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商洛耕地和林地土壤质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的基础上,结合调查数据,对商洛耕地不同土类土壤质量进行比较,并对林地与耕地土壤质量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农田水稻土和褐土肥力较高,紫色土和黄棕壤肥力较差,潮土和棕壤处于中等水平,总体上耕地土壤质量在不断提高;林地黄棕壤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水平高于各土类农田含量水平,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据此,提出商洛要积极利用水稻土、褐土、潮土和棕壤耕地,发展集约农业;在紫色土和黄棕壤分布区,因地制宜,退耕还林,发展特色林果、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及中药材种植。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克什克腾旗(以下简称克旗)的耕地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进行了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分析,结果如下:1克旗耕地土壤中的全氮含量处于中等以上水平,各土类中,黑土含量和灰色森林土的含量显著偏多.2克旗耕地土壤中的碱解氮处于偏低水平,大多少于150 mg/kg.各土类中,黑土的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3.
根据1983年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资料和2007年测土配方施肥土壤养分数据,分析对比了闽清县白中镇灰黄泥田土壤肥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07年闽清县白中镇灰黄泥田的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比1983年提高了3.69 g/kg、25.01 mg/kg和25.78 mg/kg,而土壤pH值却下降了0.61.说明经过24 a的耕作栽培,灰黄泥田的土壤养分含量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土壤酸化问题却趋于严重,为此提出种植紫云英,积极推广稻草回田,以及全面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施肥对策.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耕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原生动物群落生长状况的影响,以及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原生动物群落间的变化关系.设置了4a露天菜地、1a温室大棚、4a温室大棚和常规农田4种耕地利用方式,在5月份和10月份测定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pH值、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容重7个理化指标,分析了原生动物的种类、丰度和多样性指数,依据土壤原生动物指标的性质采用层次递进判别分析法和综合相关分析法进行了3个层次分析.结果表明,5月份和10月份的结果基本相同;耕地方式对有机质、碱解氮、pH值、土壤含水量有显著影响;对纤毛虫丰度有显著影响,对其他类群丰度和多样指数无显著影响.原生动物群落综合指标正确区别4种耕地方式的有效率达91.7%;土壤7个理化指标与原生动物7个指标两两之间基本不存在显著的直接相关性,但两指标群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系数.由此得出结论:耕地利用方式已造成土壤理化性状和原生动物群落总体上的差异性;土壤理化性状与土壤原生动物群落间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综合分析能够克服单一指标逐一分析的不足,更能全面、客观地反映4种耕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原生动物群落生长分布的影响以及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原生动物群落间的总体关系.  相似文献   

5.
金华市土壤养分状况变化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1988—1989年和1998—1999年两次对金华市范围的18万ha耕地进行采土取样化验分析,结果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土壤养分状况呈下降趋势。为维护和提高土壤养分状况,提出相应的培肥对策。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河北省1985-2008年耕地面积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分析了区域内耕地的时空变化趋势,并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河北省耕地资源时空变化特性显著,耕地总量及人均量均呈逐年减少趋势;经济发展、人口和农业科技进步是耕地数量变化的三类主要驱动因素;从保护耕地资源的角度,应关注经济发展对耕地的占用问题,降低经济发展的耕地消耗强度.  相似文献   

7.
艾比湖退化湿地不同恢复时期土壤养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艾比湖水域萎缩、湖区旱化、人类活动频繁,严重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对艾比湖退化湿地不同恢复时期土壤养分特征分析,对20052008年四个不同恢复时期的土壤有机质、盐分、pH、速效钾、有效磷、碱解氮等6个指标分析所得数据.结果表明:艾比湖退化湿地2005-2008年四个不同恢复年份及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PH值均在8.0以上,呈碱性,较为接近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PH值;05年开始恢复的土壤全盐含量相对较高,而06、07、08年开始恢复的土壤全盐含量则相对较低,但总体呈增长趋势;四个不同恢复年份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极低;而土壤有效磷的含量都较为平均;速效钾的含量为05年开始恢复的土壤为最高,而从06年恢复的土壤开始呈现出数值波动较大的现象,因而平均值相对偏小.此结论为研究区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对河南省主要土类耕层土壤23个样区的土样有效硫和有效硼含量分析表明:河南省主要土类耕层土壤有效硫含量普遍较高,除对喜硫的作物外,一般均不需要施用硫肥;土壤有效硼含量因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不同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9.
利用蚌埠市三县四区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获取的41690个土壤样品的养分数据,对比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土壤养分资料,探讨了蚌埠市二十五年来土壤养分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二十五年来,蚌埠市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呈增加趋势,土壤速效钾呈降低趋势,土壤呈现出较明显的酸化特征.种植制度、肥料施用等是土壤养分演变的主要原因,合理施肥是改良土壤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已持续26年的湖南祁阳红壤站长期肥料试验分三个处理:NH4C1 KCl KH2PO4;尿素 KCl 过磷酸钙;(NH4)2SO4 K2SO4 过磷酸钙.其土壤、水稻植株样品被用来研究长期施用含硫化肥对水稻土酸化、SO42--S在土壤中累积、土壤-水稻系统微量元素含量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量(667 kg S hm-2yr-1)施用含硫化肥15年后已导致水稻土表层土壤pH明显下降.不施硫处理SO42--S逐年下降,而施硫处理SO42--S有明显累积.施用含硫化肥24年后(1998),土壤有效Cu、B、Mn及全Ca含量有增加趋势,全Fe有减少趋势,对有效Mo、Zn及总Mg似乎没有影响.长期施用含硫化肥已显著减少水稻(特别是晚稻)吸收Fe、Mo、B、Mg、Cl,并导致水稻(特别是晚稻)产量显著下降.可见,长期施用含硫化肥可能影响水稻土性质进而影响水稻生长.  相似文献   

11.
实验以无芒雀麦、小麦及其种植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植被盖度、地表温度、湿度及土壤电导率等指标进行研究分析,探究种植无芒雀麦和春小麦对土壤盐碱的影响差异.结果显示:种植无芒雀麦和小麦耕地的地表温度均低于裸地;夏末小麦收获前,种植无芒雀麦与小麦耕地表层(0~5cm)土壤电导率均低于裸地;秋末,种植无芒雀麦耕地表层土壤电导率依然低于小麦耕地和裸地,而原种植小麦耕地表层土壤电导率甚至高于裸地.综合以上,秦王川灌区种植生育期较短春小麦易引发耕地盐碱问题,加重污染状况,而种植生长周期较长无芒雀麦可以很好防治土壤盐渍化问题.  相似文献   

12.
《集宁师专学报》2016,(2):23-26
利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采集集宁区郭亮村西北低洼地段土样,运用MIA-6型常规仪器分析工作站直接测定土壤混浊液pH,通过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选取最佳土壤pH测定条件为土水比1:1,温度25°C,搅拌时间1min。将本测定法与国家规定pH测定法测定比较,通过F、t统计分析,两种测定方法存在显著差异,此法更能准确反映土壤酸碱情况。  相似文献   

13.
鄱阳湖不同耕作时间水稻土微生物量碳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鄱阳湖湖积母质水稻土剖面样品,比较不同土层深度水稻土微生物量碳变化特征及不同耕作时间下水稻土微生物量碳剖面总含量.结果表明:(1)水稻土微生物量碳含量剖面分布变化规律为:土层越深,含量越低,其中耕作层微生物碳量均占到了50%以上;(2)水稻耕种时间越长,土壤的微生物量碳含量越高,但不同耕作年限的增幅有所差异:与30年耕作时间水稻土比较,50年耕作时间水稻土的增幅达40.87%,70年耕作时间较50年水稻土的增幅为31.83%,而90年耕作时间较70年水稻土微生物量碳的增幅则为17.54%;(3)随着水稻土耕作时间的推移,土壤的有机碳总量、含水量上升,土壤的黏粒比重有所下降,这有利于改善土壤微生物的生存环境,进而提高土壤的微生物量碳含量.  相似文献   

14.
根的溢泌物与根际微生物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山西长治不同区域分布的松树、柏树、苹果树的根际及耕种 2 0年以上的耕地里 ,在不同的季节、不同深度采集土壤样品 .采用稀释混合平板法分离培养和活菌计数 ,研究了根际微生物种群与植物根溢泌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松树、柏树根际微生物种类和数量 ,在不同季节、不同土壤深度差别不显著 .苹果树根际、耕地土壤中微生物无论从种类和数量上 ,均与季节变化、土壤深度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设计了基于ZigBee无线传感网的中草药土壤检测系统,包括土壤酸碱度( pH值)和湿度采集,实现了对pH值和湿度的精确检测。通过对影响中草药品质的pH值和湿度数据进行采集和定量分析,结合中草药在各个生长阶段pH值和湿度的要求,对土壤的pH值和湿度作及时的调整,满足中草药对土壤的要求。经实践表明,该系统精度高,操作方便,智能性高,投资成本低,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耕地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数据包络方法(DEA)引入耕地利用效率分析,测算2003-2012年四川省耕地利用效率,并将其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别进行分析,结合数据包络分析中的Mailquist指数将全省耕地利用效率划分为高、中、低三等.最后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耕地利用效率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2003-2012年四川省整体耕地利用效率较高,但是在2011年后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南充市、绵阳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耕地利用投入产出效率相对较低,影响耕地利用效率因素有很多,按照影响程度大小排序分别是:经济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7.
成土母质是影响土壤有效硅水平的主要因素,不同母质发育的水稻土有效硅平均含量顺序为:黄土性古河湖相沉积物>近代黄泛>淮河冲积>石灰岩>湖积物>下蜀黄土>长江冲积>紫色砂页岩和第四纪红土>板页岩和酸性结晶岩。土壤pH值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有效硅呈极显著正相关。安徽省水稻土有效硅含量不同地区差异很大,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岗地>沿江平原>皖西山地>皖南丘陵山地.  相似文献   

18.
对金华金东区紫色土和红壤土上生产的柑橘及相应土壤进行采集,并测定了柑橘总糖、还原糖、酸度及土壤pH值和速效钾含量,分析了影响柑橘品质的主要因素。为调整柑橘产业结构,指导农户进行科学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调查宿州市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状况数据为基础,按照有关标准和方法,对宿州市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宿州市土壤中Cu,Zn,Cr,Cd,Hg,Pb,As 7种重金属含量都存在着一定幅度的变化,矿区土壤单因子污染指数Hg,Cr为重度污染、Cd,As轻度污染水平,耕地除Hg,Cr有部分超标外,其他重金属含量均达标;28.57%的土壤属于安全等级,32.86%的土壤属于警戒线,7.14%的土壤属于轻污染,2.86%的土壤属于中污染,28.57%的土壤属于重污染;67.14%的土壤属于低风险等级,5.71%的土壤属于中等风险等级,强风险等级土壤占15.72%,很强风险等级土壤占11.43%,而属于强风险、很强风险等级土壤都是矿区土壤,耕地均属于低风险等级;土壤中7种重金属对污染的贡献大小顺序为:Hg>Cr>Cd>As>Cu>Zn>Pb.  相似文献   

20.
以灭菌茶园土壤施入混合菌肥,探讨茶叶专用菌肥微生物在不同土壤环境中存活状况、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菌肥细菌生长适宜的土壤环境条件是土壤含水量为20-25%,土壤温度为25℃,pH4左右的酸性土壤石灰添加量为0.4-0.8%(约土壤pH6.6-7.3)为宜;制约菌肥放线菌在土壤中生长繁殖因素主要为土壤pH和含水量,以土壤pH6.6-7.3,含水量为15-20%为宜.土壤环境因素对菌肥真菌生长的影响大小排序依次为pH、水分和温度,酸性土壤最有利于真菌的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