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收藏界》2007,(10)
这是笔者所收藏的一方用歙石雕刻而成的"心心相印"砚(见图)。在一方砚台上刻有两个砚堂,其独特的造型,在各种砚台中是一特例。在传统的砚台中,一方砚台只有一个供贮水的砚池和一个供研墨的砚堂。而该"心心相印"砚,虽然只有一个共用的贮  相似文献   

2.
曹隽平 《收藏》2015,(7):100-104
余自幼习书,收藏亦20余年,除书画外,亦好藏砚。年轻时曾置砚于枕底、床边,半夜起来如厕,都要深情地望上两眼,方才入睡。砚贵有铭,余嗜书法,因而对有铭文的砚台情有独钟。曾在民间见过孙星衍、阮元等人的砚台,无奈卖方见我出价不菲,料到是贵重之砚,反倒不愿转让与我了,故抱朴斋所藏无名人、大家旧砚。然敝帚自珍,愿将几方铭文砚与诸君分享。  相似文献   

3.
太原 《收藏》2008,(2):124-125
笔者收藏偏爱于古陶瓷、佛像,很少涉猎砚台之类的文房用具,自然谈不上有什么研究。2003年3月的一天,遇一经常存太原南宫古玩市场练摊的老相识,告曰收有一方砚台,问我要否。我说,不妨一看。及至他拿出那方砚台,竟把我吸引住了。砚台长方形,颇为厚重,四周刻满铭文,包浆温润、熟旧,触之细润如肌肤。其通体紫红色,砚身则有一道镶有黄边的绿带子,甚为奇特。此砚如此简洁古朴,  相似文献   

4.
砚台发端于新石器时代,作为一种特殊的古代艺术品,它穿越千年时空,传承历史文化,历朝历代都受到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的追捧。什么样的砚台才是好砚台?虽然没有具体的标准答案,但砚学界一直奉行着这样一种共识:质地以端、歙、洮、澄"四大名砚"为佳。笔者在此介绍一方"唐纯黑莲花瓣形龙尾歙砚",只要读懂了它,我们就会知道今天市场上那些雕龙刻凤的砚台,与流淌出唐宋辉煌的古砚相比,逊色的不仅仅是落后  相似文献   

5.
《收藏》2020,(6)
正砚,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亦称"研"。早期砚,形态简约,用一块小研石压墨丸研磨成墨汁。到汉代,砚有了雕刻纹饰,加上人工制墨的发明,墨块可以直接在砚台上研磨,由此便逐步发展起来,种类增多,出现了铜砚、陶砚、徐公砚等。六朝至隋朝,陶瓷业成熟,瓷砚成为突出品类。隋唐时期由于科举制度发展,文人雅士对砚台的需求大量增加,出现了端砚和歙砚两大种类。明清时期砚材更加丰富,出现了玉砚、铁砚、水晶砚、象牙砚等稀有材料制成的砚。尤  相似文献   

6.
砚台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钟爱的文房四宝之一,自从有了毛笔书写的历史,也就伴生了砚台的发展历史。砚的种类繁多,早期有石砚、陶砚、铜砚、漆砚,到唐宋以后则盛行端、歙、洮河、澄泥等四大名砚。但中国地域广大,除四大名砚外,史料记载的还有其他地方所产的一些砚石不下数十种,其中也不乏一些质地优良的名贵石种,这便是一方见于某专业藏馆、产自贵州梵净山、俗称紫袍玉带的砚台。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朋友开的古玩店里,有幸见到一方用桥头石雕刻而成的四蟾捧月砚。该砚台长29.5厘米,宽23.1厘米。砚台侧边总高为7厘米,砚下部底座高为3.9厘米,砚堂直径为14厘米,砚边宽为2.2厘米。砚台四角上部所雕的每只蟾身长为8厘米。由于该砚造型奇特、独具匠心.给笔者耳目一新的感觉。故笔者不揣浅陋,写此短文,旨在抛砖引玉,与渚方家共同探讨此砚的历史背景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仲威 《收藏》2015,(1):75
上海图书馆藏《福禄寿三瑞砚》拓本,卷轴装。上方为砚台拓本,砚池作玉圭形,其上刻蝙蝠、玄鹿、夔龙三瑞图,恰与"福禄寿"谐音。砚台底端之边侧刻有"钱塘黄易珍藏"楷书六字。卷轴下方为砚台盖板拓本,盖板上刻芭蕉叶一片,叶片上留有翁方纲题刻。翁方纲与黄易是金石挚友,有不少二人之间往还的手札诗文、金石题跋、砚铭题刻等传世。该卷轴画芯宽29.5厘米,高116厘米。依拓本观之,砚台宽16厘米,长33厘米,厚3厘米。黄易(1744~1802年)字大易,号小松、秋庵,浙江仁和(今  相似文献   

9.
宋笑飞 《收藏界》2014,(11):101-104
砚,俗称砚台。《说文》:"砚,石滑也。"《释名》曰:"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它是古代人们用于书写和绘画研磨色料的工具。然而把石砚和龙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则是汉代制砚艺人匠心独具的艺术杰作。这种把龙与石砚巧妙结合的设计,达到了艺术表现的高度和谐,它不再仅仅是书写和绘画研磨色料的工具,还被当成工艺品和摆设的艺术品,充满着艺术魅力,使人观后回味无穷,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姜涛 《收藏》2007,(8):133-133
砚台的制作和使用,最早出现于商周,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涌现出许多制砚名家。在我国制砚史上,砚雕大师高凤翰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我平时喜欢收藏砚台,也多看这方面的书籍,只是少有见到古砚实物,常感遗憾。一日偷闲去农村,有老乡让看点东西,于是就去了他家。在其东厢房,见墙角堆了些薄胎碎铜器的大片,隐现纤细纹饰,似唐代风格。还有一件陶器,我一眼看出,那是书上曾经描述而本地鲜有遇到的箕形砚,便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它。  相似文献   

12.
《收藏界》2007,(9)
砚是中国人独有的书写工具,乃"文房四宝"之一,是古代文人雅士的案头必备之物,我国使用石砚的历史已有六七千年之久。砚的鉴赏与收藏,历代相传。香港沐文堂数十年来致力于中国文物的收藏与研究,收藏古砚达一百余方,其中不乏精品。本刊将按所藏古砚的年代分数期予以介绍,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收藏界》2007,(10)
笔者收藏的砚台中有一方小巧玲珑、精雕细琢、让人爱不释手的袖珍红丝石砚。此砚呈上窄下宽十分匀称的梯形,配有精制的红木盒。砚长8厘米,上宽4厘米,下宽4.5厘米,厚0.7厘米,重43克(见图)。砚面上分别雕有砚堂、砚池、砚额、砚岗和砚边,在比较小的砚  相似文献   

14.
万联佳 《收藏》2008,(2):126-127
此砚台长32厘米、宽24厘米、高6.5厘米。白石质,底部平整,四侧均自上而下内敛,延续了宋代砚台面大于底的特点。砚面开有并列双堂、双池,砚堂深陷。池与堂相连,椭圆形,池深2.6厘米。砚池上方雕有一组鲤鱼山水纹饰。图中鲤鱼振鳍摆尾,跃于海水中,海水中有一山形。砚堂、砚池及纹饰四周均有一道阴刻线纹。  相似文献   

15.
说砚     
何飞 《收藏界》2012,(11):71-73
砚,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独特物证。我国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好文房由来已久,"笔砚精良,人生一乐"。中国的砚台,从秦汉时代逐渐形成,已伴随着人们走过两千余载。用研石磨颜料进行书写、绘画,是人类文化活动的开始。早在中原文化之初的裴李岗文化遗址间,便出现了琢磨  相似文献   

16.
刘远书 《收藏》2008,(4):169-169
我是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民。1995年偶然在一张报纸上见到介绍《收藏》杂志的消息,因家穷,就只去订了一季看了三期,觉得很有看头。于是我也着手从钱币和瓷器方面去收藏。我记得刊中当时介绍说有人收藏砚,后来又刊登了北京阎家宪先生关于曹雪芹观的流传经过和他本人的藏观事迹,方知砚也有深奥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杨秀云 《收藏》2023,(2):25-29+24
<正>砚台作为文化传承的一种载体,它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其文房重器的文化价值使命和个人修养提升的助力作用,还要不断发掘其文化内涵,才能稳稳立足于社会并得到延续与发展。下文将从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创新进行论述,以鲁砚为例进行了发展策略方面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我是《收藏界》的读者,也是一位收藏爱好者,拜读贵刊第10期111页《"心心相印"砚》一文后,我的观点与原作者有所不同,故略述己见,请专家指教。  相似文献   

19.
古砚收藏,学问艰深。笔者业余专藏古砚,虽名砚齐备,藏砚过百,但至今仍然碰到这种情况:一方古砚在手,只知新老,难辨砚质。依笔者之见,在四大名砚端、歙、洮、澄中,古洮河砚相对更加难求、难识。本文结合自藏的三方洮河砚谈点鉴识体会,请专家和藏友  相似文献   

20.
张祖仁 《中华武术》2007,(11):13-13
武术文化历史悠久,所谓"武术文化收藏"其实不是武术文化本身的收藏,而是武术文化运动的衍生物、纪念品的收藏。它们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工艺价值,以及文献参考欣赏价值。武术文化收藏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的武术文化收藏有着二十多年的历史。从少年时,我就尤其酷爱武术运动。并取得骄人的成绩,从此醉心于武术文化收藏品的收藏。武术文化收藏的内容五花八门,有武术器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