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为了解西藏日喀则市主要农区粮食作物(包括油菜)产量的气象灾害风险,以便为农业生产提供防御措施,在辨识对日喀则市青稞、油菜产量影响较大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要素和风险源的基础上,通过构造灾度函数,运用EOF和概率等分析方法,对该地区农作物(青稞、油菜)生产中的3种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冰雹的发生规律及其对青稞产量的定量影响程度与风险概率进行评估研究,最后给出日喀则市主要农区粮食产量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干旱、洪涝和冰雹,对日喀则市农业生产危害极大,往往造成大范围、大幅度的歉收减产。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20,(15)
为掌握新疆伊宁市风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并为合理利用当地风能资源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利用2008-2018年伊宁市风次数及风速等统计资料,主要采用数理统计、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针对风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大风灾害的成因,结果表明:伊宁市出现风的次数较多,年平均出现风1321次。并整体上以96.636次/10a的速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以夏季出现风次数最多,冬季出现风次数相对较少,占到23.9%。年平均风速以0.173m/s/10a呈现出一定的减弱趋势,年最大风速以0.609m/s/10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年极大风速以2.845m/s/10a的速率呈现出一定的增加趋势。地形是导致出现大风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北方春季与冬季冷空气较为活跃。使该地区气压梯度与温度梯度明显增加,进而导致风力增加。再加上高空出现有冷平流,进而极易导致出现气流加速,最终引发大风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3.
2007年8月25日至2007年9月25日山南地区气象台选择了山南地区主要农区作为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调查对象,对其近5年GDP、生产总值、产值增加值以及生产总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山南地区主要农区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度、满意度进行了汇总和统计,最后利用德尔斐法得出行业气象服务总效益.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格尔木种植区春小麦产量变化的基础上,探讨了气象条件对格尔木种植区春小麦产量的影响,并对该地区春小麦生育期的主要气象灾害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我们对科左后旗地区1980年~2016年主要气象灾害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统计分析了解到科左后旗地区最主要的气象灾害以及气象灾害出现的次数、频率等情况,便于大家提前预防,提醒全社会共同做好本地区的灾害防御工作。  相似文献   

6.
作物布局与种植结构是长期适应气候变化的结果。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农业气候资源相应发生变化,对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分析区域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为充分利用热量资源以及指导区域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西藏"一江两河"农区是西藏最重要的农作物集中分布区,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必然对该区作物和牧草的生长产生影响。本文基于"一江两河"地区主要站点的气象数据,采用平均气温、≥0℃和≥10℃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作为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指标,分析"一江两河"地区农业气候热量资源年际变化趋势及其热量资源变化在年内的分配。结果表明:①"一江两河"地区气温显著升高,增温以冬季最为明显;热量资源年际变化表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②研究区主要代表气象站点表现出≥0℃和≥10℃初日提前,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延长的趋势;③从研究区各站点逐月积温年际变化来看,≥0℃积温在春季增幅明显,尤其以3月积温增加明显;≥10℃积温8-10月增加幅度较其他月份明显;④热量资源的增加正值作物或牧草生长始末期,热量的增加将影响作物或牧草的生长,如拉萨地区适宜冬小麦播种期明显推迟。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21,(20)
内蒙古是我国重要风力发电省份之一。本文以内蒙古地表发电风速为对象,基于当地1979—2019年风速资料,运用线性回归、单相关系数等方法分析该地区发电风速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小风速和超高风速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的发电风速在年际变化上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在2011年左右,发电风速占比开始上升。阿拉善盟地区发电风速占比高且占比逐年提升。其他地区发电风速占比相对低且都呈现下降趋势。同时,内蒙古发电风速占比在春夏相交(3~6月份)时最高,秋冬季节有所减少。但当地发电风速占比总体较高,年内变化不剧烈,风力稳定性有利于风场发电。从1979年到2019年,内蒙古各月的发电风速占比都有着显著减小。同时,内蒙古风速中超高风速占比较小,小风速占比大。  相似文献   

8.
根据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尼木县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1981~2010年近30年的平均气温、降水和日照时数的观测资料,对气象要素资料序列进行趋势分析时,采用线性回归分析(LR)、滑动平均(MA),分析近30年来尼木县的气侯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近30年尼木存在着冷暖交替的气候波动,从总体上看尼木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且进入21世纪后气候变暖尤为显著;年降水量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008年增加显著,此后呈减少趋势,夏季降水量的波动成为年降水变化的主要原因;从1981~2010年30年间五年平均、夏半年和冬半年变化趋势来看,尼木的日照时数整体变化趋势相对平缓,全年日照丰富。尼木县的主要气象灾害类型有洪涝、干旱、霜冻、雷暴和冰雹等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9.
风的气候变化对上海地区秋季空气质量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伟东  梁萍 《资源科学》2013,35(5):1044-1050
为探索气象要素的长期变化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本文以上海地区为例,利用该地区2002年-2010年秋季PM10浓度资料、1956年-2010年秋季风向、风速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全球大气环流资料,分析了上海地区秋季PM10浓度变化特征及其与风向、风速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风向、风速的长期变化对上海地区空气质量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上海地区秋季PM10浓度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而风速、风向的长期变化对其有重要影响.PM10浓度与风速密切相关,静风时浓度最大,随着风速增大,PM10浓度逐步降低.风向对PM10浓度的影响也非常显著,近地面吹偏东风时PM10浓度相对较低.在以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增强趋势为主要代表的大气环流变化背景下,上海地区秋季近地面偏东风风速出现减弱趋势,但偏东风风向频率却明显增多.偏东风风向频率的增加有利于海上洁净空气向上海地区输送,从而改善该地区的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10.
雪灾在西藏的各种气象灾害中居首,发生十分频繁。但是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西藏的雪灾也呈现出与之前不同的变化特征,特别是1998年以后,西藏的雪灾强度和数量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但2019年春季,西藏南部又持续出现暴雪天气。项目组分析研究了近十年来雪灾的主要变化特点,分析灾情及相关影响气象因子的关系,找出关键阈值,初步实现西藏雪灾灾前风险预评估。  相似文献   

11.
选择格尔木市河西农场7连农田开展为期1年的藜麦种植试验,以期研究藜麦在格尔木地区的适宜性状况。通过观测获得5个播种期各阶段发育期、产量因素及最终产量,并利用同期2017年格尔木地区各气象资料,包括气温、风速、日照、日降水量等,采用相关分析法探讨藜麦生长阶段各要素指标与气象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主要影响因子和影响时段,并探讨藜麦的产量影响指标,得出格尔木地区气候条件适宜藜麦种植,能够获得"两高一优"的藜麦产品,可为当地政府和农户开展藜麦农业生产、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防治气象灾害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葛小清  王叶仙 《科技通报》1998,14(3):164-169
用线性拟合方法,对1950 年至1996 年浙江省10 个气象代表站的月降水量和年降水量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全省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并不明显;(2)3 月的降水量,全省大部分地区呈较明显的增多趋势;(3)5 月的降水量,全省大部分地区呈较明显的减少趋势;(4)7 月的降水量全省部分地区呈较明显的增多趋势⒚总之,浙江省的降水在一年内呈现出一种时间上相对集中的变化趋势⒚  相似文献   

13.
运用察隅县1980~2010年月、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低)气温、年极端最高(低)气温、月、年降水量、月、年平均风速,1970~2010年月、年日照时数等资料,分析该县近32~42年的气候变化特征。得出气温变化均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变化呈下降趋势、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风速呈减小趋势,察隅地处藏东南,海拔相对较低,日照适中、热量充足、降水充沛,这些有利的气象因子非常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生长,这样的气候对本地的生态环境和农牧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都是有利的,因此察隅成为西藏的主要农作物产区。  相似文献   

14.
根据1980—2015年河南省及周边39个气象站点逐日观测数据,选取与主要粮食作物生育机理相关的气候指标,运用气候统计方法分析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生育期内水热气候要素的时空变化。结合统计数据,运用面板非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研究发现:①河南省冬小麦返青期最低气温和生育期平均气温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在空间上两者升温速率呈现从河南省中部向周边递减的特征。夏玉米生育期总日照时数呈明显减少趋势,其减少速度在豫中地区最快,在豫西南地区最慢。②从敏感效应来看,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分别对生育期平均气温和生育期总日照时数的敏感效应最强,对生育期总降水量的敏感效应均最弱。从敏感区看,冬小麦产量敏感区主要分布在豫北、豫西和豫南地区,夏玉米则集中在豫西和豫东地区。③冬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突变后有利于除豫北以外共83.3%区域内产量的增加,返青期最低气温突变后有利于豫北和豫东共44.4%区域内产量的增加。夏玉米生育期总日照时数突变后对豫中和豫西共44.4%区域的产量增加有利。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背景下辽宁省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辽宁省54个气象台站建站以来的气温、降水、积温、风速、日照、蒸发等9个气象要素年资料,分析了近半个世纪辽宁省气候资源变化的空间、时间特征,以及其变化对农业和气象能源的影响.结果表明:辽宁省各地的气温、积温普遍为增高趋势,降水、风速、日照、蒸发普遍为减少倾向;气温、积温、日照、蒸发等均具有突变性和阶段性特征,风速、最低气温无显著突变性,而是存在明显的趋势性;从长远看,气候资源变化对辽宁省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弊大于利;虽然观测表明风速有下降趋势,但不能说明风能资源蕴藏量有下降趋势,需要今后进一步关注,但太阳能资源有一定的减少倾向;辽西地区易发展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项目.  相似文献   

16.
赤峰地区霜冻灾害严重,影响范围及灾害损失仅次于旱灾,具有频发、范围广、损失大的特点。其发生的早晚与轻重对农业生产影响巨大。随着气候变暖,无霜期虽有延长趋势,但近10年,由于气候变化异常,重初霜冻灾害发生频次明显增加,给全市粮食产量带来严重损失。严重霜冻的年份粮食减产约5亿kg。文章利用赤峰市14个气象观测站从1961年至现在的逐日最低气温、日平均气温、日降水量资料,分析了赤峰地区气候变化及霜冻变化特征,针对气候异常性及霜冻影响进行分析评估。  相似文献   

17.
利用气象站数据对蒲城县1998-2017年年蒸散发量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影响蒸散发量变化的主导气象因子。结果表明:1998-2017年,蒲城县年蒸散发量具有明显上升趋势,增长速度为9.9mm/a;蒸散发量与气象因子在日尺度的相关性表现为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速。总体而言,气温是影响蒲城县蒸散发变化的主要气象因素。  相似文献   

18.
孙丽华  胡彩菊 《科技风》2014,(24):11-11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的气温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由此对农业产生的影响较大。如何应对各种气象灾害,以避免气象灾害对农业造成不利影响成为民众普遍比较关心的问题。本文结合长葛市主要气象灾害的种类及特点,分析了该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并针对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提出相应的防御对策,从而为长葛市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潜在蒸散量的变化及其归因分析是认识水文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途经。本文利用FAO Penman-Monteith公式估算渭河流域1960—2016年的潜在蒸散量,并通过敏感性分析和基于全微分法的贡献评估,定量研究气象因子(太阳辐射、风速、相对湿度、平均气温)的变化对潜在蒸散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近57年来,年潜在蒸散量呈轻微增长趋势(0.239 mm/a),多年平均潜在蒸散量在流域上的空间分布特点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自东北向西南递减;②年潜在蒸散量对气象因子变化的敏感性高低顺序为相对湿度>太阳辐射>平均气温>风速,其中对气温和风速的敏感性会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③气象因子变化对年潜在蒸散量变化的贡献大小顺序为平均气温>风速>相对湿度>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和风速的下降对年潜在蒸散量变化的负效应被平均气温升高和相对湿度减小对其的正效应所抵消,最终使得渭河流域年潜在蒸散量在1960—2016年呈微弱增加趋势。研究还发现,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可能会影响它们对于潜在蒸散量变化的独立贡献,实际情况下,可以在考虑各因子相互作用的前提下对潜在蒸散量的归因给予充分讨论。本文结果对于理解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机理和加强区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辽市行政区域毗邻辽宁、吉林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兴安盟、赤峰市,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雨热同季,夏季多受大陆暖高压副热带高压及其外围西南气流控制,高温天气发生较为频繁,与高温伴随的还有干旱、干热风等灾害,农业作为通辽市支柱产业之一,高温及其常伴随的干旱对于通辽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影响。文章利用通辽市国家级气象站1981年—2020年整编气象资料和2021年—2022年观测资料对过去42年间通辽市高温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