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华读书报》近日发表文章指出,夏衍的《包身工》开始写作是在1935年,可作者初步了解"包身工"的情况,却是在更早的1929年左右。当时夏衍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住在上海沪东一带,他开始知道了有"包身工"的特别现象。1932年,导演沈西苓想写一个以上  相似文献   

2.
长文短教的探索──我是怎样教学《包身工》的谢家熙夏衍同志的报告文学《包身工》,我先后教了两三次,由于原文的内容复杂,头绪繁多,篇幅较长,加之我讲授时又不得法,往往花时间多而收效甚微。这次教学时,我改变了过去逐段逐层分析课文的方法,努力探索长文短教的途...  相似文献   

3.
看了贵刊八七年第一期中王文鹏老师的文章《曲径通幽,别有洞天——夏衍同志<种子的力>浅析》。此文认为《种子的力》是一九三一年夏衍同志撰写的佳文。这使我不禁疑虑了。为此,我查阅了夏衍同志写作的有关资料。夏衍同志一九二九年八月发起组织左翼戏剧家联盟,一九三六年写成优秀报告文学《包身工》,一九三六年后写了《在上海的屋檐下》,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桂林任《救亡日报》主编。抗日战争这个历史阶段是从1937年—1945年的整整八年。1940年,正是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伟大的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全民抗日运动。根据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指出:“排除一切悲观主义和妥协论,提倡艰苦斗争……熬过这一  相似文献   

4.
在报告文学《包身工》诞生之前,上海的明星电影公司就曾拍过一部电影,叫《女性的呐喊》。这是第一部描写包身工的文艺作品。它的材料,就是夏衍提供的。夏衍最初了解包身工的情况,是通过中共上海地下党中从事工人运动的几位同志。夏衍也曾接触过一些描写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女工生活的文艺作品,和她们比起来,中国的包身工简直就像是生活在地狱了。夏衍后来回忆说:“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更使我们这些知识分子感到‘灵魂的震动’。” 1935年,夏衍找到了一位在日本纱厂当职员的中学时代的同学,到包身工工作的车间去看了几次,对她们的劳动条件有了一些了解。可是要懂得“带工头”对包身工的管理制度和她们的生活情况,就非  相似文献   

5.
《包身工》补注陕西省镇安县中学唐汉承《语文学习》1995年第5期摘自上海《文汇报》的一篇文章说,夏衍曾这样讲过:“有人为我做过统计,说我写了七百多万字。我以为其中可以留下来的只有《包身工》。”《光明》创刊号社评也曾颇有见地的指出:“《包身工》可称在中...  相似文献   

6.
《包身工》修改类析四川南充高中杨猛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真实地描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无情地揭露了野蛮残忍的包身工制度。作品写于1936年,最初发表于《光明》半月刊,后来收入《夏衍选集》和高中课本时,作者和编者都曾作过文字上的改动,现将部分改...  相似文献   

7.
夏公,就是写《包身工》《上海屋檐下》的夏衍。在老一辈人中,大家出于对他的尊敬,往往称他"夏公"。夏衍作为革命家、作家,写作长达半个多世纪,他的戏剧、电影、散文、杂文、随笔、评论、长短篇小说、报告文学及翻译作品,共计达千万字以上。他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为中国新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包身工》的作者是夏衍,他原名叫沈端先。沈端先何以要用“夏衍”作笔名呢叫夏衍自传》:“至于我现在常用的笔名夏衍,开始于一篇短篇小说他》,以后写剧本,都用这个笔名了,用得多了.于是现在的一般朋友.也以为我真的姓夏了,其实,夏衍是我父亲的号“雅吉”的谐音,如此而已。”夏衍的父亲沈学诗,号雅言。《琐忆》“……鲁迅先生经常在忡报》副刊《自由谈》上写稿,攻击时弊…·“”课下注释说:帅报》,旧中国历史最久的一份报纸,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在上海创刊为何就能命名为“申飞呢以辞海》:“申,上海市的别称。以境…  相似文献   

9.
《包身工》是夏衍先生著名的报告文学,这篇文章之所以至今读之仍令人震撼,是与夏衍先生对互补手法的熟练运用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
《包身工》是夏衍先生著名的报告文学,这篇文章之所以至今读之仍令人震撼,是与夏衍先生对互补手法的熟练运用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1.
唐金龙 《吉林教育》2008,(3):117-117
窗外秋阳灿烂,教室里我正和学生一起在学习夏衍的《包身工》。这篇课文在以前的老教材中已多次教过学生,而在2007年的金秋时节再教此文,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似文献   

12.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课堂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掌握课文内容 ,而理解、掌握课文内容最好的办法就是训练。叶圣陶先生曾说 :“学生须能读书 ,须能作文 ,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特级教师陶伯英先生也说 ,教师精心设计与“读”“血肉相联”的“写”的内容 ,可以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例如 ,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真实地再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 ,其结构独特 ,表达方法多样 ,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教师如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段、句进行分析 ,把握主旨 ,明确意图 ,然后根据文章的结构及语言特点写作 ,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曾…  相似文献   

13.
夏衍同志的《包身工》,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一九六三年,作者在《报告文学的几个要求》中说:“我自己,除了诗以外,差不多的文学形式都写过,但都和草木俱朽了,只有《包身工》,在读者中还在起作用。”这虽然是作者的自谦之词,但清楚地说明了这篇作品在他自己创作中的突出地位。《包身工》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六月《光明》创刊号。解放后,一九五九年《中国工人》杂志重新发表了这篇作品,并展开了群众性的学习和讨论。粉碎“四人帮”以后,一九七八年《十月》文艺丛书又发表这篇作品,并刊载了评价文章。另外,建国以来所写的现代文学史和系统研究报告文学的文章,几乎没有不提及这篇作品的。大家一直认为,《包身工》是“报告文学的杰作”,标志着我国的报告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是我国报告文学发展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4.
夏衍以他形象生动的语言,丰富多变的句式,记叙、说明、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写出了三十年代中国包身工的非人的生活。但这一篇文章的线索,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善为处理。这是一篇较长的文章,要使学生有个清晰的认识,是极不容易的。刘善良在《略谈〈包身工〉的写作艺术》一文中说:“这篇作品,从清晨写到黄昏,以时间的推移为总线索。作  相似文献   

15.
夏衍的《包身工》,是“五四”以来反映中国工人生活的较早的名作,其谋篇布局十分精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清其段落层次,学习其结构特色,十分必要。《包身工》一文的层次很清楚。作者选取了“四点一刻”、“四点半之后”、“五点钟”三个时间,每个时间记叙一个场面。“四点一刻”写的是包身工“起身”的场面,“四点半之后”写的是包身工“开饭”的场面,“五点钟”写的是包身工“上工”的场面。每个场面反映包身  相似文献   

16.
韩学龙 《现代语文》2006,(10):52-53
教学夏衍的《包身工》一时,我先指定一位朗读较好的学生范读课。当读至“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她的声音有些异样,似乎是强忍着笑,后面一句还未读完,她已掩着口与其他一些同学笑出声来。学作品,尤其是悲剧作品,具有较高的审美属性。我想,作描写包身工起床时混乱的场景,决不是为博得读一笑,而是真实地再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包含着对包身工的无限同情,对包身工制度的无比愤慨,而我们的学生却在笑!造成这种审美失距和偏向的原因很多。诚然,学生与其中人物所处时代的隔膜,  相似文献   

17.
书刊往往“恶梦”“噩梦”混用,试看例句:①让她揩点油吧?骷髅一样,摸着她的骨头会做恶梦!(夏衍《包身工》,高中语文第二册)②但是带工老板是不怕做恶梦的。(夏衍《包身工》,高  相似文献   

18.
一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要根据题材、中心思想和写作意图而定,从表达效果出发选用不同线索。一篇文章一般只有一条线索。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是以母亲这一人物为线索的;李健吾《雨中登泰山》是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的;鲁迅的《藤野先生》是以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的。有的文章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在阅读分析过程中,需要仔细的思考。如夏衍的《包身工》,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主要线索,写她们从黎明被喝着起床到黄昏疲惫不堪地放工回来,过着非人的悲惨生活;以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形成、发展和必将灭亡作副线,深刻的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又如鲁迅的《药》,以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和小栓之死为明线,以革命者夏瑜的斗争,被杀害,血被吃为暗线,小说中两条线索交织,揭示了复杂的主题思想,既揭露了封建统治者  相似文献   

19.
陈火胜 《文教资料》2006,(18):42-43
作者以夏衍所著《包身工》为例,对其选材艺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归纳出了选材所应掌握的技巧。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制造气氛,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时在课堂内可用“故意错位”的方法。我在讲析夏衍的《包身工》一文时,文中有一个语序特殊的句子,我故意念成这样:“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从楼上冲下来了。”话音刚落,反应快的学生马上指出念错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