗歌叙事化主张的相融上。关联词入诗显示了穆旦诗歌的现代性追求,有效地促进了穆旦诗歌别样诗美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鲁迅对"公理"的反思在其留日时期(特别是在章太炎抵日后)即已产生。而1925年他与"《现代评论》派"知识分子们的论战则给了他在现实中检验其反公理思想的契机。"公理"逐渐为鲁迅捕获并树立为批判的对象,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鲁迅对"布施尊敬"的反感、对"公允之言"的厌恶和对空洞"公理"的拒斥。"公理"既是空洞又是自相矛盾的,这一特点紧紧与鲁迅论敌的"局外人"态度联系在一起,因此"公理"是悬浮于主体之上的,而鲁迅主张抛却公理的外衣,赤裸地在"风沙"中斗争。但是,受到章太炎"齐物"思想影响的反公理思想在主体中却不能贯彻到底,"峻急"和"随便"在鲁迅思想中展开了辩证。  相似文献   

19.
邵洵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著名诗人、出版家和翻译家。但正是这样一位卓有成就的才子,却始终游离于文学史之外,不免让人遗憾。邵洵美长期以来被文学史忽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因为他的诗作具有“颓加荡”的特点;另一方面他和鲁迅的敌对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是如果仔细分析邵洵美的诗歌,我们就会发现他的诗歌也并非全都流于描写声和色的诱惑,而且后期的一些诗作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另外,他的唯美主义思想也是我们不应该忽略的。  相似文献   

20.
鲁迅对盛唐气象非常神往,曾打算取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来进行创作。他对唐代文学的各方面均有深入研究,包括诗歌、散文、小说以及佛经翻译等。鲁迅关于唐代文学的研究和评论,值得再三领会,并作出必要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