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中心论作为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认为应该把道德义务和伦理关怀扩展至整个生命系统。森林是生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中心论不可能绕开森林道德判断讨论对自然的伦理关怀,它包含了丰富的森林伦理思想。大地伦理学认为森林作为完整、稳定、美丽的生物共同体应该得到尊重;深层生态学坚持“顺其自然”的森林管理;自然价值论揭示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创造性是森林工具价值、内在价值和系统价值的源泉,人类应该关注森林的多种价值的统一。挖掘整理生态中心论包含的森林伦理思想,有助于为构建森林伦理体系提供理论源泉与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环境进入伦理”必然涉及环境伦理学史的基本论争,即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之争。作为两种相互对立的道德哲学方案,其论争是从根本上处理哲学问题和文明问题的尝试。它作为“环境进入伦理”的基本问题之争,实际上指向了文明之演进、哲学之转变、实践哲学与哲学实践之突破、人之类型的转变以及建立在生态基础上的实践方式之确立。从这一意义上看,  相似文献   

3.
儒家以"仁、义、礼、智"为核心的仁学理论体系,具有十分丰富的生态哲学内涵,可支持一种人学路线的环境责任伦理学.其以"仁爱"作为人类道德生活的普遍价值,通过"一体之仁"的同理心证成环境责任,通过"克己复礼"的"仁礼互发"融贯个体环境责任与公共环境规范,以"践仁成善"之"智"协调道德动机与实践后果.这种以主体道德情感为基石的义理结构和相应的责任伦理方法,对回应传统环境伦理学的"感性与现实性"缺失问题颇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于如何研究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道德关系,西方的“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学围绕着走出人类中心论还是走入人类中心论的生态伦理学的价值问题展开争论,这些争论有利于人类反思其实践活动的后果,但两者都脱离了制度维护,抽象谈论生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则将生态伦理价值观的形成与改变建立在制度的基础上予以探讨,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个体通过道德实践获取其对道德原则的第一手认知之维,使道德原则真正内化其自身的道德感情,继而上升到道德理性,最终实现向道德实践的飞跃。这种认知之维与道德实践的辩证关系既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活动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存在的基础"的原理,又能够突破传统的道德培育活动所带来的困境。基于认知之维与道德实践辩证关系的启思,突破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目标实现的现实困境,重新建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目标实现的逻辑进路:立足生活,培养感受力;提升认知,增强认同感;回归实践,内化自主性。  相似文献   

6.
深层生态学是西方环境伦理学的一种新的范型.它继承和发展生物中心论、生态中心论的一些重要思想,又借鉴现代人类中心论的一些观念,积极推动西方的环境保护从浅生态学运动的水平,走向深层生态学运动的新境界.它主张"自然界的多样性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创立了两个"最高规范""自我实现"和"生物中心主义的平等".以自己独特的理论方式揭示的一些合理的现代环境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7.
西方环境伦理学在理论形态与理论本质上都表现出一种西方中心论的价值立场,中国环境伦理学在深刻揭露其理论本质的同时必须在价值立场上进行新的转向与重构,即中国的环境伦理学必需维护中国的环境权与发展权,这是历史与中国目前的现实条件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当前在我国环境伦理学研究领域中,对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环境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关系;"人类中心论"、"生命中心论"、"环境中心论"等的理论研究,还存在比较大的分歧。从哲学高度上分析,这三个问题的理论分歧,其实只是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矛盾运动自身对立统一规律的一种表现,是人类对人类与生存环境间的伦理道德关系认识逐步深入发展的结果。分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对"环境"概念与内涵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9.
环境伦理学与环境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环境伦理学,也叫生态伦理学,是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道德问题并揭示环境道德规范的伦理学分支学科,环境道德教育是目前十分现实而又重要的问题。如何全面认识环境伦理学?环境伦理学如何指导环境道德教育?如何进行环境道德教育?本文想结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谈谈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当代伦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说应用伦理学是势头最猛、取得成就最为显著的领域。在作为一个学科群的应用伦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就笔者了解的我国情况而言,环境(生态)伦理学的研究可以说是一门起步最早、队伍最为齐整、成果最为突出的学科。从取得的成果来看,不仅确定了环境(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定义,阐发了中西思想史中的相关资料,而且结合各门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果,提出了在实际生活中坚持环境(生态)伦理原则的建议。而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看,我国当代环境(生态)伦理学的这种发展,对于这一学科的研究者既是一件好事,因为它已有了良好的基础,但更是一种  相似文献   

11.
大地伦理学提出了一种新的生态伦理学的道德标准,把是否"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作为新的道德标尺.在观念向度上,"土地伦理"尝试将伦理观的视域从着眼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实践向度上,"土地伦理"实质是要将人类在共同体中征服者的角色复归为共同体中平等一员的角色.大地伦理学主要遭遇"休谟问题"和"环境法西斯主义"两个方面的严厉批判."休谟问题"是大地伦理学遭遇的理论困境,"环境法西斯主义"是大地伦理学遭遇的现实困境.大地伦理学尽管自诞生以来面临种种质疑和批评,但却日益被世界各国人民所普遍接受,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深刻反省了近代发展观的负面性,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指出了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2.
以进化论与现代生态学为学理基础的生态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在价值取向上的首要特质是生态整体主义。大地伦理学、自然价值论与深层生态学被喻为生态中心主义伦理学的三驾马车。在生态危机纳入全球视野的国际背景与建设生态文明的国内环境下,梳理与阐释生态中心主义的价值诉求旨在为探寻人与自然之和谐关系提供可能的学理思维借鉴与实践操作启示。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生态伦理学存在着许多的先天性不足,集中表现为本体论上的"客观自然主义"、价值论上的"自然主义谬误"、方法论上的"环境法西斯主义"和认识论上的"整体神秘主义".离开实践而单向度地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导致生态伦理学走入歧途的认识论症结.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来扬弃、批判和完善自身,生态伦理学才能尽快摆脱学界的诸多诘难与指责,成为一门"直接现实性"的科学.  相似文献   

14.
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等争论所主导的环境伦理话语体系,因其宏大叙事的思想风格无法真正解释与改善环境危机的现实困境,而从对气候危机的产生根源与博弈机制的分析,推导出具有公共品属性的自然存在物在当前的制度条件下必然形成公地悲剧;由此可以澄清环境伦理学中的理论误区,并探寻当前制度约束条件下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叶,人类文明最重要、最深刻、最有影响的变革就是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或称之为生态觉悟。这种生态觉悟的直接根源,是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迫使人们不得不对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命运给予关注。这种生态意识的觉醒一开始就蕴含着极其深刻而普遍的哲学意义,尤其是在伦理学领域的深刻变革,产生了生态伦理学这一理论成果。生态伦理学试图用伦理信念调节和约束人类的行为,达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和谐状态。生态伦理学坚持"生态本位"的伦理学方法,以生态世界观和生态价值观为哲学基础,以"生态合理性"为核心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标准,建构和确证伦理的理论合理性和实践合理性,通过伦理与经济生态、伦理与社会生态、伦理与文化生态的建构,去确证当代伦理精神的理论合理性和实践合理性,通过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实现伦理生态的辩证复归。生态伦理是当代伦理精神的价值诉求,则成为生态伦理精神能否成为化解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哲学视野中的生态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今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构成了生态德育的必然性;现代生态伦理学和环境教育实践等提供了生态德育的可行性。生态德育已经成为一个现实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17.
作为西方环境伦理学两大理论类型的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一方面,它们存在的哲学理论根据和价值指向上都不同程度地反应出了其西方中心论的价值立场与价值指向,另一方面,从西方文化背景的视角看,西方环境伦理学也存在内在缺失。  相似文献   

18.
被称为"环境伦理学之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却自称是"一个走向荒野的哲学家"。因为他的"荒野转向",在突破与发展传统的工具价值论的基础上也开阔了环境伦理学的新视野,并对价值观的范畴进行了扩展。立足罗尔斯顿的荒野价值思想,结合我国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分析作为"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荒野价值对我国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9.
人类中心论,是人类对自身及其与生存环境关系认识的一种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人类中心论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并促进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内在动力。人类对外在一切客观事物的评价标准,是以对人类自身的利害关系程度进行的,也即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新人类中心论是在吸收和继承旧人类中心论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批判并摒弃了其中极端个人主义的动物贪欲本能后,主动培育和提高个人的环境道德水准,善待生存环境,主动承担环境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的现代环境伦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三峡工程的负面环境影响,分别从动物权利论、生物中心论、生态中心论对三峡工程进行环境伦理学思考,从而引出三峡工程中存在的环境伦理问题。在对环境伦理问题的分析中,进行反思,以期将科学的环境伦理观贯穿到工程建设的规划、论证、施工、监控、补救等过程中,以求在工程建设中更多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建立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