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脂砚斋针对《红楼梦》描写戏曲元素的点评屈指可数,却从侧面反映出《红楼梦》的史料价值以及一些真实社会风俗.通过对脂砚斋在《红楼梦》中有关戏曲方面的评语进行分析解读,了解曹雪芹所处时代的观戏风尚和弋阳腔在当时社会流行情况.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前八十回为何不避曹雪芹家族之讳?乾隆二十二年秋曹雪芹开始著书。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的客观作用--肯定曹雪芹原创了《红楼梦》,否定曹雪芹是《石头记》的作者。脂砚圈子读到的是《石头记》系统的本子,永忠圈子读到的是《红楼梦》系统的本子,“两个圈子”绝缘,这是红学史上令人困惑的不解之谜。应该重新探讨曹雪芹的著作权。曹雪芹仅原创了明义所见的《红楼梦》,脂砚斋组织了《石头记》的创作。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创作过程臆证》杜撰出“脂砚斋作《石头记》”论,企图否定曹雪芹的著作权。事实上,《石头记》乃是曹雪芹在《风月宝鉴》基础上创作出来的《红楼梦》二稿。这是被无数事实所证明了的客观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4.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问题在红学界一直没有定论。虽然现在普遍认为作者是曹雪芹,但还存在诸多疑问。通过对《红楼梦》文本和脂砚斋批语的细读,不难发现,曹雪芹确实只是“批阅增删”者,原作者另有其人。诸多证据表明,原作者应该是曹雪芹的叔辈——曹寅的儿子。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是由《石头记》和《风月宝鉴》合成的。《石》的作者是脂砚斋,即曹雪芹的叔父曹;《风》的作者是曹雪芹,他是曹颙遗腹子。曹是《红》的策划者,雪芹是执笔者,他们的成功合作才使这一伟大作品诞生。《红》的著作权应归曹和曹雪芹二人。  相似文献   

6.
周汝昌“脂砚斋为《红楼梦》人物史湘云原型”说 ,历来是红学界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所谓“新证” ,是在周汝昌提供的研究成果上 ,从《红楼梦》原著、脂批出发 ,围绕曹雪芹以花喻人的艺术隐喻 ,联系曹雪芹以前诗文中的大量文学和文化现象 ,联系曹学的有关资料 ,论证“脂砚—海棠—史湘云”的必然联系。以新的证据论定“脂砚斋”即书中人物史湘云的原型。  相似文献   

7.
脂砚斋批语中有关信息指明:脂砚斋的身份是江宁织造府中的书童,<红楼梦>原作者的伴读.脂砚斋对<红楼梦>原作者的家世生平、内心世界、创作意图,以及创作过程一清二楚.曹雪芹的友人都认定雪芹诗人、画家身份,<红楼梦>原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曹颜.  相似文献   

8.
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原稿,现已发现的有八十回,八十回以后还在当时就已“迷失无稿”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一百二十回,是高鹗、程伟元将前八十回经过整理,然后又加上他们自己续写的四十回。高、程二人整理、续写《红楼梦》自有其历史的功过,这里暂不论及;但其续写的后四十回并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这却是事实。而使我们明白这一点的,便正是脂砚斋等人的批语。由于脂砚斋等人不仅是《红楼梦》的最早评论者,而且是作者曹雪芹的亲密合作者,他们参与了小说的创作和整理工作,看到过曹雪芹的全部手稿,了解小说的全部内容;因此,他  相似文献   

9.
关于这个论题的意义和价值,这里我就不说了,只谈谈基本结论,作一简要论证.我是在六二年因受周汝昌先生《红楼梦新证》的影响而走上研红探曹之路的.在前人思想成果的启发下,逐步弄清了《红楼梦》原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一书的作者和评者(批者)即曹雪芹和孔梅溪的生平及《脂砚重评石头记》的缘起内幕与写作及评注过程的.具体结论如下:1、《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记者石头,《情僧录》的录者情僧,空空道人,即是书中说的“增删披阅者”曹雪芹;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评者脂砚斋,“脂砚先生”,“畸笏叟”,  相似文献   

10.
1995年,周汝昌发表《还"红学"以学——近百年红学史之回顾(重点摘要)》,他通篇文章贬人扬己,把20世纪《红楼梦》研究的辉煌成就抹成一片白地!对红学的大是大非问题,我应该说明自己的看法,于是就有了《读周汝昌〈还"红学"以学〉》这篇文章。从此我开始思考他绝对化的"写实自传说"究竟错在什么地方。1997年撰写了《论周汝昌先生"写实自传说"的失误》,从曹雪芹的文学观、脂砚斋的批语、周氏自传说的巨大破绽三个方面论证了自传说根本不能成立。进入21世纪以后,周汝昌肆无忌惮地宣扬他的"史湘云就是曹雪芹的妻子脂砚斋",而且要把这个荒谬观点强加给曹雪芹和《红楼梦》。于是我就有了《"史湘云就是曹雪芹的妻子脂砚斋"是一个伪命题》,多方面证明了在雪芹笔下根本没有湘云嫁宝玉(曹雪芹)的内容,用大量论据证明脂砚斋是个男人,从而证明这个论题的"伪命题"的性质。这之后,我还批评了他的"一百零八回两扇大对称结构"法和"一百零八钗"说,诠释了聂绀弩先生的"周汝昌根本不懂《红楼梦》!"揭露他辱骂诬陷高鹗背后的目的,批评了他主观唯心论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的正确解读,依赖于最接近于曹雪芹写作原意的版本。但是,从面世的11种脂评本看,有的残缺不全,有的是因为曹雪芹前后修改多次,有的在过录中抄手添加删改,致使正文和脂砚斋等人的批注有很多讹误。红学家在校勘修订《红楼梦》过程中,难免会受到自己的文学观念、考证方法、主观意念、对主题理解不当的制约。邓遂夫校订《红楼梦》中的鸟名"鹡鸰"一词,就是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12.
脂砚斋是什么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脂砚斋"是一个红学的"黑洞",不小心掉进去了,就像任何物质掉进黑洞那样,只能在黑洞中转,永远也不能出来了。从曹雪芹手里传出去的《红楼梦》根本没有什么批语,各种批语包括脂批都是后来在流传中加上的。程伟元、高鹗和戚蓼生都没有见过"脂批本"。脂砚斋作为比较早的一些《红楼梦》爱好者,在一些手抄本上写下评语,有一些触摸到了《红楼梦》的真谛,值得后来人参考。  相似文献   

13.
曹雪芹,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仅仅享有“四十年华”;《红楼梦》,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问世的仅仅八十回。这怎能不使人“徒唤奈何”、“以未窥全豹为恨”呢? 曹雪芹的《红楼梦》究竟要写到多少回?这又是个猜不透的谜!“脂砚斋”时而说“全部”是“百回”,时而说是“百十回”。裕瑞说,曹雪芹“有志于作百二十回,书未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是一部涉于世态的小说,脂砚斋对《红楼梦》涉于世态予以全力关注。脂砚斋对《红楼梦》涉于世态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个人学习修养、金钱义利与贫富、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和虚伪粉饰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在胡适之前说法较多;自胡适《红楼梦考证》发表之后,学界虽时有异议,但基本认同《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近年来,有人不断提出新说,否定曹雪芹对《红楼梦》的著作权。其实,《红搂梦》本身和脂批的不少记载明确告诉我们《红搂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曹雪芹的同时代人永忠、明义、袁枚、周春、沈赤然等人都不约而同地明文记载着曹雪芹创作《红搂梦》这一历史事实;乾隆以后的大量诗文资料明确记述《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不难理解,这些证据若不能推翻,便不能剥夺曹雪芹对《红楼梦》这部不朽巨著的创作权。  相似文献   

16.
脂砚斋新解     
曹雪芹于乾隆二十五年回北京后,脂砚斋协其整理《红楼梦》书稿,并加评语,故名“脂评”,现存脂评《石头记》主要有北京大学藏本七十八回,清刘铨福原藏本十六回,清怡亲王府抄本四十一回又两个残回,清蒙古王府抄本前八十回等。“脂砚斋”是谁?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甚至有人认为“脂砚斋”即史湘云。“余(脂砚斋)尝哭芹,泪亦待尽!”“脂砚斋”究何所指?此乃红楼公案之一。  相似文献   

17.
试论《红楼梦》与《金瓶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红楼梦》的创作,深受《金瓶梅》的影响,这当是勿庸置疑的。尽管曹雪芹自己在《红楼梦》中并未提到《金瓶梅》这部书,更没有像称道《牡丹亭》和《西厢记》那样赞赏过《金瓶梅》,但在脂砚斋的评语中,有三处明确讲到这两部书的关系。其中庚辰本第十三回,有一则眉批云:“写个个皆别,全无安逸之笔,深得《金瓶》壸奥。”(原脱“瓶” 字)壸奥  相似文献   

18.
脂砚斋在评红时曾多次提到曹雪芹“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据他称:红楼梦原有“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回目。只因他念可卿“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且此二件事,又非“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者,其意令人悲切感服”,所以命曹雪芹删去此回。而曹雪芹果真“大发慈悲之心”用“史笔”“将可卿如何死故隐去”……其实,曹雪芹以“慈悲之心”,含丽不露的“史笔”来处理笔下人物,不仅此一端。看到这一艺术特色的也不只是脂砚斋。佚名氏在其《读红楼梦随笔》一书中,他历数了《红楼  相似文献   

19.
说《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鲁迅先生认为最早是袁枚提出来的。他所根据的是袁枚《随园诗话》里的一段话:“康熙间,曹练(栋)亭为江宁织造……其子(按应为孙)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其实,这个自叙说的肇始者是时间更早,与《红楼梦》有直接关系的脂砚斋。当《红楼梦》还处在创  相似文献   

20.
曹雪芹是一位创造典型的艺术巨擘。他在不朽的传世之作《红楼梦》中,以超绝群伦的审美智慧和出神入化的艺术手腕创造了为数多达四百余个的人物形象,就中堪称为艺术典型的不下于二十个,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晴雯等典型形象,更以其璀灿的异彩成为举世共赏的艺术瑰宝。作为曹雪芹的知音,脂砚斋在《红楼梦》评点中,对该作的艺术形象作了洞幽烛微的鉴赏、品味和评析,同时力图从理论上总结作者的创作经验,阐发自己的美学主张。在《红楼梦》第一回眉批中,脂砚斋公开申明:“书中之秘法亦复不少,予亦于逐回中搜剔刳剖,明白注释。”他还多次在评点中指出:“假使圣叹见之,正不知批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