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汉书》宣汉思想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宣汉看作班固及《汉书》史学思想的消极面是很难成立的。班固撰史宗旨是自觉地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的大一统思想,故以宣扬刘汉大一统为己任;《汉书》宣扬西汉社会的一统成就,确立了她在中国古代史上的盛世地位;宣汉并非对西汉帝王及封建统治阶级无原则的颂扬,而是秉笔直书以为政治借鉴,是实录精神和历史借鉴功用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
《论撰史》是西方史学史上第一篇史学批评的专文,《史通》则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史学理论专著。卢奇安与刘知幾生活在相差5个世纪的不同国度,但是他们二人在历史真实、史书编纂以及史家素养等基本史学理念上却有着诸多相通之处,并且都对西方与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将《论撰史》与《史通》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中西方史学史上诸多理念的异同,有助于深化中外史学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
金毓黻1944年出版的《中国史学史》是一部名著。在中国史学史的学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揭示了该书的撰述经过。分析了作者的写作旨趣,论述了它的成就和不足。认为它是中国史学史学科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4.
《明鉴》是一部通鉴纲目体的明朝断代史。它是一部得到封建统治首肯的史。是书除了含有中国封建史的共性外,也具有自己的一些特色。《明鉴》一书打破了封建史学政治史框架,着眼于社会,蕴含唯物论因素。《明鉴》于中国史学史上地位不显,不被得视,但其成就是超群脱俗的,史学界应重视发掘其史学资源。  相似文献   

5.
白云教授的《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论纲》,是目前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的专著。上编分析了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发展轨迹、基本形式、基本方法、基本对象、基本范畴、重要标尺、重要作用。下编探究了中国古代重要史家、史学家、史学批评家及《左传》、《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的史学批评思想,上下编交相辉映,凸显了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特色,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魏应麒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知名的史学家,他撰写的《中国史学史》是中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中国史学史专著,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魏著《中国史学史》,在编撰上,注重对中国史学整体发展特征的总结;在章节设置上,注重揭示不同时期中国史学存在的内在联系;在体例安排上,采用"以类相从"的编撰方式。作为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中国史学史专著之一,对其编撰过程与编撰特点的系统考察,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中国史学史早期的编撰情况。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史略》一书对中国古代史学史的贡献:一、《史略》在著录文书、分类等方面有所创新,是一部成熟的史籍专科目录,为历史文献学做出了贡献;二、《史略》集宋以前史学批评之大成,展示了古代史学批评的总体水平;三、《史略》体现了作者的史学思想,从侧面透露了南宋史学发展的一些信息。  相似文献   

8.
早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给予《诗品》以足够的关注,它们尽力发掘《诗品》的理论品格,彰显《诗品》在诗话史上乃至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应有的价值和地位,展示古代文论研究现代转型的文化侧影。它们的书写形象地展示了魏晋六朝文学在民国时期的接受效应,全面地展现了民国文人重新发现传统的力度,构成了民国文人深沉的魏晋六朝情结发扬的表征。  相似文献   

9.
瞿林东,1937年生,安徽肥东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同年考取研究生,师从白寿彝教授攻读中国史学史专业。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任、《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主编。著有《唐代史学论稿》、《中国史学散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史学的沉思》、《杜佑评传》、《史学与史学评论》、《史学志》、《中国史学史纲》、《白寿彝史学的理论风格》、《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中国简明史学史》以及《史学导论》(合著)等专著,发表相关论文200余篇。2005年上半年,邹兆辰教授对瞿林东先生进行了访谈,2005年11月又补充了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0.
《魏书·灵征志》详细记载了北魏时期发生的自然灾害、人祸和祥瑞现象,学术界对其评价不高。但是其对于中国古代史学史、思想政治史、自然科学史、生态环境史等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它在学术史上的地位和价值我们应该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11.
刘知几《史通》的问世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对已往史书进行了总结,并且为后人撰写史书提供了指导原则,表现出了卓越的史识。在行文中,刘知几对《左传》颇为重视,每每将《左传》视为其史学理论的根据,不仅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左传》的史学价值,而且涉及其文学价值,虽然在当时没有被普遍认同,但客观上是对唐代《左传》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在《左传》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后期以降,伴随着日本社会的近代转型完成,其历史研究也从经学的附庸,蜕变为独立的近代学科.至少包含有训诂与文字学、考据学、文献考证学、科学史学四个方面的日本史学传统研究方法,被运用到中国历史,特别是清史研究中,从而取得了巨大成果.  相似文献   

13.
文史关系是中国传统史学的重要命题,中国现代诸多史家对此作了多角度和层面的继承与发展。翦伯赞是在这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系统和深入地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及其原因,并大量引用文学作品来论证和阐释历史,开拓了"引文入史"的治史新径。他发扬"文史合一"的历史书写传统,强调历史书写的文学性,写出许多文采飞扬和饱含激情的经典史作与历史散文。同中国现代其它史家相比,翦伯赞所作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特色鲜明,贡献卓著。  相似文献   

14.
考据史学的出现和兴盛是宋代史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现象,对此前辈学者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很少有人从考据学角度入手对之进行分析,因而不够细致入微。文章通过对宋代史学家李心传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考史成果进行分析,试图厘清宋代考据史学发展的脉络,希望对深入研究宋代史学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5.
《史通》对范哗《后汉书》的评论,主要涉及体例和史料采择诸方面。其评论既有精到的地方,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总结得失,明其利弊,对于我们学习《史通》和充分认识《后汉书》在中国史学上的地位和价值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现代文学史观既可以是时间上的所指也可以是学科意义上的存在。古代文学史观到现代文学史观的演变是个复杂的过程,除国外新思潮、新思想传人的影响外,文学、史学观念的变革亦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进化论”、“阶级论”、“现代性”等文学史观带有二元对立的思维特征,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数十年。开拓与探寻适合当前发展需要的现代文学史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潜存的学术增长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学批评中保有一种先验的东西,存在着一个先天的前结构,即传统的史学批评。中国古代史学意识的自觉先于文学意识的自觉,史学批评的观念与方法渗透于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各个方面。从思想渊源来看,史学批评是文学批评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8.
汉魏六朝是我国古代赋体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该阶段出现了我国最早的赋论。这些赋论是我国古代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内容多针对于赋的渊源、创作、文体特点及地位等方面的概括与评价,具有早期的文章辨体意识与论赋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