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聚焦南洋侨生主办的《秋野》月刊与中国现代作家的密切关系,主要研究梁实秋、徐志摩、余上沅等《新月》作家以及与王任叔等中国现代作家对《秋野》月刊的“浇灌”,并解读他们在《秋野》上所刊发文章的文学思想和艺术特色,进一步探究中国现代作家对《秋野》刊物乃至对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影响意义。  相似文献   

2.
《莽原》周刊是鲁迅团结高长虹、向培良、韦素园、李霁野等青年作家共同创办的一个文学周刊。在《莽原》周刊的创办过程中高长虹协助鲁迅,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莽原社是以《莽原》周刊为依托自然形成的一个文学社团,鲁迅是其领袖与灵魂。  相似文献   

3.
正按照江湖说法,夏志清对张爱玲有大恩。张爱玲在60年代的再度走红,很大程度上与他在《中国现代小说史》里对其推崇有关。在这部英文版的汉学著作中,夏志清将这位当时尚未得到普遍认可的作家排到鲁迅之前,甚至大胆断言:张爱玲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秧歌》在中国小说史上是"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4.
高敏 《时代教育》2014,(11):207+210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首开乡土小说风气的作家,归乡情结一直贯穿在他小说的创作中,这种强烈的情感同样在他的小说《故乡》里深深的埋藏着。本文通过对《故乡》内蕴的分析,充分揭示故乡在鲁迅心灵的深刻投影及作家对故乡乡民深切的热爱和浓深的愤恨之情,并由此观到深层的"回归"与追索。  相似文献   

5.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也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呐喊》里的许多篇章,都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也成为中学课文中的范文,孔乙己、闰土、杨二嫂等成了世界现代文学画廊里的典型人物。所以研究鲁迅,少不了《呐喊》,更少不了《(呐喊)自序》。读《自序》,不只让人感受到一个时代的变迁之痛,更让人领悟出一位伟大作家的崇高品德,  相似文献   

6.
在鲁迅的现代小说《呐喊》与《彷徨》25篇小说中,有四处写到酒店和两处写到茶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一)"酒店"与"茶馆"在鲁迅作品中频繁地出现,不只是起着"道具"作用,而是显示了鲁迅作品的特色。老舍曾说过:"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酒店也应作如是观。我也曾在拙作《论鲁迅小说的乡土色彩》(《鲁迅研究》1985年第11期)说过:"鲁迅往往把绍兴一带的小酒店和茶馆作为小说人物活动的场所.酒店、茶馆是群众闲谈之地,它是社会的一角。它象一面多棱镜折射着社会,因此,  相似文献   

7.
鲁迅是善于在小说中运用议论的作家。有的作者,因为文思的阻塞,不得不乞求议论;有的作者,则为卖弄才学借重议论之力。鲁迅与他们不同,他是把议论作为艺术上的追求,为小说创作服务。这样说,是因为象《阿Q正传》、《狂人日记》、《孔乙己》、《祝福》、《故乡》、《一件小事》等典范之作议论的成份较多之故吗?笔者以为这当然不能忽视;但更主要的是,这些作品中的议论以多样的形式、隽永的意味、斐然的特色,为作者精心描绘的艺术画卷增添了令人瞩目的光彩。审美感受表明,鲁迅笔下的议论作为形象创造的  相似文献   

8.
评论一个作家的作品,一般来说,评论者最好具有与作家相应的思想水平和知识能力。然而,对鲁迅这样的作家,评论者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是难乎其难的。因此,我们对鲁迅的研究,总是在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地上,而对《野草》的研究更是如此。鲁迅在创作散文诗《野草》时,就受到法国象征主义、弗洛伊德学说、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的影响,然而,《野草》研究六十年,我们还在对这些影响进行艰苦地探索与研究。最早提出《野草》有象征色彩的是刘大杰。他在!928年发表的《呐喊与访煌与野草》一文中认为,“鲁迅从《狂人日记》以后,以至《仿…  相似文献   

9.
六、“左联” “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是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茅盾等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文学论争的结果。在成立大会上通过了左联理论纲领,鲁迅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对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倡导时期的经验教训作了科学总结。“左联”以鲁迅为旗帜,掀起了一场左翼文艺运动。它的主要成绩在于,建立了各种研究会,主要是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加强与世界文学、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出版了数十种机关刊物,热心培养了一大批作家,推动革命文艺的繁荣;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开展文艺思想战线上的斗争,展开文艺大众化的讨论;建立中国的革命文艺理论;加入了国际作家联盟,使中国的左翼文艺运动与国际进步文艺界得以相互支持和声援。  相似文献   

10.
《秋野》是一份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学期刊,创作内容包含文艺研究、时代文学、性情文学和南洋色彩文学等类型,以积极努力的姿态参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潮流,并以华侨色彩浓厚的创作和明确的海外中国文学主张彰显自身的独特性,从而在中国现代文学与东南亚华文文学区域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与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相距二千多年的两位文化巨擘。司马迁及《史记》对鲁迅的思想、文学创作等方面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鲁迅对司马迁和《史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司马迁是"文豪"和"雄于文"的"高手",《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谓真知灼见。但鲁迅的论述也存在一些偏谬与误读,如指认司马迁是"道家",因记忆错误而张冠李戴等。总而言之,鲁迅对司马迁和《史记》的评说,可谓洞见与误读并存。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五四时期的导师级风云人物,对当时一代年轻人的影响可称巨大。新潮社是五四时期最著名的学生社团之一,其成员是五四一代中的翘楚,其核心成员有多人与鲁迅有着直接交往或书信往来。新潮社前期,鲁迅与傅斯年和罗家伦之间的联系较多,影响主要集中于《新潮》杂志,可称"呐喊"。后《新潮》时期,新文化运动进入低潮。新潮社开始分化,鲁迅也进入"彷徨"期。孙伏园和李小峰逐渐成为鲁迅此时的左膀右臂。从"呐喊"到"彷徨",既体现了鲁迅与新潮社之间的同质关系,也是时代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定居上海后,大力倡导美术创作和传播,其中指导美术社团、培育新人是他弘扬新兴美术的重要形式。在鲁迅先生指导和影响的社团中,"一八艺社"对中国美术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以"一八艺社"相关资料,对鲁迅与"一八艺社"的关系进行梳理,论述鲁迅对"一八艺社"的指导与影响,即鲁迅先生提倡的革命的美术思想、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及强调美术素养的提升等对"一八艺社"成员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唐代"始有意为小说"这一论断,学界一直承袭其说。若细细究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些作品已经与唐传奇颇为类似,初现"有意为小说"之端倪,如《搜神记》《幽明录》《拾遗记》中的部分作品,无论在创作动机、内容虚实、艺术手法等方面都可以说明魏晋南北朝小说已经出现了"有意"的痕迹,鲁迅先生的说法值得再商榷。  相似文献   

15.
人们生活在多彩的环境中,对颜色非常敏感,作家们在文学作品中对色彩的描绘也高度重视。本文从初中语文教材中色彩词的运用这个特定角度对“着色”艺术作一分析。 调配色彩,刻画人物 鲁迅不愧是一位调色的高手。且看《故乡》中着墨最多、倾注了作者诸多感情的人物闰土,他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贫苦劳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可能是在作家头脑里凭空产生的,一个伟大作家的创作必然离不开那个时代创作实践和文艺思潮的影响,鲁迅作品《野草》的诞生也是如此。在比较中探讨鲁迅与同一时期作家创作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对鲁迅文学作品的艺术来源做出科学认识的最佳方式。相比于中国文学传统的影响,鲁迅《野草》集的创作主要取法异域文学,离不开那个时代外国文艺思潮和创作实践的影响。在《野草》的创作中,鲁迅批判地借鉴了法国诗人波特莱尔和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在现代散文诗创作中的经验并进行了独具匠心的创造性转化,为现代散文诗创作的发展蹚出了一条新路,也为现当代从事散文诗创作的作家提供了汲取养料的源泉。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王吉鹏在鲁迅比较研究领域开垦出一片沃土,在鲁迅与外国文学、文化比较方面,有同李春林合作的学术著作《鲁迅世界性的探寻——鲁迅与外国文化比较研究史》、《鲁迅与外国文学关系研究》;在鲁迅与中国文学、文化比较方面有学术著作《鲁迅民族性的定位——鲁迅与中国文化比较研究史》、《鲁迅与中国文学比较研究》、《鲁迅与中国作家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18.
王驾《社日》诗云"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辛弃疾《西江月》词曰"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鲁迅的《社戏》描写了暮春社戏的热闹好看……其中的"社日""春社""社林""社戏"是什么意思呢?这要从"社"说起。一、社,即土地神。后成为村落、区域的名称。《说文解字》:"社,地主也。"段玉裁注引《今孝经说》也说:"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五土以为社,以  相似文献   

19.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文化革命深入”的重要标志。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对作家的思想建设、文艺与革命的关系、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远大目标等问题作了精辟论述,表现了鲁迅对于先进文艺前进方向的构想。《意见》不仅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在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建设中仍将发挥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作家简介许钦文(1897-1984),原名徐绳尧,生于浙江山阴。1917年毕业于杭州省立第五师范学校,留任母校附小教师。1920年赴北京工读,在北京大学旁听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课程,并因乡谊与鲁迅先生过从甚密,自称是先生的"私淑弟子"。1922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晕》,此后经常在《晨报》副刊发表小说和杂文,受到鲁迅的扶持与指导。1926年由鲁迅选校、资助出版短篇小说集《故乡》。作品描写的多是浙江的人情世故,颇受好评,鲁迅先生将其列入"乡土作家"之列。1927年离开北京到杭州,抗战爆发辗转福建各地,胜利后复回杭州,前后20余年,一边教书,一边写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