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郝晓云 《今传媒》2007,(5):60-61
手机短信是一种新兴的以人际传播为主的传播媒介,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手机短信在英国沃达丰的GSM网络上通过PC向移动电话发送成功后,短信便迅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个人通讯工具.2005年底,我国发送短信总量为3046.5亿条,平均每天有9亿条短信在用户的拇指间传送,而2000年短信发送量为十亿余条,六年间增长了300倍.(1)生活中随时随处可见的短信聊天已经成为继谈话、书信、电话、E-mail、网上聊天之后的一种新的重要的人际传播手段.  相似文献   

2.
手机短信语言特色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手机短信(Short Message Service)是一种基于移动网络的短信息传送服务方式。主要技术原理是通过一个额外信道来传送包含有文本以及二元非文本的短小讯息,实现信息简单交换的目的。它具有移动性好、收发便捷、趣味性强、价格低廉等特点。近年来,手机短信成为人际信息传播的新宠。中国移动2000年开通手机短信业务,2001年短信业务发送量是190亿条,2002年飚升到900亿条,2003年则高达1700亿条。手机短信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秘密的人际交流空间,从真诚的祝福到对社会现象的调侃,短信已经成为近年来社会上一道独特的现代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3.
就全世界范围而言,中国手机短信使用者的总体数量和人均短信发送总量均显著高出欧美国家,手机短信在中国人群体中的高使用率、短信人际传播在中国人际交往中显示出的强渗透力和持久热度表明,跨文化心理是研究中国人手机短信人际传播的有效路径。本文以此为视角,从中西方面子观的比较入手,透过中国人面子文化的解读,对手机短信人际传播及构建的人际关系特点进行分析。面子在中国人际交往中起到的主要作用在手机短信人际传播中有着特定的表现,本文就较为突出的两点作相应阐述:一、短信人际交往的纯文本优势——说话"绕圈子";二、"面子"与短信人际交往。  相似文献   

4.
本文抓住了当前人际传媒的最新发展及其造成的两大人际交流现象——春节短信拜年、广东非典型性肺炎传言,切近最新热点展开评述,十分抢眼。本文由手机短信在羊年春节期间备受欢迎入手,探讨了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的人际传播媒介的相关问题。文章从人际传播媒介系统的发展规律等方面,剖析了手机短信成为人们愿意选择的人际传播媒介的原因。又以2003年2月中上旬广东部分地区非典型性肺炎传播期间传言导致人们恐慌为例,评价了手机短信的不利方面。文章向我国刚刚起步的、高速发展中的信息社会发出警示,一醒耳目,值得细读。请看:  相似文献   

5.
王炎龙  邓倩 《新闻界》2008,(4):33-36
本文以手机短信群发这一新兴传播形式为出发点,分别从传播者、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传播效果等角度,解读手机短信群发的传播特点,展现群发短信传播方式对手机媒介传续传播方式的突破。同时,指出手机短信群发的传播形式中存在的问题,为手机媒介的良性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付玉 《新闻爱好者》2012,(17):18-1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自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应运而生。以微博、社交网站为代表的自媒体正以其独特的优势改变着大众传统的人际传播模式,新的媒介时代不仅带来了人际传播的即时互动分享、传播跨越时空界限等现象,而且也给大众的人际交流与沟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谈话类节目,顾名思义,是以谈话的方式(风格)为主要形式特点来主持播出的广播电视节目.它的特点源于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它是一种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结合的节目形式.在节目中,通过谈话者之间面对面的交谈,形成一种轻松融洽的人际交流或类交流的氛围,使有关某一事件或问题的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得以直接沟通和传播.以自然人格状态出现的谈话者,更能博得受众的好感,放松他们的心态,也更能激发受众的接受兴趣和参与感,这是谈话类节目区别于其他节目样式的主要特征.它适应了时下受众中普遍存在的追求自由、个性、轻松、实用的心态.……  相似文献   

8.
一、手机短信在人际传播中的地位如果对所有人际传播活动进行一个归类的话,可以把它们界分为两种类型:1.面对面的交谈;2.通过媒介进行的信息沟通。很明显,手机短信作为一种借助移动通讯手段来完成的现代信息交流方式,是属于人际传播的后一种类型。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基于网络和数码技术的新型传播方式,手机短信具有多元传播、社会动员和政治参与的功能。本文通过案例分析短信传播效果,探讨新型传播在信息控制背景下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作为目前人际传播的流行方式,手机短信的文化色彩越来越浓厚,已形成其独特的文化系统,折射着一定的价值内涵和社会功能.本文从文化系统性的角度出发,认为短信文化具有整合、离散、凝聚三种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1.
涂燕平 《青年记者》2006,(24):64-65
手机短信爆炸式发展给传统媒介带来了一次革新的契机,不甘在这一新的传播领域无所作为,传统媒体纷纷走上了与手机短信的联姻之路,广播也不例外。广播节目纷纷与短信联姻相比较而言,手机短信这一新型的传播方式在广播中运用得最为淋漓尽致。目前,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开通短信平台  相似文献   

12.
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文本以其无声、持久、绝对于声音的优势开创了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方式.手机短信也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联络与交际的工具,它同时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平台,是一种自由空间的延伸,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手机短信文化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中国人的民族文化心理和传统的儒学价值观就深刻地影响着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刘娜 《东南传播》2011,(1):60-61
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突发事件,手机短信传播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功效,在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环境中应运而生的手机,其短信传播拥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因此手机短信传播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也产生了特有的表现,本文对突发事件中的手机短信传播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戴梅分 《青年记者》2006,(10):85-86
1998年5月举行的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互联网这一新型媒体——网络媒体被正式冠以第四媒体的称号。在网络传播中,网络聊天作为网络人际传播的主要方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QQ、E-mail、BBS是网络交流的主要工具,任何一种传播方式都必然要求有一种与之相对应的传播工具,作为远距离交流与传播的网络传播来说,这些不受地域、年龄、性别、时间等要素控制的传播工具是最理想不过的网络聊天工具。网络传播的各种特点,使随之产生的网络聊天语言也呈现出与传统语言不同的构造和特色。  相似文献   

15.
进入web2.0时代,互联网成为个体网民的交流平台,SNS类型的网站逐渐兴起,实名制的校园SNS网站逐渐向现实化回归,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一种新的人际传播方式.本人将以往类似的文献作为研究借鉴,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方式,试分析当代校园SNS网站人际传播特点,对校园SNS网站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人际传播活动产生的影响做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手机短信的传播学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手机短信业务自诞生之日起就呈现出“爆炸”式发展的趋势。专家预言:以后我们的“数字”生活将被电视屏幕、电脑屏幕和手机屏幕这三种屏幕所占据。“以移动电话为主的无线通信,会改变传播业的格局,而一旦越来越多的手机成为具有收视广播电视节目功能的信息接收器,传媒的生态环境将发生一场革命”。①手机短信对人际传播的丰富和突破其实,手机短信产生时,它的基本目的和任务是人际沟通和交流。它符合人际传播的特点,具有人际传播的功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突破着人际传播。用传播学的概念表达手机短信息,就是:“以文字这种符号系统作为主…  相似文献   

17.
从人际传播的角度对手机短信进行文本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手机短信中的人际传播及特征人际传播 (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信息传播系统。它大致分为两种方式 :一种是面对面的传播 ,另一种是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的传播。人际传播具有几个重要特点 :第一 ,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 ,方法灵活 ;第二 ,信息的意义更丰富和复杂 ;第三 ,双向性强 ,反馈及时 ,互动性频度高 ;第四 ,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①手机短信中的人际传播行为就是指依赖手机短信这一特定媒介而进行的非面对面的交流活动。手机短信传播行为其固有的人际…  相似文献   

18.
如今,手机短信已经深深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为传播事业向前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它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现状和广阔前景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深层的思考。对于广播而言,积极合理地开发利用短信不仅是发挥广播之所长,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全新的创收方式。它不仅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完美地结合,而且使传统广播和手机短信实现优势互补,手机短信为广播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为广播的腾飞发展插上了新翼。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突发事件,手机短信传播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功效,在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环境中应运而生的手机,其短信传播拥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因此手机短信传播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也产生了特有的表现,本文对突发事件中的手机短信传播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调查数据、访谈、研究材料的基础上,对手机短信交流中的误读现象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对于手机短信的误读,除了从发信者和接受者的两端来寻找误读原因外,还要把误读现象放回到传播流程中来认识。理解有时并不是对作者原意的理解,也无法实现对于文本的完全理解,因为人不能摆脱自身,完全把自己融入另一个理解对象。误读本身亦是一种特殊的理解。误读一般都是脱离(或没有看懂)短信文本,按照自己所处的具体情境来对短信进行解读,于是读出了与原意迥异的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