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不同的角度技术决定论可以划分为:乐观的技术决定论与悲观的技术决定论,狭义的技术决定论与广义的技术决定论,以及极端的技术决定论与温和的技术决定论。培根、马克思、圣西门、孔德、奥格本、麦克卢汉、贝尔、托夫勒、奈斯比特等的思想可归属于乐观的技术决定论。芒福德、埃吕尔、海德格尔、法兰克福学派、鲍德里亚等的思想可归属于悲观的技术决定论。技术统治论、技术万能论、专家治国论、媒介决定论、技术至上主义、技术霸权主义、技术帝国主义、技术救世主义等等,在实质内容上与技术决定论没有区别,属于技术决定论的不同表达。  相似文献   

2.
对合理性的社会批判有两个来源,一个是18世纪的浪漫主义,另一个就是马克思。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分析证实了社会组织的合理原则会产生一个带有偏见的结果。由于现代社会的合理性主要是由市场、组织和技术围绕着合理性的原则建立的,因此作者认为,马克思用于分析市场的方法也可以用于分析技术,而法兰克福学派就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对技术的合理批判。技术政治学的出现使我们看到技术发展的模式逐渐类似于日常的政治活动,而社会建构论从社会因素的角度强调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作者从法兰克福学派和科学技术论研究出发,提出了一种新的两级“工具化理论”。指出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技术能够被重新设计,以便服务于人类和自然,而不是统治人类和自然。  相似文献   

3.
社会建构论把技术界定为一种社会行动 ,技术要素包括参与了技术发展的各类因素。然而 ,社会行动并不能包括技术的全部 ,本文尝试提出“技术是部分地社会建构的”这一命题 ,建立了一种技术内容的“可塑因—不可塑因”的二分法。社会建构论的技术界定具有丰富的政策含义 ,它包含了一种建构论的政策思想 ,强调政策工具的地方导向和行动导向 ,并涉及政策的有效作用空间问题。  相似文献   

4.
技术自主论有三种不同说明:逻辑型说明、事实型说明、后果型说明。只有事实型说明意义上的技术自主论才是真正的技术自主论,即只有揭示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则并强调社会技术化和人的技术化生存的技术自主论才是真正的技术自主论。埃吕尔和温纳的技术自主论都是这种意义上的技术自主论。只有在社会技术化和人的技术化生存的意义上,技术自主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5.
技术在何种意义上自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自主论有三种不同说明:逻辑型说明、事实型说明、后果型说明.只有事实型说明意义上的技术自主论才是真正的技术自主论,即只有揭示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则并强调社会技术化和人的技术化生存的技术自主论才是真正的技术自主论.埃吕尔和温纳的技术自主论都是这种意义上的技术自主论.只有在社会技术化和人的技术化生存的意义上,技术自主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6.
“技术发展”和“发展技术”等两类术语的使用背后隐含着两种技术观——技术自主论和主体在场论,这分别对应了技术国别价值的两重含义,即分别以一国技术体系文化的特殊性为本位和以主权和国别属性为本位。技术国别价值内部存在着多重张力,在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实现。技术国别价值实现的一般内涵包括对一国经济、政治、安全和长期战略、文化利益的考量和维护。  相似文献   

7.
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技术社会学的核心问题。但技术决定论、社会建构论、技术与社会互动论都存在技术与社会的二元论解读,难以避免技术与社会的二元论困境。通过对自贡井盐社区的研究得出,井盐技术与自贡井盐社区存在相互影响、共同演进的互构共生关系,且这种关系蕴涵于整体的地方性井盐实践之中。这是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实践逻辑,无疑为消解技术与社会的二元对立提供了一种启发性思路。  相似文献   

8.
"无异化的技术":可能抑或不可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指向技术异化的不同取向的技术批判,在某种意义上是以"无异化的技术"为相同诉求的不同形式.但是,由于技术生成中生成着"限定"自然(物)的"禀赋"与不合自然(物)"本质力量"的内在悸论性规定,使技术内在着经由"谋算"自然(物)中介的"限定"人的规定性由于为弥补因人的"理性不及"而导致的技术的必然缺陷,生成着将人构成于技术的必然性;由于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属人中介之技术的辩证运动,必然"扬弃两极","表现为主体",使人的意志与行为的自由浸透着技术的"限定";由于技术社会运用中的社会分工必然导致人的"活动固定化",群体利益冲突性与社会形态历史性必然导致技术运用的社会效应合理性的非普遍性与非永恒性,使技术的社会效应形态展示着对人的现实的普遍的永恒的"限定"等,因而"元异化的技术"不具可能性.因此,我们不宜追求"无异化的技术",只宜"接纳"异化的技术,遵从以异化技术克服技术异化的必然规律,确立合民族现代化诉求方向的技术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思维方式正在由近代的“概念思维”演变为 2 1世纪的“实践思维”。文章运用“实践思维”方式探讨了技术的本质、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技术双刃”论、“客体中心”论、技术的门类结构、“技术决定论”、技术认识论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等问题。由此表明 :运用新的思维角度和思维方式 ,在实践中学会这样的思考 ,我们的研究工作和思维水平将跃进一大步。  相似文献   

10.
韩洪波  李婵娟 《科教文汇》2009,(16):279-280
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近几年技术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前的学者多从二元分立的角度进行考察,提出了技术决定论、社会建构论和技术社会互动论。本文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将技术与社会看作一个整体来研究,提出了技术一社会整体论的观点。认为技术与社会不是二元分立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系统整体,它们在起源上具有同时性,发展上具有相关性.终极目标上具有同一性。技术与社会不可能各自孤立存在,自主发展,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无缝之网”。  相似文献   

11.
论绿色技术创新主体系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李平 《科学学研究》2005,23(3):414-418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行为存在外部经济性问题,这说明把企业作为绿色技术创新的唯一主体有其局限性。从技术社会形成论(SST)视角看,绿色技术创新是一个相关社会群体共同参与的社会过程。由此提出绿色技术创新主体系统这一理论分析框架,将政府、科研院所、公众等相关社会群体纳入创新主体系统,强调它们与企业的共同作用,以解决绿色技术创新的外部经济性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当今社会发展的一股重要的技术力量,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当中。对于教育教学而言,信息技术的教学已经成为了初、高中阶段学校教学的一门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培养并提高学生们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本文首先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再通过对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的阐述和理解来寻找出一套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来指导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13.
张小玲 《科教文汇》2011,(22):203-204
现代科学技术引起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使得休闲日益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为满足人们休闲的需要组织起来的休闲产业则是休闲得以实现的条件。休闲产业是以人的自由、幸福为目标,它为科技的发展确定了一个方向。而科技为人们的休闲生活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本文正是从休闲产业和科学技术之间的辩证关系着手,对休闲产业进行STS分析研究,从而探寻休闲产业所蕴涵的人的价值以及生命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技术管理学科,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一定的理论框架体系,成为管理学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创建技术管理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技术本身的规范、管理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领域.技术管理学成为联结技术和管理的纽带,将传统管理学科与工程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技术管理学可以解决一些工程技术人员不懂管理、管理人员不懂技术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从美国奥巴马政府"新政"看政策议题中的科技与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与社会风险成为近年来被持续关注与研究的问题.科学技术既被看做为社会的风险源,又被当做应对风险的手段.对科技风险与社会发展的伴生关系、科学技术在"风险社会"中的作用等问题的认识正在被纳入政策议题,突显于政府科技政策战略的制定思路中.本文以奥巴马政府"新政"为案例,通过分析<2009年美国振兴与再投资法案>,奥巴马科技与创新计划及其在国家科学院的讲话等文献,研究奥巴马政府如何调整科技政策以应对经济和社会风险,进而分析政策议题中科技与风险之间关系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论技术复杂性及其导致的社会脆弱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技术复杂性命题研究评述的基础之上,从技术复杂性日益加剧技术二重性角度出发,阐释了技术复杂性与社会脆弱的内在联系及外在表现。从而进一步提出,对技术实施系统有效的社会控制是克服复杂技术导致社会脆弱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粮油安全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局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以中国国家知识产权专利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采用SOOPAT专利数据库搜索引擎作为检索工具,对中国1986—2015年粮油产业的技术生命周期及其专利申请趋势、专利技术构成、热点专利、各国来华申请专利情况、专利的法律状态和地区分异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粮油产业处于技术生命周期的成熟期,由最初的重视专利数量转变为注重专利质量的提升;绝大部分专利以职务发明为主,申请人主要是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专利存活期普遍较短;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微生物或酶、栽培、播种施肥及植物再生是目前中国粮油产业技术研发的热点领域。  相似文献   

18.
Patent indicators for the technology life cycle development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Investments in a technology have to consider its current life cycle stage. The widespread approach of studying technology life cycles by measuring patent activity indices, especially patent applications, raises a practical problem: it requires the survey of all applications and applicants on a technological field. On the basis of an empirical study on pacemaker technology the paper identifies several patent indices as appropriate life cycle stage indicators which do not require the survey of the complete patent activity.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是我国发达地区的新趋势,正确认识其本质要素,剖析其价值与不足,对于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基于我国东部M市的实地调查资料,对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剖析。[结论/结果]社会治理数字化是数字技术与社会治理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借助数字技术,整合治理资源,实现功能替代,调整治理权力,从而有利于提高社会治理效益。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需要解决以下问题:破解数字化治理的普适性难题;打破数字技术万能的幻象;避免数字化治理内卷化的误区;防范数字化治理的潜在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20.
1949年以来中国的主流科学技术观是以"科学是生产力"观点为核心的科学技术观,本质上属于功利主义科学观的范畴。其主要缺陷是:以技术代科学或重技术轻科学的倾向普遍;科学技术的文化、政治等社会功能未受重视;科学自主性的意识淡薄;科学主义思想影响广泛等。塑造中国主流科学技术观的基本方向是:坚持功利主义科学观的合理性、适当吸收理想主义科学观的优长之处以及其他各种相关的思想资源,在思想观念上真正实现科学与技术的统一、科学的社会性和自主性的统一,以及科学的生产力属性和科学的文化、政治等社会属性的统一等,努力超越"生产力科学技术观",走向一种新的、更高级的主流科学技术观。当前,重塑中国主流科学技术观至少应强化以下基本观念:(1)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2)技术源于并支撑科学;(3)科学技术是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4)科学的自主性不容漠视;(5)科学并非完美无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