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青海省柴达木盆地西部锶矿成矿古地理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林  李俊民 《青海科技》2006,13(5):20-24
柴达木盆地西部锶矿床具有明显的热水沉积层控矿床特征,晚第三系和早更新世湖相沉积地层为锶矿较集中的赋存地层,尤以上新统狮子沟组上部层位是全区的主要的赋矿地层;锶矿的成矿物质来源具多源性,但主要来源于盆地周边山系岩石的风化剥蚀,其次为深部含锶水的补给;区内锶矿成矿系统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的前陆盆地内的湖盆中远离大河补给水的滨、浅湖区,其成矿作用发生在陆陆碰撞造山带的前缘;成矿构造和成矿流体对锶矿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其中锶矿床是在柴达木盆地上新世古湖盆中形成的,盆地中央凹陷的高山深盆区域古地理环境是锶矿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我国北部,地域广阔,区域内构造、地形、地貌类型多样,地表水、地下水及矿泉水资源较为丰富。区内矿泉水资源多分布于活动构造断裂带和岩浆活动区及沉降盆地区。内蒙古自治区天然饮用矿泉水大致包括岩浆活动型、构造断裂型、沉降盆地型三类地质构造成因类型。全区天然饮用矿泉水资源按照赋存、出露地质条件可分为:带状出露型、带状埋藏型、带—层状埋藏型、层状埋藏型4种类型。常见的矿物类型为:锶型、偏硅酸型、锶硅或硅锶复合型。  相似文献   

3.
高纯碳酸锶、氯化锶、硫酸锶等是用途最广泛的锶盐产品,采用系列产品联产技术生产,工艺流程简单,技术成熟,成本低,对提高我省锶资源利用水平和市场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对油气、水、煤炭、金属矿产等需求的增长远超过人们的预期。能源、资源供应不足,环境压力加大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制约因素。虽然我国是资源大国,但由于人口众多,石油、水、重要金属矿产等的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左右。根据国土资源部门的资料,我国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可以保证或基本保证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求的只有26种,不能保证的有19种。特别是石油、铁、锰、铜、钾盐等大宗矿产,后备储量严重不足,供需缺口持续扩大。全国近400座矿城中,许多已因资源枯竭进入衰退期。900多个国有有色矿山中,三分之二已进入中晚期,可采储量和矿石品位急剧下降。到2010年,国有有色矿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是资源需求大国,尤其是近年来经济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对包括铁矿石在内的重矿资源有了更多的需求。从矿石原料构成成分来看,我国很多重矿的天然品质不足,有效矿物含量偏低,这就进一步加大了矿物和脉石的分离难度。在这样的情况下,矿用球磨机和塔磨机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提高了矿物和脉石最终环节的分离效率。相比较而言,  相似文献   

6.
正柴达木素有"聚宝盆"之称。已探明的保有盐湖资源储量:氯化钾7.06亿吨、镁盐210亿吨,氯化钠3317亿吨、芒硝69亿吨、锂矿1890万吨、锶矿1928万吨,均居全国首位,其中氯化钾、氯化镁、氯化锂等储量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90%以上。硼矿1573万吨,溴储量29万吨,居全国第2位。  相似文献   

7.
《云南科技管理》2010,(4):75-75
<正>兰坪铅锌探明储量(铅+锌)1427万吨,除主产铅锌金属外,还伴生有含硫、镉、锶等矿物。矿床上部主要为高低品位的氧化铅锌矿和少量的硫化铅锌矿石,矿床下部主要为硫化铅锌矿石,低品位氧化铅锌矿约占整个储量的三分之一,该类矿石属极难选矿物,又不能直接冶炼,由此严重降低了大矿资源的  相似文献   

8.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矿山资源的开采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伴随着矿山资源的持续开采,一系列因其引起的环境问题接踵而来。不可否认,我国是矿山资源开采大国,同时也是矿山地质灾祸大国。文章简要分析了矿山地质灾害的特点、诱发因素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铅锌矿资源现状和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铅锌是我国优势矿产矿资源,我国铅矿和锌矿查明资源储量及基础储量仅次于澳大利亚、美国,居世界第三位。但我国铅锌矿中小型矿床众多,大型、超大型矿床稀少。矿矿石类型复杂,共伴生组分多,矿床品位普遍偏低,铅锌矿产资源形势不容乐观。要实现铅锌矿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得力的举措,加强资源勘探,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规范矿业开发秩序,提高开采效率。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煤中锶同位素组成与成煤环境、成煤时代和变质程度的关系,依据不同试剂的提取能力逐级提取煤中不同赋存状态锶,通过不同试剂的对比,提出分离、提取煤中不同赋存状态锶的试剂,建立煤中盐酸提取态、双氧水提取态和残渣态锶分离、同位素测试方法。本研究填补了我国煤中锶同位素研究空白,同时也为今后利用煤中锶同位素组成反映成煤古植物、古气候和古环境等方面信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我国以包头矿(氟碳铈矿与独居石混合矿)、四川矿(氟碳铈矿)和南方离子吸附型矿为代表的稀土资源量为3600万吨(以稀土氧化物RE0计,下同),约占全世界的36%。虽然我国的稀土资源位居世界第一,但资源消耗过快、生产过程污染严重,资源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必须解决的严峻问题。包头矿是世界最大的稀土矿藏,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美姑县洛莫依达乡等地发现了稀有南红玛瑙矿,而目前我国其他地区的南红玛瑙资源已开采殆尽,因此美姑县南红玛瑙受到了市场的热烈追捧.通过对该地区以寻找南红玛瑙矿为主,分析研究了该地区主要地层、构造及成矿地质条件,并通过化实验工作了解了区内玛瑙矿矿石物质组分、矿石结构构造、宝石学特征等特征.最后,估算出了区内玛瑙矿资...  相似文献   

13.
王树轩 《青海科技》2004,11(6):15-16
本文介绍了锶及其化合物的用途,分析了天青石矿产资源的分布和青海省锶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开发优势。  相似文献   

14.
正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中亚地区是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枢纽地段,是世界战略能矿资源富集区,是我国关键战略能矿资源安全保障的战略基地之一。中亚地区同中国有着十分紧密的地缘政治与经济联系。从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高度,研究中亚战略能矿资源的地缘配置格局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对确保我国的资源安全、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确保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早在20世纪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墙体节能技术、门窗节能技术及屋面节能技术。这些技术适用于我国国情,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人口大国,全面开展建筑节能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山野菜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是一个植物资源大国,山野菜资源十分丰富。本文概述了我国的山野菜资源的现况、加工方法、加工工艺和利用研究,并对其资源保护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中国人》2012,(24):64-65
"优矿劣用"将使我富磷矿耗尽进入21世纪后,美、俄等国磷矿开采量均逐年下降,唯有我国在快速增长。由于不合理的"采富弃贫"原则,我国磷矿回收率低,导致磷矿资源每年减少量超过1.3亿吨。这使我国磷资源消耗的速度远高于其他国家。按此消耗速度计算,我国可经济开采的磷矿资源仅能维持30年。"优矿劣用"将导致我国富磷矿在2015年前消耗殆尽。"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和利用磷资源,首先,大力资助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我国不仅是人口大国,更是资源大国。我国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合理的利用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同时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对矿产等资源的优化。虽然矿产资源能为我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有利也有弊,随着近些年来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对矿产资源的滥采滥挖的现象。因此,保护我国现有的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被提上了日程。基于此,本论文重点对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为研究对象,借鉴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经验,针对我国现有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存在的问题,探讨我国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完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21世纪,矿产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成为维系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并成为各国竟相争夺的对象。我国是矿产资源使用大国,但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却仅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并且在实际开发利用中存在浪费现象,影响到了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因此,通过研究我国现行的矿产资源税费,完善我国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对强化矿产资源的使用管理,科学、高效的开发利用我国有限的矿产资源,保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保护钍和稀土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稀土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一位,钍资源居世界第二位。最主要的稀土和钍矿在内蒙古包头的白云鄂博主矿和东矿,现在两矿作为铁矿已开采了40%,但其中的稀土利用率不到10%,钍利用率则为0%。同时,钍对包头地区和黄河造成放射性等三废污染,若再不采取措施,35年后矿藏全部采完,将进一步加剧对黄河的污染,形势十分紧迫。能源是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问题。国际上对石油资源的竞争非常激烈,高油价将长久冲击市场,因此,采用核能发电是大势所趋。钍是重要的核能资源之一,我国已查明的钍工业储量为286335吨(二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