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评《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中贯穿着“英雄史观”,是作品的客观存在,有目共睹。问题是:应褒?应贬?功欤?过欤?对此问题的研究和争论,与对这部名著的主题论、人物论、艺术论、版本论等方面的热烈程度相对比,可说显得死气沉沉了。但是,据我了解,长期以来,“英雄史观”主要是被视为《三国演义》的一大诟病的。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缺陷在于“歪曲  相似文献   

2.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8月在山东泰安召开,与会中外专家学者就《三国演义》《水浒传》的版本与成书过程;罗贯中的籍贯问题;《三国演义》《水浒传》人物形象、思想文化内涵;小说艺术的运用以及《水浒传》《三国演义》的小说评点、传播、接受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而又和谐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新观点,为《三国演义》《水浒传》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道路。  相似文献   

3.
《史记》对《三国演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题材选取和人物塑造方面,主要表现是《三国演义》对《史记》笔法的继承。其具体内容有三方面:一是《三国演义》创作过程中大量使用《史记》的互见法;二是《三国演义》写作过程中,作者的褒贬和爱憎意向并不通过发议论、作判断来表达,而是把这种主观倾向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具体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即寓论断于叙事;三是《三国演义》写作也像《史记》一样,准拟“成一家之言”的崇高目标,并在素材取舍方面做到了“笔则笔、削则削”。  相似文献   

4.
饶宗颐《词集考》和唐圭璋《宋词四考》对宋代词家的词集版本有详细著录;黄畲《欧阳修词笺注》之《附录四:版本考》、薛瑞生《乐章集校注》之《附录三:版本述略》和徐培均、罗立刚《秦观词新释辑评》之《附录一:著作目录》则分别对欧阳修、柳永、秦观词集的版本情况作综合考察。而诸家著录或考察的结论有异:同一种版本,或两家著录而另一家阙如,或一家著录而另两家阙如;或著录时不著收藏地点、不细考同一版本的流传状况等。综合各家著录或考察的结论,欧、柳、秦之词集版本著录情况,实有加以补正的需要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是一部影响巨大的历史演义。关于它的真实性问题,聚讼纷纭,其中关羽这个艺术形象,虽妇孺皆知却争论不少。如近人蔡东藩在《后汉演义》中就讥“温酒斩华雄”是牵强附会;蒋瑞藻的《小说考证拾遗》也笑“古城会斩蔡阳”是无稽试断;清代张学成《雨辰札记》甚至指责:“唯《三国演义》则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考往往为所惑乱。”这些非议的共同点就是指责《三国演义》歪曲了历史。  相似文献   

6.
毛宗岗对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作了细致的修订、评点,刊出了“第一才子书”《三国演义》,人们多称之为毛本《三国演义》。毛本《三国演义》问世以来,其他《三国演义》版本便逐渐泯灭,从此,《三国演义》遂以毛本为定本,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今天,社会上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国演义》,就是毛本《三国演义》。本来历史早巳为毛本作了结论,广大读者也早已为毛本作了鉴定,然而,近世以来,毛宗岗及其修订、评点的《三国演义》,又遇到有些人的非议:说什么毛宗岗的修订本又使原作中的反动观点得到了加强;毛宗岗是“反动的封建正统主义者”、“平反的陋儒”;“毛宗岗修订《三国演义》是为了迎合清朝统治者的需要”等等,不一而足。果真如此吗?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以就教于研究《三国演义》的专家学者们。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里,说《三国演义》“描写过实”,“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又是一点好处都没有。”此说一出,六十多年来一直为诸多学者承袭引用。有的学者认为,《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形象回避了性格的复杂性,缺乏纵横诸方面的发展变化,处于古典式的和谐与静穆状态,因而都是“类型化典型”。这种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历来褒贬不一。毛宗岗称赞《三国演义》有“三奇”,又可称为“三绝”即诸葛亮“智绝”,关羽“义绝”,曹操“奸绝”。而近人则认为这正是《三国演义》人物描写的缺点,“三绝”是道德类型,人物是类型化而非个性化的。其实,毛宗岗是有艺术眼光的,《三国演义》里写得最好的的确是诸葛亮、关羽和曹操。刘备是“仁君”的典型,张飞则是鲁莽英雄的代表,但是,刘备纯粹地“仁”,张飞一味地“莽”,缺少独特的风采神韵。在《三国演义》之后的作品里,可以看到类似的人物。而诸葛亮、关羽和曹操都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有人认为《三国演义》中袁绍等人,并非绝对化,是与“才”敌为“不才”,与“不才”敌则又是“才”者,因而是个性化的典型,似乎比“三绝”更成功。实际上,袁绍性格虽较复杂,更接近历史人物的原型,但并非成熟的个性化典型,其艺术魅力难与诸葛亮、关羽、曹操相匹敌。  相似文献   

9.
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乃今见《三国演义》最早刻本考──兼说嘉靖本非最早刻本亦非罗贯中原作张志合明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为罗贯中原作,且是《三国演义》诸版中的最早刻本,这一论断是由郑振铎先生最早提出的。(郑振铎《三国志演义的演化》,原载《小说月报...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的评点,尽管由于新的阅读和批评模式的生成而逐渐淡出了小说读者的视野,然而作为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研究个案,仍然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文章对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三国演义》评点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如果我们要对《三国演义》评点系统做一个全面的审视,可以发现,这一研究至少必然会涉及一下几个方面:《三国演义》评点的版本分析,《三国演义》评点的主体研究,《三国演义》评点的文本阐释;在逐个深入研究的同时,推进并形成整个《三国演义》评点的立体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11.
王艳 《许昌学院学报》2005,24(3):131-132
在《三国演义》研究史上,有关《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版本、作者籍贯及生活年代等曾经引起学术界的热烈争论。然而,对其著作权问题的争论却远逊于此。不过,近几年对《三国演义》著作权问题的争论有上升的趋势。笔者搜罗《三国演义》成书以来有关其著作权的重要论断,集成六说:罗贯中说,施耐庵说,王实甫说,集体创作说,庸愚子蒋大器说,“托名罗贯中”说。  相似文献   

12.
《水浒传》不仅在介绍人物的身世、相貌、兵器、才智方面多拿《三国演义》一书中的相关内容来作类比,而且在角色的神韵描摹、战将的捉对厮杀、场景的烘托渲染以及战事的叙写等方面,也多有《三国演义》的影像在。由以上《水浒传》中所留存的诸多“三国元素”可证:《水浒传》的创作实是受到过《三国演义》一书的深刻影响!再由对“斗阵”的“简”“繁”描写与冷热兵器使用的辨析等现存史料的考证,又可得出“罗长施幼”、《三国演义》先于《水浒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军事战争小说的经典之作,《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学思想的奠基之作。《三国演义》在思想倾向、战争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和战争描写等方面都受到《孙子兵法》潜移默化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小说中“拥刘反曾”的褒贬倾向契合《孙子兵法》以“道”为本的战争道德观,将帅谋臣群像的典型化塑造呼应了《孙子兵法》对将帅人物各方面素养的要求,战争描写体现了《孙子兵法》的战争谋略观。  相似文献   

14.
语文新大纲明确规定了学生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教育部特别推荐了初中生必读的10部名著。近年来,大语文教学要求将名著推向中考的前台,名著类试题越来越为中考命题者所青睐。宁波市去年考了《水浒》,要求写出这部小说中的英雄及其故事的名称。今年考了《三国演义》。题目如下: 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1分) 请你再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本题为加分题,每写对一  相似文献   

15.
小说名著非小说化行为浅论刘荣林读《西游记》、《三国演义》、《高老头》、《子午流注》等一些中外名著名篇,尽管不兔被吸引得废寝忘食,但书中总有一些章节味同嚼蜡,不愿卒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7对此予以探究,恐怕不无益处。小说的生命力在于写出“人情物理”张...  相似文献   

16.
沈伯俊校理的《三国演义》纠正了原书中的许多“技术性错误”,使一些谬误不致于继续误导读者,这实在是功莫大焉。“沈伯俊在《三国演义》研究空前兴盛之时做此前无古人的校理工作,适逢其时,十分必要。”并且沈先生校理的本子独具特色,质量优于通常版本,时人誉之为“沈本”,  相似文献   

17.
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现存最早、最值得重视的一种明代《三国演义》版本。对比毛本《三国演义》,具有四个方面的突出特色:肯定了它为研究《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较好地保存了罗贯中本人的思想倾向;某些细节比毛本《三国演义》或更符合史实,或更合乎情理,或没有某些形误和缺漏;附录文献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 一《三国演义》“七实三虚”说,源自清人章学诚。章氏《丙辰扎记》有云:“惟《三国演义》则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所惑乱。”尔后经胡适、鲁迅加以论述,此说就几乎成了对《三国演义》创作方法的定论,而为众多的文学史、小说史以及有关论著所接受、所注释。这里的虚实之分,自然以史实为界。其实只要将《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等史书认真比戡,就不难发现《三同演义》的创作方法非但不是“七实三虚”,反倒是“三实七虚”。  相似文献   

19.
徐涛  郭俊 《文教资料》2006,(15):46-47
《三国演义》的价值取向一直以来存在很多说法。许多学者认为罗贯中创作的目的是“拥刘反曹”,是在维持一种“一姓天下”的封建政治思想。本文通过《三国演义》中对徐庶与姜维的去留情节的艺术化处理,说明《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价值取向完全是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尺度的。  相似文献   

20.
我校中文系副教授曾良所著《东周列国志研究》,已由巴蜀书社出版.《东周列国志》是一部仅次于《三国演义》的历史演义小说,但研究文字却寥寥无几.曾良先生积数年之力,从史料来源.版本演变、思想艺术和文化学等方面,对《东周列国志》进行系统研究,填补了《东周列国志》研究史上无专著的空白.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黄霖教授在《序》中说:“作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研究《东周列国志》的专著,工夫扎实,视角多样,见解独到,其成果明显地具有基础性、可信性、创造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