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粒红豆     
江阴顾山乡是驰名中外的红豆之乡。我们把认识家乡的特产——红豆作为向幼儿进行热爱家乡的教材。在常识课上带领幼儿参观了红豆村,红豆园。在让幼儿了解红豆生长过程的同时,还使幼儿知道这颗颗殷红似火,光彩夺目的红豆可当作红宝石镶嵌在戒指、项链等饰物上,赠送亲友,作为纪念物。  相似文献   

2.
成长记     
《今日教育》2012,(10):24
每个班都有一个玻璃瓶,表现优秀时校长就会放一颗红豆到瓶里;每个学生也有自己的红豆瓶,用来承接来自老师或父母的"红豆"表扬……期末时学校将红豆煮成粥,让每位同学都来分享。这就是南宁市滨湖路小学的"红豆"故事。校长称,每一次表扬,每一颗红豆,都是为了让小学生们培养一个好习惯,取得一点小进步。并且学  相似文献   

3.
相思诗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唐朝诗人王维的《相思》脍炙人口,古往今来老少妇孺皆能诵之。红豆产于南国,红豆树二三月份发叶,至五月份开花,十月可采摘。每颗红豆荚只长一颗红豆,外形似红心,故名。红豆色泽绯红,鲜艳夺目,且质地坚硬,经年不朽,因此,古人喜欢用来做戒指、玉饰等上面镶嵌的饰物,以寄托情思。红豆又名相思子。据传,古时候有一个美丽女子,因丈夫客死他乡,她闻讯后日夜悲哭,最终哭死于树下,眼中泣血,化为红豆。这个哀伤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后来,红豆便成为爱情的象征。王维的《相思》中的红…  相似文献   

4.
关于红豆的诗文历来流传不少,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唐代诗人王维咏红豆的绝句《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诗中所咏的红豆,并不是我们日常食用的赤豆,而是属于木本的红豆属植物。以后,“红豆相思”就成为一句成语,用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  相似文献   

5.
分别从马来西亚、缅甸、越南、台湾、广西、厦门、福州选择七种不同的海红豆种源,种植在4个具有代表性的试验区进行海红豆在福建地区的引种驯化实验,结果表明:(1)不同种源海红豆种子的发芽率相差悬殊,越南产海红豆种子发芽率最高。缅甸产种子发芽率最低;(2)5~10月是海红豆生长发育的最佳时节。10月至次年4月海红豆生长发育较慢;(3)在所选择的七个种源中,马来西亚种源在1a生实生幼苗树高、地径生长速度、平均冠幅年生长量方面表现最优,厦门种源表现最差,其他次之;(4)在四个引种栽培区中,厦门的海红豆长势最好,华安县西陂国有林场海红豆生长发育情况最差.总之,海红豆在福建地区生长良好,其中以马表西亚种源在类似厦门这种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和土壤条件下表现最优.  相似文献   

6.
红豆树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xie),此物最相思。”读了这首传诵千载的《相思》,我燃起了去观赏红豆树的欲望。爸爸经不住我的纠缠,终于在星期天带我去了红豆山庄。山庄的主人告诉我,这里的这棵红豆树已  相似文献   

7.
在华安县西陂国有林场分别对从马来西亚、越南、厦门、福州四种不同的海红豆种源进行海红豆在福建地区的引种驯化实验,结果表明:马来西亚种源海红豆幼树的树高最高,平均树高为151.5cm,其最大树高达到220cm.厦门种源海红豆幼树的平均树高比马来西亚种源海红豆的低出46cm.厦门种源海红豆的最大树高也仅有165cm,平均地径年生长量最低.平均冠幅也最小,幼树的长势相对最差.以树高为优良单株的选择指标,越南种源海红豆的优选率为20%,福州、马来西亚和厦门的优选率相同,为28%.由此可见,马来西亚种源海红豆幼树生长初期的生长表现明显优于厦门种源的。比较适合在福建地区栽培.福州、越南种源海红豆在福建地区也有一定的引种栽培价值.  相似文献   

8.
妈妈私房菜     
红豆大米软饭(适合1岁以上的宝宝)原料:红豆30克,大米50克。做法:红豆泡1小时后,与淘净的大米一起放入锅内,锅内加入比平时煮饭  相似文献   

9.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的这首《相思》写出了红豆树之果乃相思之物,因此"红豆"又有"相思子"的美誉。但也许很多人  相似文献   

10.
通过样方调查法,研究罗浮山紫花红豆(Ormosia purpureiflora L. Chen)种群的群落结构特点,分析其种群繁育的限制因素,为紫花红豆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在5个20 m×20 m的样方中,共记录有维管植物96种,隶属于46科80属。茜草科种类最丰富,世界广布分布类型占优势。乔木层共记录紫花红豆苗木DBH≥1.0 cm有171株,DBH<1.0 cm有1 297株。乔木层中,紫花红豆的重要值为3.60,排第7;灌木层中,紫花红豆的重要值为13.98,排第1。紫花红豆在乔木层与其他植物争夺光照中处于劣势,在灌木层的优势度相对明显。  相似文献   

11.
红豆树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读了这首传诵千载的《相思》,我燃起了去观赏红豆树的欲望。爸爸经不住我的纠缠,终于在星期天带我去了红豆山庄。山庄的主人告诉我,这里的这棵红豆树已经有400多岁了,树径77厘米,高12米,巍然矗立在山庄的小河畔。红豆树是落叶乔木,春夏秋冬,风姿各异。春天,红豆树长出嫩绿的叶子,密密麻麻,像一把巨大的天然遮阳伞。清晨,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好似为山庄奏响了动听的晨间小曲。而沾在树叶上的露珠被吹落下来,树下顿时湿漉漉的,像下了一场春雨。早晨的阳光洒在油亮的枝叶上,闪闪发亮,美…  相似文献   

12.
“红豆”,是多么诱人幻想的字眼!古代诗人曾留下“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佳句。它是寄托着人类感情的尤物,从古至今,多少文人雅士,都把红豆看成人间圣洁情感的象征,在文章中加以颂扬;致使生在北国的文化人,产生了羡慕与妒忌之情,于是曾有过《红豆生北国》的长篇小说问世。这说明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把红豆视为传递人类纯洁感情的精神火炬。  相似文献   

13.
红豆树群落的生态位宽度值依次为红豆树、青冈栎、虎皮楠、毛竹、罗木石楠、浙江润楠、枫香、栲树、米槠、苦槠、樟树、山杜英、杨梅叶蚊母树、笔罗子、红楠等。红豆树与其他树种的种对之间,生态位相似性较高树种为虎皮楠、毛竹、苦槠、青冈栎等。红豆树与青冈栎的生态重叠度最高,其他树种依次为毛竹、绒冬青、木荷、虎皮楠、杨梅叶蚊母树、水丝梨、米槠、枫香、浙江润楠等。该研究对制定红豆树人工林发展方案、科学经营和珍稀濒危树种保育等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你打开宁夏作家张武同志写的中篇小说《红豆草》篇时,你千万别往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方面去想,否则你就会把它当做目前最常见的,描写儿女情长的普通小说而随意翻了过去,那就未免太可惜了。《红豆草》是一曲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的颂歌,是值得一读的好小说。读它,就会放不下,使你耳目一新;读它,就能体会到以“红豆草”  相似文献   

15.
儿子长了大     
儿子八岁,长大了,他的问题和他的思维已不再那么简单了。红豆生"南瓜"上学路上,儿子问:"妈妈,红豆怎么就能生出南瓜?"  相似文献   

16.
木荚红豆生态学特性及育苗造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武夷山天然木荚红豆(Ormosia xylocarpa)的生态学特性、物候期观察,确定木荚红豆的合理种子采收期,同时开展种子育苗、人工造林和丰产管理技术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木荚红豆的合理种子采收期应在11月以后;木荚红豆种子播前处理的最佳方法是采用温水浸泡24h;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技术是让苗木充分本质化并切除过长的主根;丰产管理技术关键在于保护林木顶芽(主干)减少分权,才能提高阔叶树的出材率.  相似文献   

17.
年轻的红豆老师走上讲台,给我们班上第一节课时,面对我们这些十一二岁的孩子,她的脸上红扑扑的,就像一朵海棠花。她先自我介绍道:同学们,我姓窦……很快就有一个喜欢搞怪的同学接嘴道:红豆!从此,这位文静秀丽略显腼腆的窦老师便和红豆这个外号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8.
儿子长大了     
李叶 《家长》2009,(1):40-41
儿子八岁,长大了,他的问题和他的思维已不再那么简单了。 上学路上,儿子问:“妈妈,红豆怎么就能生出南瓜?” 我愕然,但转念一想,有“红豆生南国”,应该是他听错了吧。于是,便说:“‘红豆生南国’,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相似文献   

19.
星期天,妈妈带我去洋心爷爷的菜园子劳动。一路上,秋风拍打着我的脸庞,小草随风舞动,金灿灿的稻穗笑弯了腰,它们好像在说:“我们欢迎你,我们欢迎你!”哇,爷爷的菜园子好大呀!我看见了各种各样的豆子,有红豆、扁豆、青豆……还有绿油油的青菜和紫色的茄子。最吸引我的要数红豆了,那红豆有的棕色,有的绿色。妈妈说:“我们摘些红豆回去。”于是,我就摘了起来,我想:肯定要摘绿壳的,绿色食品最有营养价值。我摘了一大把绿壳的红豆,妈妈一看,笑着说:“哎呀,绿壳的不能摘,还没成熟呢!摘的时候也要小心,要一个一个地摘。”我听了,羞愧地低下了头,明…  相似文献   

20.
小说《红豆》一发表,就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被认为是真实表现生活的作品。也曾有人批判过,说《红豆》是一篇鼓吹“超阶级的爱”和“资产阶级恋爱至上”的小说。而给我的印象较深的是江玫这个人物,江玫是《红豆》中的主人公,她是作者通过特定的历史环境塑造的一个鲜碉独特、具有时代意义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