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月喜 《语文知识》2000,(3):48-49,78
“言”“语”“谓”三个词是文言中出现较多的词。虽然它们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它们更多的是不同的意义和用法。这需要认真领会,准确区分。言 (一)作动词。1.“说”的意思。如:①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石钟山记》)②遂忍悲为汝言之(《与妻书》)③鲁肃独不言(《赤壁之战》)④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鸿门宴》)此句中的  相似文献   

2.
省编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课《深切地怀念敬爱的董老》,附有董老的光辉诗作《九十初度》。编者对诗的第二句“吾生多难感蹉跎”的“蹉跎”一词是这样注解的:“蹉跎——这里是挫折的意思。”我认为这个注解是值得商榷的。《汉语辞典》蹉跎一词的第一种解释是:“失足颠踬,如‘中扳蹉跎’(见楚辞)”。第二种解释是:“谓失时,如‘年已蹉跎’(见晋书)。”《新华字典》上则直接解为“把时光白耽误过去,如“‘岁月蹉跎’。”我们现在用“蹉跎”一词常用它的“空过时光”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3.
关于如何正确使用“做”和“作”,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曾作过这样的比较:“做”和“作”,语音上二者在普通话里已没有区别。习惯上,具体东西的制造一般写成“做”,如:做桌子、做衣服、做文章等;抽象一点的,特别是成语里,书面色彩较浓一点的,一般都写成“作”,如:作罢、作废、作对、作怪、作乱、作价、作战、装模作样、认贼作父等。(见《现代汉语八百词》P.629) 由此可见:“做”,这个动词所接的宾语,一般是具体的事物;而“作”这个动词所接的宾语,一般是抽象的。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为正确地使用  相似文献   

4.
《论积贮疏》(高中《语文》第三册)中“可以为富安天下”一句,课本注释是“(本来)可以使天下富足安定……为,做、形成。富、安,指食用充足和政治安定。”对此注释有三点值得商榷:(一)“可以”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二)注“为,做、形成”,译句中“为”的意思不见了,可以吗?(三)“富”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做“为”的宾语,还是同“安”  相似文献   

5.
“青春”一词原指季节中的春季(春天)。因春季草木一片青葱,故称“青春”。它始于汉代,为文学家刘向首先使用。据刘向《楚辞·大招》载:“青春受谢,白日昭只。”即春季来临,万物复苏,呈现勃勃生机。此后,骚人墨客一直沿用“青春”的这个意思。如唐代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明代刘基《风入松》词:“但道青春未谢,不知芳径苔深。”李大钊《时》:“一生最好是少年,一年最好是青春。”唐玄宗时期,诗人王维赋予“青春”一词以新意,泛指青年时期,年纪轻,如《洛阳女儿行》  相似文献   

6.
纠错:“一展台灯”应为“一盏台灯”。分析:“展”,意思一:张开,放开,常用的词组有“舒展”;意思二:施展,显示,常用的词组有“一筹莫展”。“盏”,意思一:小杯子,常用词组有“酒盏”;意思二:量词,常用的词有“一盏灯”。因此,文章中所指的应该是“一盏台灯”,应该用“盏”,而不是“展”。记忆一点通:“展”字不能当量词哟!  相似文献   

7.
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五册对恽代英《狱中诗》“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中的“千秋”一词注释为:“这里是不朽的意思。”笔者认为不妥。“千秋”,《辞源》有六解:(一)一年有一秋,千秋即千年,形容岁月长久;(二)祝寿的敬词;(三)婉言人死;(四)药草乌头的别名;(五)县名;(六)秋千。《辞海》有二解:①谓年代久远;  相似文献   

8.
“老”字在课文中常用作词语的前缀,如老王、老虎;此外,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还有好多种不同的含义。 (1) 表示年岁大。如:组长陈秉正是位七十六岁的老人。(《手》) (2) 表示老年人。如: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十里长街送总理》) (3) 表陈旧的意思。如:粗糙的石头房子一座连着一座,老得生了绿苔。(《大理石街》) (4) 表经常的意思。如:他老是委屈地说:“妈妈,爸爸怎么不给我任务呢?”(《小交通员》) (5) 表长久的意思。如: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趵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课本对蒲松龄《狼》中的“隧”一词作了这样的注释:“这里作动词,钻洞的意思。”(初语一册237页)显然,课本把“隧”看作是“名词用如动词”了。笔者认为,这个“隧”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而是名词作状语。  相似文献   

10.
“意思”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对其义解释只有6种,但在实际运用中,远远不止这些。如: 1.你这话是什么意思?(语句所表的意义) 2.请你说说这篇文章的中心意思。(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1.
但是,课本没有对这个词作注。笔者查阅了《辞海》《辞源》等工具书,《辞海》只收有“无数”词条,《辞源》则收有“无量”“无数”词条,但均无“无量数”一词。无怪乎学生疑惑不解,不少教师也为之困惑。“无量数”是什么意思?上海师大语言研究所所长张斌先生认为:“‘无量数’是一个古语词,意思是多。无量即不可估量。如:《吕氏春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五蠹》的个别注释欠妥,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对原文内容的深刻性和表达的生动性的理解.现提出来与课本编者商榷.“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原注“作,兴起.”这种注释是否正确?我们先看下面的几个句子:“圣人作而万物睹.”(《易·乾·文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恒由此作.”(《西京赋》)“时浓雾半作半止.”(《游黄山记》)在古代文献中,“作”,或训为“起”,或训为“兴”,或训为“始”,或训为“生”,或训为“治”,或解成“为”,等等.但是,它有一个统一的基本意义.段玉裁的《说文》“作,起也”注,在引证古书中各种注释以后说:“其义别而略同.别者,所因之文不同;同者,其字义一也.”这个统一的基本意义是什么呢?除了描述自然现象当“发生”、滋长”解释外,作为人事行为,它的基本意义是作为“兴事之辞”,即兴起功役之事.“兴起”是个多义词,  相似文献   

13.
战国后期楚国文学家宋玉在其《高唐赋》中写道:“縰縰莘莘,若生于鬼,若出于神。”其中“縰縰(xǐxǐ)”和“莘莘(shēnshēn)”都是形容众多的意思。“縰縰”一词,现代人很少用,而“莘莘”一词却常见诸报刊。然而笔者发现有些人未能正确理解其含义而常用错。如《中国教育报》1993年10月12日第4版《“山海经”怎么念?》一文中写道:“面对滚滚而来的市场经济大潮,一些莘莘学子困惑了”。  相似文献   

14.
中师的《语文基础知识》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对“词的本义”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一个词不论有几个意义,总有一个意义是基本的叫本义”(第251页)我以为此说欠妥。其一,定义者与被定义者属两个不同的论说范畴。所谓“本义”是就词的来源而言的,是指词源学上所说的词的原始的、最初的意义。而“基本义”则是指词的基本的、最常用的意义,是就词的应用而言的。《语文基础知识》中给“本义”下的定义,其实应是“基本义”的定义,两者相混,颇有张冠李带之嫌。当然,“本义”与“基本义”之间,有一定的血缘关系,有的词,它的“本义”与“基本义”所表达的内涵是一致的。如“老”,《段注说文解字》解释道:“七十曰  相似文献   

15.
“嗟”字是文言文中用得较多的一个字,正确地理解其意义和掌握读音,对于学习古典文学、古代史学以及其他古代典籍,均有很大帮助。现就其意义和读音作如下探讨,以就教于前辈学者和同行。一、意义就意义而言,其用法基本上有以下两个方面,即作叹词与表示声音。(一)叹词:有单用和与其他词连用之分:1、单用:(1)表示感叹:如《易·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2)表示忧叹:如《诗·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3)表示赞叹:如曹植《洛神赋》:“嗟佳人之信脩,羌习礼而明诗。”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四册《甲申三百年祭》中的“首鼠两端”一词,课本注为:“也作‘首施两端’,比喻进退无据,瞻前顾后,迟疑不决。首鼠,首施,都是首尾的意思。”此注意思是对的,但应删去“比喻”二字,因这里不是用的比喻义。由张寿康审定、水利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课本词语集释》(以下简称《词语集释》)高中第四册注为:“指老鼠出洞时,探头探脑,进退无据,瞻前顾后,疑虑不决的样子。”将“首鼠两端”作如是解,我们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刘欣佳 《留学生》2014,(15):17-19
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讲:”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其意是说,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相似文献   

18.
“变文”就是“文不同,互相通”(孔颖达《书·尧典》注),“变词以成文”(王筠《说文句读》),也即是将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词语分置在语位相同的句子中来表达。古诗文中“变文”主要有以下两类: 一是同义选用如: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捅蛇者说》)“殚”、“竭”变文,都是竭尽、用完之意思。  相似文献   

19.
说“作”话“做”周希文“作”与“做”用法有什么异同呢?现在就这一问题作个简略分辨。“作”,《说文》释为“作,起也;从人从乍。”形声字,本义为起身,引申义有开始、兴起,又引申为工作、制造、从事各种活动。“做”,据《正字通》说:“做,俗作字。”于是,“作...  相似文献   

20.
“丈夫”、“夫人”、“婚姻”在今天都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意思也比较明了,但在古代汉语里,这些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是有一些区别的。“丈夫”古代一般是指成年男子,如《触龙说赵太后》中的“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但有时“丈夫”也指还没有结婚的男子,如《越王勾践》中“丈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