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辉 《文教资料》2014,(8):45-46
童话里包含善良、美好与永恒的爱,让人为之吸引,为之入迷。但当下的中年级儿童童话阅读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即童话逐渐淡出他们的视野。文章对儿童童话阅读现状调查的结果进行了介绍与分析,并提出了“擦亮童话”的阅读指导策略。  相似文献   

2.
小学低年级教材中有很多童话。童话是儿童文学作品最重要的体裁。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第一学段“阅读”中提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由此,我们想到:让学生爱读童话,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阶段目标”第一学段“阅读”中提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如何让学生爱读童话,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突破口。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表明,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也提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  相似文献   

5.
于思雨 《语文天地》2014,(33):43-44
童话是儿童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体裁,小学低年级教材中有很多童话类课文。在低年级童话类课文教学中,我们应尝试通过学生、教师以及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促进学生有兴趣解读童话,即依《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创设“演童话”“寓童话与游戏中”“编童话”的情境,通过创设性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乐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小学教材中的童话及其特点从所占比例看,童话故事占小学低年级课文总量  相似文献   

6.
【教材理解】童话是美好的,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用荒诞、拟人、夸张等表现手法,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与现实若即若离的虚拟的美好世界。童年不能没有童话,人教版教材一直关注和引领着学生的童话阅读。一、二、三年级的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童话体裁,但都以单元主题的形式编  相似文献   

7.
谢学娟 《海南教育》2014,(18):27-28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与内容”第一学段“阅读”中提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如何让低年级的学生在识字量还不多的情况下,燃起课外阅读的热情呢?开展班级读书会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1+N”是指教师以教材中的文本为基础,教授学生阅读文本的方法。学生习得方法后,能融会贯通地阅读课外文本。现行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收录了较多童话阅读文本。作为阅读文本,童话是趣味盎然的,是能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学生能在童话故事中找寻“真善美”,找寻“超能力”。文章基于童话文本的特性,将“1+N”教学法与童话阅读教学相结合,旨在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童话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
在很多童话寓言里,将有的“物”(动物、植物)称之为“它”,有的称之为“他”,有的称之为“她”。那么,童话寓言中的人称是否可随意乱用呢?实际上,童话寓言中的“它”、“她”、“他”的运用,还是有章可循的。一般与特殊之分。童话寓言故事中所写的物,虽有的人格化了,但它毕竟是物,因此,一般将人格化了的物,还是用“它”代替。例:“它的颜色非常鲜艳。”(《翠鸟》)“它头撞在田边树桩上,死了。”(《寓言二则》等)。但有时为了表达的特殊需要,突出“物”的精神风貌,展示“物”的美好心灵,可用“他”取而代之。如“许多鸟听说凤凰会搭窝,都到他…  相似文献   

10.
<正>童话是儿童文学的特有样式,作家洪汛涛认为“童话是一种以幻想、夸张、拟人为表现特征的儿童文学样式。”[1]它以生动的语言和曲折的情节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深受儿童喜爱。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其感知美、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积极探索总结出实现童话教学审美功能的五种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1.
当我们看到一个极尽美好的地方,我们总会把它形容成"童话般的世界".是的,童话是美好的,纯真的,诗意的.童话,芬芳了孩子们童年的记忆,构筑了孩子们童年的梦想,是儿童心灵成长的精神家园.童话独特的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己普遍得到关注,新课标的阶段性目标中明确提出小学生要"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以苏教版第二册为例,选人童话9篇,加上《春笋》《雨点》两篇极富童话性质的课文,童话多达11篇.可以说,低年级的童话教学在低段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的分量.  相似文献   

12.
<正>教材中的助学系统包括单元导语和阅读提示,以及课文中的插图、注释、批注、泡泡语、课后的思考练习题、资料袋、“阅读链接”及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等教学资源。四年级下册《巨人的花园》编排在童话阅读单元,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了不少的童话作品,这些童话有的是以单篇的形式进行编排的,有的是以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的。教材中编排众多的童话作品体现了编者对学生童话阅读的重视。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习得童话阅读的基本方法,学会自主阅读童话呢?借助助学系统辅助学生阅读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著名儿童文学家梅子涵在接受采访时说:“童年阶段的阅读是审美情趣和美好人性的起点。一个从小读过优美童话的孩子,长大以后一定不会成为一个心理不健全的人、一个歹毒的人、一个极端自私的人。”我对此深信不疑。  相似文献   

14.
<正>寓言主要是以比喻性的故事来说明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常带有讽刺或者劝诫的作用。2022年版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阅读与鉴赏”中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并乐于与他人交流。”那么,在寓言故事教学中,怎样才能凸显出寓言故事的教学价值呢?  相似文献   

15.
“奇妙的童话,点燃缤纷的焰火,照亮我们五彩的梦。”童话,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符合儿童想象力的情节,采取夸张、拟人、象征等方法编制而成的一种富于幻想色彩的故事,是一种比较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体裁。三年级安排了“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的阅读要求,四年级在三年级的基础上提出“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的童话阅读和写作要求,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符合儿童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6.
童话是孩子们的世界,孩子们的世界是童话的世界。让童话走进孩子们的生活,阅读大量经典的童话,让孩子们浸润在童话中,让童话给予孩子们养眼、养情、养性、养心,丰富他们的心灵,滋润他们的心灵,让童话的至真、至纯、至美成为孩子们心灵的底色,永存美好的希望。  相似文献   

17.
活动目的: 通过举办童话节,让队员们了解中外优秀的童话作品,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提高文化修养,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活动内容: 欣赏童话:通过阅读童话书籍、收听广播中的童话故事,激发队员欣赏、阅读童话的兴趣,在此基础上,以年级为单位,举办重话知识小竞赛,评出“童话智多星”。 走进童话:组织讲童话比赛,培养队员的口头表达能力,评选出“童话大王”。选出优秀童话故事进行表演,培养队员的表演能力及队员间的团结协作精神,评选出“童话小明星”。 创作童话:低年级队员可以口述的形式编童话,  相似文献   

18.
(一) 小语课本中编选了二十六、七篇童话,又较集中地编排在一至四册量面,五册之后只有三、四篇。这当然是考虑到七、八岁的孩子的头脑还处在一个“童话的世界”里,童话自然是孩子们亲近的朋友。那么,童话教学如何体现文有特色,教亦有特色呢?只有认识童话教材的特点,明确童话教学的一般任务和重点任务,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才能教出特色来。 (二) 童话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儿童和少年。童话也就是“童化”,是凡童化了的“话”.童话当然有自己的若干特点,这些特点,有利于完成多方面的教学任务。童话的基本特点是用拟人的手法(如鸟语兽言之类)写成的幻想故事,它奇丽多彩,富有儿童生活气息和情趣,有儿童的口吻,为儿童所喜闻乐见。童话的这一基本特点,决定了童话教学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童话把自然常识、认识规律、思想品德教  相似文献   

19.
教育文摘     
童话如何教出特色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二十七篇童话,较集中地编排在一至四册里面。童话教学要教出特色,必须注意以下两方面:一、童话的阅读对象主要是七、八岁的孩子,他们的头脑还处在一个“童话的世界”里。童话也就是“童化”,是儿童化了的“话”。其基本特点是用拟人的手法(如鸟语兽青之类)写成的幻想故事,奇丽多彩。这一特点决定了童话教学十分有利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特别是童话把自然常识,认识规律,思想品德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其中的“阅读期待”为新术语,是以往阅读教学未曾涉及的新概念。所谓“阅读期待”,即面对文本,学生产生的一种期待心理。如面对童话,希望从中读到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期望出现惩恶扬善的美好结局;面对一篇散文,希望作者以优美的语言、灵活的笔调描写感人的内容,使人得到精神愉悦和审美享受等(杨再隋语)。同时,它又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通常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