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人口问题的警世恒言──纪念孙中山上书一百周年胡显中1894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年代:甲午海战,清师败绩,割地赔款,全国蒙羞。目睹民族屈辱、祖国危亡、朝廷腐败,孙中山以满腔热忱致书李鸿章,力陈时弊,纵论国是。在这篇洋洋洒洒近万言的上书中,...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领导革命的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政党同盟会及其领袖孙中山。  相似文献   

3.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先生指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理论,后经其重新解释的新三民主义,亦成为中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缓和国共两党立场上的对立,以至最终达成合作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三民主义再一次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促进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但由于两党各自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从而在抗战中对其实际的践行亦是不同。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非常重视国民性改造,不仅对中国的国民性进行了中肯的分析,而且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具体路径。孙中山所以倡导改造国民性,是为了确立中华民族的国族意识,提高国民的综合素养,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以实现中国人的近代化和社会的明进步。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的学生时代和早期革命活动都与香港有密切联系。孙中山从1884年起,先后在香港拔萃书室、域多利书院读书。1886年一度在广州南华医学校学医,第二年又转入香港西医学院(香港大学医学院前身),1892年毕业。他的学生时代主要是在香港渡过的。因此,孙中山深受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影响,并系统地接受过自然科学的教育,这为其致力于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活动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所以,孙中山自我感叹说,香港不仅是他获取知识之地,而且也是他思想学说的诞生地。  相似文献   

6.
一向西方制度文化层面探求出路的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封建势力更加猖獗,民族危机更趋严重。中国向何处去?在新的形势下中国文化如何回应西学东渐风潮的挑战?这是一个急须解决的问题。以孙中山为首的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总结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在挽救民族危亡这个现实政治主题驱使之下,对西方文化制度层面有了比维新志士更进一步的认同。他们寻求和向往政权的西化——已不是改良、改造而是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样,资产阶级革命派比维新志士在实现政权西化的目标中,思想认识更为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先生的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①,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他没有可能付诸实行。国民党蒋介石政府背叛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公然推行大汉族主义的民族压迫政策。中国共产党则始终不渝地坚持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不但实现了孙中山先生追求的中华民族彻底解放和各民族一律平等,而且促进了民族的大团结和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8.
政党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关系的产物,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利益并为其根本利益而奋斗的政治组织。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挽救民族危亡、推翻清政府和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奋斗中,十分重视政党的领导作用。为此,他创建了资产阶级政党,并根据时代发展和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不断对这个党进行改造,在此过程中形成、丰富和发展了他的政党思想。我们认为,孙中山的政党思想形成于兴中会成立到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之前,丰富于国民党成立到二次革命时,曲折发展于中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受尽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为改变民族危亡之命运,先进的中国人为之奋斗过、努力过,但均告失败。自共产党成立之日起,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便落在了共产党人的肩上。本文从三个主要方面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振兴中华所做的艰辛探索。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社会初,民族危机日益加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提出民主救国的主张,希望仿照西方的议院制民主政治体制,在中国建立这种民主政体来挽救民族危亡。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提出的这种民主思想的路径与西方的民主思想演变的路径相比较,表现出一种逆向运行的特殊逻辑。这种逆向运行的特殊逻辑,是中华民族处于危亡关头,幼弱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持的特有的政治理论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一生倡导和实践民族、政治和社会三大革命。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始终立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实际状况。其民族革命由最初狭义的反满发展到反清革命和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其政治革命是主张“破”与“立”的结合,提出了“权能分开论”,本文对此作出新解。关于孙中山中国式社会革命的措施,如“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举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等,本文亦有新的看法。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可称为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晚年通过总结革命失败的教训,认识到"中国革命所以迟迟不能成功的原因,就是没有自己的军事武装",为重新进行国民革命斗争,他集合国共两党的力量创办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决心"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担负起"救国救民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康有为从1888年到1898年十年间,曾七次上书光绪皇帝,力陈变法维新,终于打动了光绪帝,推动了维新运动,导致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次重大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康有为在一首诗中说:“忧时七上皇帝书。”从这七次上书,我们可以看到他希望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亡的抱负,也可以了解到经历了多少艰难曲折,才有百日维新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邓演达是中国杰出的小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家,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耕者有其田”的革命思想,把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大大地向前发展了。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粗浅认识。一、孙中山“耕者有其四”思想的提出  相似文献   

15.
歌曲《长城谣》.苍凉悲壮、质朴自然、感情真切.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民族危亡的忧虑和不可遏制的民族义愤.表达了中国人民奋起抗日、捍卫祖国的决心和必胜信念。  相似文献   

16.
“五族共和”思想是孙中山在民国成立初提出的解决当时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也是当时孙中山民族主义的重要内容。这一基本原则虽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作为当时孙中山民族主义的重要内容,作为我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纲领,孙中山主张的“五族共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的,同时在我国民族关系思想史上也应有一定的历史地位。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于进一步了解孙中山这位“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的思想,对于我国民族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潍坊市教研室编写的高三第二轮复习资料中有一道关于孙中山遗嘱的问答题,题目是:孙中山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请指出孙中山先生以上认识的要点。结合孙中山革命经历分析其具有这种认识的原因。历史地评价孙中山的这一认识。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严重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给中国青年带来深重的灾难。为挽救民族危亡,爱国青年英勇反对英国入侵,并开始向西方学习。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青年表现了可贵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9.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毛泽东对孙中山的政治思想,特别是其中的民族主义思想,一直给予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并吸取了其中的进步因素,使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比较就此作些探讨。纵观中国近现代革命史,所谓民族问题不外乎对外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对内反对民族压迫制度,实现民族间的平等。而没有民族独立便谈不上民族平等。孙中山和毛泽东作为具有广阔视野的民族革命的领袖,都坚定不移地举起了民族独立这一面大旗。但是,由于两人生活年代不同…  相似文献   

20.
程英哲 《辅导员》2011,(25):18-19
国歌,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曾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诞生以来,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作用。1949年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