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探究了姑舅表优先婚制的历史源流及种类,说明了这种婚俗的法定性质(习惯法)和得以延续的社会经济、思想根源,论述了男女青年对这种婚俗的反抗和社全对这种婚俗的变革是社会文化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入赘婚是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婚俗.至今仍广泛流行于瑶族当中。本文首先介绍了瑶族人赘殖的四种形式,继而探求它的产生及存在原因,并进一步论述了入赘婚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婚俗中以奴婢作为陪嫁品的现象由来已久,一般认为先秦“媵妾婚”制即是这种习俗的源头。本文旨在对这种陪房习俗的称谓做详细的爬梳,以期能为以后的深入研究做些准备。  相似文献   

4.
访妻婚这种起源于日本母系氏族下的“一夫多妻”制婚姻习俗在日本历史上延续了上千年。然而,正是这种源于以女性为主体地位的古老婚俗,随着日本社会父权制特征的日益明显,逐步为统治者所利用,并最终转变成以男性为主体,女性为客体的婚姻形态。本文正是通过对紫式部《源氏物语》的研究,论证了男权社会下访妻婚习俗的这一质变。  相似文献   

5.
元代北方地区流行收继婚,南方盛行典雇婚,两种婚俗都是在经济利益趋势下的行为。父权、夫权、族权践踏了妇女的人格尊严与情感因素,元代妇女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处境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传说、少数民族、皇室继承婚现象的描述,告诉人们在中国古代这种“妻父妾兄嫂”的婚姻形式曾长久地广泛地盛行,并且认为此种婚俗的流行是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习俗,不能用后来的封建礼教标准来衡量,说它是离经叛道。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传说、少数民族、皇室继承婚现象的描述,告诉人们在中国古代这种“妻父妾兄嫂”的婚姻形式曾长久地广泛地盛行,并且认为此种婚俗的流行是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习俗,不能用后来的封建礼教标准来衡量,说它是离经叛道。  相似文献   

8.
《诗经》中有不少远古不文明婚俗的反映:以女方为支配的赘婚,以男子为中心的媵妾婚,前者造成了《诗经》时代独特的弃夫现象,后者更造成了当时大量存在的弃妇现象;此外,还有兄弟共妻制、多夫多妻制、收继制等婚姻形式。所有这些都是远古蒙昧、野蛮时代留下来的群婚与对偶婚的遗迹。以此可见,《诗经》时代是一个婚姻状况混乱、婚恋比较自由的特殊时代。  相似文献   

9.
招赘婚作为"中国婚俗中的一种特殊形式",至少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其称谓足有十几种之多。战国秦汉时期,有关招赘婚的文献记载,不在少数。不论是从文献记载的史料分析,还是从文字学的角度解读,赘婿的地位之低下,确信无疑。其中,接脚婿的地位比其他赘婿的地位更低。寡妇招赘是招赘婚的一种特殊形式,早在《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就有体现。除经济因素外,寡妇招赘还与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女子的财产继承问题有关。招赘婚的历史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0.
欲探讨婚俗,便不能不谈汉字“婚”。《说文·女部》:“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从女从昏,昏亦声。”据此可知,“婚”是从“女”从“昏”的会意字。为什么,要从“昏”呢?许慎列举了两个理由:一是周礼规定“娶妇以昏时”;二是“妇人阴也”。第二个理由应是中华阴阳五行世界观的认识,而第一个理由则为我们理解“婚”字的文化内涵拓了一条路。何谓“昏时”?甲骨文“昏”字从“日”从“氐”,“氐”即“低”,其造字意义为:太阳西下;《说文·日部》:“昏,日冥也。”《周礼》为什么要规定“娶妇以昏时”呢?这应该是当时以日落天…  相似文献   

11.
兄妹缔婚始祖神话作为中国上古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性文化内蕴。本文将上古时代伏羲、女娲兄妹缔结婚姻,繁衍人类,从而成为人类始祖这一类型的神话概括称为“上古兄妹缔婚始祖神话”,并对兄妹缔婚始祖神话系统中涉及男女婚姻,性爱生殖方面的内容进行初步的梳理、探索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论"仲春之月,令会男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代是宗法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聘婚。聘婚是周人的合法婚姻。这在《诗经》和《礼记》中均有反映和记载。但是,在以聘婚为主要形式的婚姻中,同时又并存着“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的无媒婚。对这一婚姻现象,古今论者多语焉不详。本文拟从当时为政者无奈中的权宜之计、“令会男女”的文化背景和增殖人口的现实需求等方面加以考察,可能会求得个中三昧。  相似文献   

13.
李金发是中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是中国诗坛的“一支异军”,但他反映的落后闭塞的客家山村实行“盲婚”简陋旧习的小说《一个女性的三部曲》跟20世纪20年代乡土文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却未引起文坛的广泛注意,本文将对其创作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农村的婚居形式随着社会的转型发生着深刻变化,夫妻婚后不再长时间定居在一方,而是在男女双方父母居住地之间做流动性居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双栖”现象。“双栖”现象表现出一种新的婚居形式——“双栖”婚居。基于一定的实践调查,对“双栖”婚居的内涵、成因、影响等基本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期深化“双栖”婚居现象的理论研究,进一步推动和谐家庭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以鱼来隐喻人们对男女婚爱的追求是《诗经》隐语体系中的重要模式之一。文章根据不同的人类活动对“婚爱之鱼”的呈现形式做出划分,探析“婚爱之鱼”隐语内涵所存在的指向性差异。“食鱼”的隐语更偏向于男女求爱,“捕鱼”则更传达出周人对婚姻规范的尊崇。“鱼”之隐语的形成与我国先秦时期的生殖崇拜文化、图腾生育信仰和以饮食喻男女的思维传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从具体形态、起源、仪式等方面对日本的"妻問婚"进行具体描述。以期能够尽量全面而详尽地将此婚俗进行展示,让人们能够对它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远古时代的民俗中,婚俗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婚俗发展史上,先秦婚俗处于源头的位置,它和先秦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变迁有着密切关系。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分风、雅、颂三类。其中的“大雅”诗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31首诗大都写于西周时期,有不少诗都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当时贵族的婚俗。一、同姓不婚之俗在周朝以前,原始人群婚俗杂乱无章,如《吕氏春秋·恃君》中所写“昔太古尝无君亦,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夏商时在婚姻关系上也处于比较随便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有些学者屡屡提及所谓商代外婚与内婚并行的说法。我们认为,所谓商代女性不著姓的说法,并非确凿无疑;说商的后裔宋国有内婚的现象发生,就断言其为商的遗制,未免片面;从甲骨文的个别资料论证商代内婚制的做法,也很难成立。从甲骨卜辞中看到了商代外"取"和"氐"女的证据;考古资料中除了前引资料中所言男女合葬墓中女子手脚被捆绑的"取"来证据外,还有证据表明男女的族属差异。因此,从婚姻角度来说,商代已盛行男娶女嫁,也就是说当时流行的是外婚制,而非内婚制。  相似文献   

19.
先秦婚制和婚俗是产生《诗经》婚恋诗的社会土壤,《诗经》婚恋诗也因而分为贵族婚恋诗和民间情歌两大类。这两类婚恋诗,都从不同的层面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先秦婚制和婚俗对社会各阶级阶层婚恋生活的不同影响。通过时《诗经》婚恋诗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先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20.
五邑侨乡传统婚俗中,“自梳女”、“公鸡拜”以及“守切婚”和“冥婚”等,都是被扭曲的婚俗。而繁琐的婚嫁礼仪,既是古代五邑民间风俗的画卷,又是旧式盲婚哑嫁的自然形态。现代五邑侨乡的婚俗正在向多样化、现代化发展。五邑侨乡婚俗演变,体现了侨乡民俗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