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佳文 《考试周刊》2012,(64):156-157
音乐表演专业是专业音乐院校的传统学科.一直以为社会培养高级音乐表演人才为目标。而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是在“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之上开设的专业,在培养目标、学生的专业条件、就业方向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我国具有丰富的地方戏曲资源,地方高师音乐表演专业开设地方戏曲课程,不但可以突出该高校的音乐办学特色,而且可以对地方戏曲的保护和传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更可以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无缝对接。本文针对本土戏曲如何纳入地方高师音乐表演课程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论文以赣南地方特色英语翻译课程开发与建设为例,主要从理论上探讨了地方特色英语翻译教学课程的建设重要意义,论证了课程开设的可行性。基于此,论文还研究了地方特色英语翻译课程的性质、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地位、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教学形式等关键内容。  相似文献   

3.
由于民间音乐申遗运动的推动,区域音乐研究走进了很多音乐院校的研究视域,给高校,尤其是普通地方院校的音乐教育带来了寻求特色办学的一线生机,也给音乐教育走出欧洲教学模式带来了启示。于是很多地方院校纷纷建立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对本区域的音乐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并纳入音乐教学。这些行动在促进地方音乐保护与传承的同时,也凸显了地方院校的办学特色。由于很多区域音乐是以演唱为主,尤其是民歌,以及曲艺、戏曲,容易与高校的声乐教学结合,所以,区域音乐研究更能推动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给当下学院派的民族声乐教学出现审美单一的现象有可能带来改革的启示,并成为推动改革的动力和方向。  相似文献   

4.
王军 《出国与就业》2011,(21):41-42
以临沂大学音乐学院为例,探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管理机制改革,实践人才培养创新模式:“音乐专业+X”模式,内容主要包括精简专业基础课程、强化专业特色课程,强调学生个性发展、设方向分类培养,实施分级、分段教学模式,注重实践、实行开放办学,以突出音乐专业人才特色;整合校内学科资源,创新开设就业方向课程,以满足学生就业需要.  相似文献   

5.
游驰飞 《林区教学》2013,(8):102-104
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要素之一,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有效促进高师音乐院校的课程改革,并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有效资源,通过学校音乐教育能充分体现地方音乐文化价值。因此,地方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教育道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基于此,以盐城地区为例,阐述地方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领域和方式,以期促进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6.
阿坝州蕴藏着许多风格独特的藏、羌音乐艺术,为我们音乐师范专业构建特色课程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通过分析第二器乐课程改革的意义,探索课程改革的途径,旨在第二器乐教学中彰显地方音乐特色,以此为阿坝州的音乐文化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7.
音乐教学必须拓展音乐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文章分析文化传承创新与中学音乐教学的关系,探讨中学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指出学校要加强地方音乐文化建设,持续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提高音乐教师综合素质,开设地方音乐校本课程,开展地方音乐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8.
“地方高师”应摆脱音乐学院的影响,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地方音乐资源的利用等方面进行改革。应定位于本地区中小学音乐师资的培养,合理安排专业课程,形成自己的特色,并充分发挥其优势,让地方高师成为地方传统音乐的传承基地。  相似文献   

9.
作为地方高校的音乐学专业,将《客家音乐文化》作为适应于地方课程教学的特色课程,是针对教育部关于教学改革的相关文件中提出的"对地方音乐文化资源的教学与传承"这一内容的改革尝试,面对课程中存在的传承内容、传承理念、传承方式、传承研究、传承文本等方面的问题,文章从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客家音乐文化的课程化传承进行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地方本科高校建立“区域音乐文化研究机构”,可以为“区域音乐文化课程”提供必要的课程资源,为地方高校音乐“特色办学”提供突破口,为非遗保护推向深入提供有力支撑。“吴地音乐文化研究所”诞生于常熟理工学院“校地互动”战略决策的大背景下,也是该校音乐专业结合地方办学实践孕育的结果,其成立必将推动专业办学和吴地音乐文化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1.
杜乡 《黑河学院学报》2023,(12):99-101+108
文化传承是高校主要功能之一,本土音乐作为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有义务进行传承和保护。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作为培养美育人才的重要阵地有责任将本土音乐文化纳入课程体系并将其传承发展。音乐教育融入本土音乐,具有较高的文化传承价值,地方高校本土音乐课程的开发及实施应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地方音乐教材的开发,并应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展示地方音乐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采风》是音乐类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它在拓展学生视野、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等方面有着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但是,不同类型的音乐院校和专业有着不同形式的《采风》课程。本文就地方高校的音乐专业《采风》课程如何切合地方实际,扬长避短地进行改革等关键问题从专业定位、培养目标、方案的制定、前期工作、教学内容与性质、后期指导等六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的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当中,器乐课程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的音乐艺术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基于此种情况,本文对地方高校音乐专业乐器课程设置的基本现状进行了研究,并总结了对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4.
民歌是中华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音乐之根,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把民歌的种子播向下一代,保护、传承和开发地方民族民间音乐,将本土民间音乐系统规范地纳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体系,是地方高教音乐体系的社会职责,也是地方高校特色办学的具体措施,同时更加丰富了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5.
地方高师院校依托特有的专业优势,教育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音乐文化的行动,即促进了地方高校课程资源的开发,拓展了受教育者人文、艺术素养,同时又挖掘保护和弘扬、传承了优秀的本土非物质文化,二者互为裨益,相得益彰。本研究以甘肃地方高校陇南师专为案例,研究地方高校依托课题研究、地方性课程开发、校园社团、艺术实践、特色专业培养,探索传承当地少数民族白马藏族傩音乐文化资源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地方高师院校依托特有的专业优势,教育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音乐文化的行动,即促进了地方高校课程资源的开发,拓展了受教育者人文、艺术素养,同时又挖掘保护和弘扬、传承了优秀的本土非物质文化,二者互为裨益,相得益彰。本研究以甘肃地方高校陇南师专为案例,研究地方高校依托课题研究、地方性课程开发、校园社团、艺术实践、特色专业培养,探索传承当地少数民族白马藏族傩音乐文化资源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7.
将ESP课程设置纳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日程,是国内外英语教学的大势所趋,是当前社会就业现实的客观要求,也是规范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必须之举,同时符合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对湖北地方高校而言,开设ESP课程必须建立在巩固EGP的基础上,这是由语言习得规律、高校师生质量、ESP教研现状决定的,也是对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应有之义。探索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ESP课程设置模式,要充分结合湖北省地方高校的办学方向、办学特色、生源结构、就业去向等实际情况,在教学目标的务实化、实施途径的多样化、开设课程的特色化、开设课程的教材化等方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8.
一、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地方音乐课程”建设的现状 目前,一些音乐院校已开创了地方音乐课程的先例:如泉州师范学院开设了南音演唱传习班;呼伦贝尔学院音乐系(师范专业)开设了长调演唱大专班: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开设了侗族大歌班;新疆艺术大学已成功开设了木卡姆学习班。已出版的地方教材有“福建传统音乐》(王耀华著)、《山东民间器乐概论》(王西彦著)、《云南民族音乐论》(周凯模著)、《吉林地方音乐》(吴贡山主编)等。  相似文献   

19.
曾经的地方音乐精品目前或多或少地面临着"生存危机"。在多元文化潮流的冲击下,一些优秀的地方音乐正在消失。《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地方和学校音乐教育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地方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地方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在音乐教学中加大地方音乐教育的比重,让地方音乐再度辉煌是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的重要举措,同时也为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提供了契机和展示空间。  相似文献   

20.
地方特色文化形态多元多样,与"课程思政"改革具有很强的融通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到地方高校的"课程思政"改革中,让文化资源和"课程思政"深度融合。要构建文化育人的"课程思政"体系,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整理和利用是支撑,学校的顶层设计是保障,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的文化认同是关键,课程的文化实践是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