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一、"室""轩"意味品读1.蓄势师:上节课,我们对第一个"含义",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把握,我们注重的是准确。这堂课主要是对第二个"含意"的把握。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项脊轩志》,那什么叫"志"呢?生:记。2.揭秘师:记,记项脊轩。这篇文章写的是项脊轩,或者是和项脊轩有关的人和事。这篇文章称项脊轩名称的时候,除了这个项脊轩的"轩",还有什么另外的名称吗?生:室。(师投影,突出原文中含"轩""室"的语  相似文献   

2.
柯罗连科称,一个作家谈起另一个作家的小说,只要说"这一篇写得不错,就够了".前人评点归有光的名文<项脊轩志>多类此种派头.林纾谓<项脊轩志>"琐琐屑屑,均家常之语,乃至百读不厌,斯亦奇矣"(<论文偶记>),至于个中缘由,却未作详释.王锡爵认为归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归公墓志铭>),移作<项脊轩志>的注析,亦只道出了文本已经验证的效果,而对文本何以具备这般效果,恰恰一片茫然.  相似文献   

3.
我通过对<项脊轩志>中细节描写的分析,发现留白艺术是其重要特点,也形成了<项脊轩志>的诗性特征,这正是它具有极强感染力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在教学中尝试以诗化教学来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诗性特征,深入体会其深厚隽永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正>《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是作者书房的名字。文章借项脊轩写人记事抒情,深沉隽永,令人回味无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作品细节描写的精致,将作者绵长的情思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景物的细致《项脊轩志》开篇即写项脊轩是一所百年老屋,破旧而昏暗。经过作者一番修葺,面貌一新。增开窗户,室内洞然;室外兰桂竹木,错落有致,与栏楯相互掩映;白  相似文献   

5.
被誉为"明文第一"的<项脊轩志>,借项脊轩的兴衰,写了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家庭变迁的感慨.……  相似文献   

6.
关于教材处理。1990年版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五册第一单元议论文,新增了《文学评论两篇》。这篇课文与茅盾的《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编在一起。茅盾评论的是长篇小说《水浒》的人物和结构,《文学评论两篇》评论的是归有光散文《项脊轩志》的内容和形式。第五册第七单元编有《项脊轩志》。《项脊轩志》为课外自读课文,《文学评论两篇》为课内自读课文。《文学评论两篇》既可作为《项脊轩志》课外自  相似文献   

7.
留白,本是一种绘画技法.画家在画中留下空白,欣赏者借助联想、想象去补充那些"空白",领悟画家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都是有名的"布白"之作.文学作品中同样有"藏不尽之意于言外"的空白地带.巴尔扎克说过,作家要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表现最大量的思想."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正是对文学作品"空白"之美的最好诠释.大音稀声,大爱无言,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正是一篇巧妙利用空白艺术的典范作品.通过想象和联想,领悟其空白艺术,从而进一步解读其人其情,是我们鉴赏文学作品的好方法.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项脊轩志>.  相似文献   

8.
<项脊轩志>以朴素、流畅的文笔记叙生活琐事,抒发真挚动人的感情,风韵悠远,极富艺术感染力,从此一间历经兴衰变迁的百年老屋和三个娴静通达的女人永远熠熠生辉在文学的长河中.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课文<项脊轩志>(P96)对"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句中的"东犬西吠",注释为"东家的狗(听到西家的声音)对着西家叫".笔者以为,这种解释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0.
<正>读《项脊轩志》,总会让人感到一种沧桑变幻、人世无常的悲伤意味,然而作者构建这些意味的方式不是痛心疾首式的呐喊,不是饱含哲理式的议论,也不是面面俱到式的叙述。不论是哪种情感的意味都流露出悠长绵远的韵味,淡淡的忧伤却是深沉的体验,深邃的感悟飘飘忽忽,若隐若现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正是《项脊轩志》独特的魅力,而我们认为它的这种魅力是有艺术支撑的,那就是——时间。读《项脊轩志》,我们能时时刻刻感觉  相似文献   

11.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试验修订本)对<项脊轩志>"一日,大母过余"中的"过"是这样解释的,"到我(这里来),意思是来看我."  相似文献   

12.
<正>2018年12月16日中午,笔者有幸参加了本市第三届"名师"评选活动。下面是笔者整理的现场说课稿———【说课展示】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鞠躬)我说课的题目是《项脊轩志》,作者归有光。(同时板书课题与作者)《项脊轩志》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第  相似文献   

13.
唐隽 《考试周刊》2014,(53):25-25
<正>《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为自己的书斋写的一篇文章。作者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亲切的家庭琐事,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怀念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厚感情,述事曲折,自然动人。教学这篇文章,应该是双向享受,但面对我校这些底子差、基础薄、兴趣弱的中职学生,文言文教学让人头疼。教学《项脊轩志》,学生听到古文照例哀叹一声翻开了书。这个班级是同年级我教授的四个班级中最活跃的,也是  相似文献   

14.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典型的写人记事散文。黄厚江老师说,读写人记事散文,不仅要关注文章写了什么,更应该关注作者或者说文中的"我"的情感。[1]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把握《项脊轩志》中"我"的情感呢?我们常讲,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理解散文的"神"自然应该从其"形"入手。笔者认为,《项脊轩志》这篇散文所写的"形"都围绕一个"变"字展开。孙绍振老师认为,经典的文本内容既有显性的层面,也有隐性的层面,[2]同样《项脊轩志》的"变"也包括"显性之变"和"隐性之变"。  相似文献   

15.
一、文本解读 《项脊轩志》一文属人教版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内容,是一篇出色的抒情散文。全文以项脊轩起,以项脊轩结,用一问旧屋作线索,将人物、事件联系在一起,所写的都是日常生活中感人至深的小事。  相似文献   

16.
草木有深味     
<项脊轩志>的结尾一向为人称道:"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论者多言其"睹物伤怀,余味无穷",诚然不错;但我认为"树"(草木)这个意象的文化内涵才是它打动人心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7.
<正>《项脊轩志》是一篇出色的抒情散文。作者"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清人梅曾亮语),睹物怀人,字字深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这番深情,笔者以为,在教学过程中当立足于文本细读,从"语言品味"起步,从以下若干方面引导学生细读《项脊轩志》。一、品味环境描写语言文章第一段中,"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用"寂寂"描写"庭阶",便使白天的整个环境变得异常寂静。在这样的环境中,"小鸟"俨然成了名副其  相似文献   

18.
<正>《项脊轩志》作为文言传统经典篇目,历来评价甚高,其文学价值得到了诸多肯定。不过,历来论家多从文学特征角度加以评说,对其主旨却鲜有论及。作为教材文言篇目,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均删除其论赞部分;在教学安排上,鲜有教师将论赞部分能否删除作为一个教学的问题提出并加以处理。综合起来看,《项脊轩志》所言之"志"究竟为何?教材删其论赞部分是否合适?  相似文献   

19.
<项脊轩志>确是一篇文质兼佳的美文,但遗憾的是,对文中"借书满架"一句,长期以来,虽有多种解释,却都不尽如人意. 人教版<教学参考书>将其译为"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这种解释有三个缺陷.一是与文章主旨相悖.这篇文章并非表现作者幼年家贫、借书苦读的.二是与文章内容相悖.文中有"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表明归家为世代书香门第,虽家道中落,也不致无书可读.三是有悖情理.岂有借来满架书长期不还之理?  相似文献   

20.
明代归有光的<顶脊轩志>,是一篇借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文章通过记叙项脊轩--作者当年的一座书斋,生动地追溯了青年时代刻苦好学的生活志趣,并由此引出自己同亲人--祖母、母亲、妻子的一段"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往事,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