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Brian 《课外阅读》2012,(14):31-33
耶鲁教会我很重要的一课就是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不要以貌取人)。美国文化跟英国文化,甚至欧洲文化都有很大的不同,在英国度过的两年让我见识到了大多数英国人传统的保守和严谨,而  相似文献   

2.
一个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对这一民族心态和国民性格的形成、发展和嬗变均产生巨大的影响。英国四面环海,整天和海洋打交道的英国人天生就有着强烈的岛国意识,这种岛国意识在英国后来所进行的殖民扩张中不断得到加强,并从民族意识逐渐上升为民族自觉,形成独特的海洋文化。"岛国情结"作为一种深埋于人们思想意识深处的文化积淀,甚至制约英国的外交策略。"岛国情结"成就了英国人的帝国美梦,却也加速了其美梦的幻灭。  相似文献   

3.
按照雷蒙·威廉斯的看法,历史是一个选择性传统:传统中的诸种因素通过不断拆解和重组而形成新的传统。思想史也可以这么理解。英国文化研究的诞生,其外因是西欧知识分子对美国大众文化的跨语境、远距离式解读所带来的理论遗产和困境,内因则是威廉斯等知识分子对大众文化的同理心解读和民主化转义。两者的结果,帮助英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美国文化霸权,推动了自身的民主化进程。而威廉斯等人对理论传统的选择,始终以"人民民主"作为标准,这赢得了世界左派人士的尊敬。因此,拆解和重组他们的理论创新过程,将给我们带来不小的启发。  相似文献   

4.
石黑一雄的代表作《长日留痕》展示了特定历史语境下英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冲突和互动,伴随着大英帝国的衰落和美国的崛起,英美文化的冲突明显地体现出来,小说中英国达利顿勋爵和美国大使刘易斯先生的冲突以及英式管家史蒂文斯和美国雇主法拉戴先生的冲突反映了英国价值观逐渐被美国规则所代替、英国的全球权势最终让给美国的事实。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界别的中国和英国网站所体现的文化价值观差异。近年来,一些研究人员已经开始研究网站设计文化差异,但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美国网站和日本网站的对比上,认为美国文化代表西方文化,而日本人的文化一直是亚洲文化的主要着力点。本研究旨在填补这一空白,专注于中国和英国网站之间的比较。它通过使用Hofstede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维度、权力距离文化维度,和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维度,并通过分析如何在中国和英国的网站上体现这些文化价值。对网站的内容分析表明中国和英国网站价值观有相当大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6.
《中学教育》2007,(2):50-50
在美国居住、学习、工作的七年中我交往过很多美国朋友,接触过很多美国的人事。在许多文化、习俗上,我对美国文化有过怀疑、颂扬和吸收,也有过碰撞和抵触。但有三位美国朋友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让我多年来思索不已。  相似文献   

7.
美国脱离英国独立后不久,迅速成为一个强大的移民国家。美国移民来自世界备地,他们拥有各自的文化。由于美国社会并不排斥这些文化,所以美国社会从单一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发展成为多元的美国文化。难怪,美国人姓氏五花八门、稀奇古怪,甚至令人费解,以至于姓氏之杂堪称全球之最。众所周知,姓氏是认知民族文化的伟大基石,美国人姓氏因此进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鲜明的民族特点与多元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因为学习、工作的缘故,让我能在美国、英国生活较长一段时间,对两个国家的文化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和感悟。在这里,我愿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9.
宋亮 《教育》2011,(13):21
"虎妈"蔡美儿的故事经过中美两国媒体广泛报道,在中美同时引发热议,其原因却完全不同。在美国,"虎妈"是另类妈妈,从书名就能看出来。出版商强调的是"虎"和"战斗"。在中国,吸引读者的不是"虎妈"的"虎",而是她人在美国。"虎妈"冒犯了美国文化美国人对"虎妈"的态度,多数是文化、制度和宗教隔膜带来的不理解造成的,在这种不理解的基础上,多数美国人对"虎妈"的教育手段持不认同,甚至是谴责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早期的英国文化研究强调政治经济学视角的重要性,但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生产与政治经济学的维度却在整个英国文化研究领域里渐渐消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号召重建文化研究与政治经济学的桥梁,而美国文化研究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可谓这项重建事业的中坚人物.凯尔纳在当今时代呼吁并重构了文化研究的政治经济学视角,提倡一种"多视角的文化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