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远古时代,人类从口语传播进入文字传播时代之后,将信息传之久远便从可能变为现实。文字的出现,使人类逐步摆脱了野蛮时代,文字记述活动便成为文明时代的产物,记言记事的记录活动形成了最初的档案雏形。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档案的承载媒介亦从起初的泥板、甲骨、金石、缣帛等演化为纸质档案媒介,以及之后出现的照片、录音、影象等音像档案媒介,纸质档案与音像档案共同构筑了档案的丰富载体,记载着人类社会历史进步与发展的足迹。  相似文献   

2.
阅读活动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受制于媒介技术、传播手段等诸多因素。早期的口语社会,阅读基于实用信息的传递;文字印刷社会开启了真正的阅读时代;大众传媒引领的图像社会,溶解了口语社会和文字社会的区隔,阅读活动走向常态化、分众化。只有在深层阅读和浅表阅读的相互包容中,才能构建批判性的当代阅读文化。  相似文献   

3.
<正>《娱乐至死》的观点无疑是"技术至上"的,过分突出技术的作用,强调宏观的、结构性的实践,忽视了历史和社会中的个人实践、个人能动性。媒介作为话语实践形式的一种,只是承载和揭示了人类生活的冰山一角,在媒介之外,有着人类实践形式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4.
·史学诞生的标志是文字成为对人类历史过程的记录载体。在西方,它始于希罗多德所写的《历史》。但不等于说有文字记录才有了史学,因为整个人类社会,其文明史不过7000年,而人类社会绝大多数时间是处于非文字的时代。实际上,史学的早发形态存在于前文字时代先民们生活的话语之中,古代希腊的神话和传说(包括荷马史诗)即是西方史学原生形态的最好例证。一般而言,史学之第一和基本的品格——历史载体信息的真确性,在古代希腊神话和传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6,(44):6-8
<正>一、互联网信息技术正在施放的影响传播伴随着人类的成长与发展,媒介作为重要的传播工具,在人类传播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所经历的四个发展阶段。各种媒介形态在发展过程中并非逐个取代,而是功能的依次叠加。在电子传播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渗透到社会生活中,逐步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改变社会的存在方式与运行方式,媒介的发展与变更日新月异。数字技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人类正从传统的纸质阅读进入数字阅读时代,从文字的平面阅读转向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的立体阅读,使媒体所打造的环境越来越逼真。人们大多数时候通过媒介创造的虚拟环境来认识世界,并通过拟态环境进行社会认知,形成自己的社会价值标准。对于青年学生而言,从请教权威书本变为遇事"百度一下",折射出青年阅读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道德素养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现代媒介的迅速发展,将人类社会带入媒介的时代,巨大的媒介影响力已经席卷了包括家庭教育在内的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媒介的嬗变与家庭教育的发展紧密相连,社会组织与个人借助现代媒介创办了诸多家庭教育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8.
概述  传媒文化是指与传播媒介密切相关的种种文化现象,传播媒介可以大体分为书写媒介、印刷媒介、广播媒介、影视媒介和互动媒介。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每一种传播媒介的诞生,都相应地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 例如,当人类发明了文字并把它刻在泥板、龟甲、竹片、木片等介质上或写在树叶、羊皮、帛、纸上的时候,就意味着人类从此拥有了一种稳定的、易于保存的记录与传播信息的工具,随之也就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文化──脱离了蒙昧,走向自我觉醒的时代的文化。而广播媒介、影视媒介,尤其是将电脑、声像、通讯技术合为一体…  相似文献   

9.
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各类媒介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儿童的生活带来了重要影响。一览无余的媒介,让儿童与成人的界限开始模糊,儿童与大自然还有大社会疏离,与文字阅读的距离渐远。"童年"是文化意义上的存在,童年的消逝不单纯是图像时代的各类媒介所致,而是社会的观念、文化的导向使然。因此,重要的不是反对媒介,而是要在文化和教育中捍卫和发展童年概念。我们要正确认识"图像"的教育价值,发挥"重要他人"的积极作用,引导儿童回归"本真"与顺应"现实",这样童年才能在图像时代中被再创造。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社会传播模式与人际交往方式的日新月异的时代。新媒体突破了被时空限制的传统传播模式,话语传播呈现出主体泛化、空间复杂化、内容碎片化、载体多样化的特点,这既给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提供了新的研究视域,也让以单向灌输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教育关系、话语空间、话语内容、话语载体等方面遭遇解构。面对新情况,需要我们在话语交往、媒介素养、话语空间、话语内容四个方面重新整合,合理建构适合时代特征和学科建设需要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1.
媒介技术的发展,促使人类进入了"媒介化"社会,媒介融合成为传媒业的主流,更是一场传媒产业的重构。然而,技术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危机。文章根据国内外现有的危机传播理论模式研究,从媒介融合语境下传播环境的形势入手,探讨新环境下危机传播的特点、传播方式及传播策略,并试图建构媒介融合时代下危机传播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2.
周小李 《教育研究》2021,42(6):149-159
互联网作为新型信息传播媒介对当今教育变革产生了深刻影响.苏格拉底文字观作为人类思想史上最早有关媒介的教育哲思,相关研究为网络媒介时代教育变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梳理国内外有关苏格拉底文字观的教育学解释,发现同时存在认同与批判两种观点.以哲学解释学视域融合为方法论指引,"初始视域"中的苏格拉底文字观可以被理解为"好的书写",其所表达的是苏格拉底对于文字书写之道德目标而非科学远景的关切;而在"当前视域"中,"好的书写"则可被理解为教育技术伦理,蕴含着苏格拉底对于教育技术与人、教育技术与社会之关系的伦理追问.基于上述理解,针对当今时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进一步阐释包括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界线、对逐利资本的警惕以及对学习者利益的坚守.受苏格拉底"爱智者"的启发,培育数字公民,实现教育与网络信息社会的良性互动是网络时代教育应对技术变迁社会各种伦理问题的有益之举,也是新时代教育引领社会良性发展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3.
人类社会工业革命以后,传播技术飞速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将信息传播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传统音乐文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打破了地域、时间的限制,得以广泛的传播。本文通过对大众传媒特点的解析,探讨大众传播时代传统音乐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4.
一.“超级女生”现象的启示2005年的8月,全国电视收视率一路飘红的节目大约首推湖南卫视播出的“超级女生”。据报纸报道,当8月26日总决选播出时,观众收看人数飚升到二亿,其影响力之大,覆盖面之广可见一斑。如今,“超级女生”的总决赛早已落下帷幕,但有关此事的余音依然缭绕,在这档声势浩大的娱乐节目背后,人们看到了当代媒介突出的影响力。人类使用的媒介传播经历了从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及至今天的电子媒介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当今的电子媒介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媒介传播,对人们和社会更具感染力和冲击力。它不仅集以往…  相似文献   

15.
无论是现代社会还是后现代社会,人类发明和创造的日益发展的媒介技术不仅挤压了人类生存的空间,而且消解了人的自主性和自由意志。20多年前波兹曼出版的《娱乐至死》,到今天仍有深刻的警示意义。今天,娱乐化变本加厉,不仅仅是新闻媒介的异化,也是人类的异化。波兹曼在最终章《赫胥黎的警告》中无比忧虑:如果民族分心于琐碎杂事,文化生活被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那么文化灭亡的命运便在劫难逃。我们人类无法命令电子媒介时代倒退回印刷机时代,完全拒绝电子媒介是极端而愚蠢的。我们应该探索的是,怎样去利用这些媒介——用另一种方式,继续我们的生活,拯救我们的文化。  相似文献   

16.
俗赋的传播方式大致有两种,即口头传播和文字传播.先秦时期,民间俗赋以口头语言为主要媒介并辅以各种非语言因素进行传播.文字应用逐渐普及和印刷术发明之后,文字作为主要传播媒介及其书写、传抄、印刷等手段的应用促进了文人俗赋的传播.早期的人类传播基本是一种自发行为,大多是小范围的无序传播,又缺乏保留影像的技术手段,因此民间艺术形式的口头传播方式直接造成了保存信息的困难,易于流失.民间俗赋在口耳相传的时代,人们对文字的使用尚处于低级阶段,早期的民间俗赋可能只是人们用以娱乐的"话语游戏",而民间俗赋的创作者和传播者(韵诵表演者)大都来自乡野,所以不太可能把自己的口头话语付诸文字,同时也缺乏保留自己话语成果的意识.以文字为主要传播方式流传的文人俗赋文本,也由于各种历史因素难免流失的厄运.文人俗赋散佚的原因大致有三点,即正统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排斥;统治者"焚书"和战乱毁书;皇权统治下的"文化清剿".  相似文献   

17.
以Midjourney为代表的生成式AI模型中的“文字转图像”(Text-to-image)技术正在被广泛应用,其崭新的交互方式向大众宣告了生成式AI带领当代艺术步入“艺术大众化”时代。生成式AI技术影响下的艺术传播媒介发生了巨大变迁。艺术媒介已不仅具有“材料”“媒材”“质料”等传统属性,艺术传播的媒介环境从“再现”走向“再生产”;艺术媒介从“聚块”(Agglomerations)的传播模式发展为多元形态,在分散且广泛的“灰色媒介”中,艺术媒介的“物质性”被关注;人机艺术传播中的“媒介在场”和“社会在场”共同建构社会景观,塑造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8.
<正>远古时代,人类从口语传播进入文字传播时代之后,将信息传之久远便从可能变为现实。文字的出现,使人类逐步摆脱了野蛮时代,文字记述活动便成为文明时代的产物,记言记事的记录活动形成了最初的档案雏形。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档案的传承  相似文献   

19.
新闻自其诞生起,便具有公认的社会传声筒的功能。在传播过程中,新闻报道传递着社会群体的话语,并且通过媒介运作为受众构建出话语秩序,引导社会的发展。尤其在当前社会呈现媒介化的趋势下,媒体已然成为了话语建构的主要方面。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媒介日益集中在某些社会群体手中,公众的话语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得不到实现,社会话语秩序也呈现出失衡倾向。因此,研究新闻报道与话语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新闻报道建构正确的社会话语秩序,对我国的新闻媒体来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大众传媒时代,媒介话语由意涵丰富的符号群组所建构,地域形象、价值、精神多维度贯穿于媒介话语搭建的意义空间中,具有发挥情感认同、共塑交互模式的作用。本研究以媒介文本对“甘肃故事”的话语叙事为分析基点,将其视为媒介构筑民族记忆的实践过程,从整体视角出发,分析总结了“甘肃故事”话语建构的情感型框架、实践型框架和区域型框架“三维大类”以及嵌入其中的“红色精神”的传承者、社会建设的“奠基者”、脱贫攻坚的“奋进者”等“七维小类”框架。跳脱出故事叙事理论,检视故事传播中面临的错位、缺位的挑战,尝试为甘肃故事的跨文化传播搭建理论支撑和实践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