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美女无罪     
“做女人难,做个美女更难”。时常听见美女发出这样的喟叹!  相似文献   

2.
书业内外     
《出版参考》2007,(11S):7-7
网络文学存在的合理性,中国作家缺的是“关注现实”,国产漫画分级先从书架做起,读者购买诺奖书不该是“行为艺术”,图书排行榜的“猫儿腻”,让剽窃者“犯罪成本”高起来,  相似文献   

3.
光明日报4月2日刊登报道说,去年4月3日,文化部发出了《坚决制止以“艺术”的名义表演或展示血腥残暴淫秽场面》的通知之后,走火入魔的“行为艺术”活动仍然出现。如,在深圳的“艺术尝试”上,用3个浑身涂满涂料的裸女身体作画;在成都举办的艺术节上,一件作品展现出将猪的胸腔打开,露出跳动的心脏等等。“行为艺术”还打着捍卫艺术、先锋艺术、现代艺术的幌子,出现于美术、雕塑等展览中。报道说,对这种“行为艺术”,中国画研究院一位美术理论家认为,“行为艺术”中的极端表现超越了社会道德和法律,背离了人性和公共利益,艺…  相似文献   

4.
论影响书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雁 《编辑之友》1995,(3):47-49
论影响书目徐雁【南京】“影响书目”的产生是基于人类历史长河里存在的这样一个客观不易的事实,即图书是人类进步的见证,它“记录了人类的历史。人的认识与探求,人的思想与情感,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都在书卷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因此,“书卷对于整个人类的关...  相似文献   

5.
美女十宗罪     
有这么一则笑话:一位准父亲在打电话向亲友报告他当爸爸的喜讯,忽然一美女经过,这位准爸爸的眼球不会转动了,说话语无论次:“生了!生了!”他高声喊,“我儿子给我生了一个老婆!”你看,美女一出现,男人就乱阵脚,甚至当着美女说瞎话;三千年前,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了希腊斯巴达王麦纳劳斯的爱妻海伦后、两国恶战十年。最后,希腊人使用“木马计”,攻克了特洛伊城,夺回了海伦。又是因为美女,男人还会爆发战争;美女可能妨碍交通,美女可能影响健康,美女经济是扰乱市场经济;美女作家是倡导身体写作的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美女蛇”是毒过任何一种子选手真正的蛇的。无怪科有人说:“要想活得久,还要老婆丑。”更有学贯中西的林语堂老先生说:“每一件坏事里都包含一个女人。”这女人十有八九是美女。  相似文献   

6.
封面是书刊的脸面。优秀的封面设计应当表里一致,尽力反映出书刊的内涵,显示出高雅的格调与品位。然而,也许是商潮激荡,人心浮躁所致,眼下许多图书的封面设计,却走进了误区。误区之一是,美女如云,似遮还露。尤其是某些社科类期刊的封面,期期美女更新。甚至有些科技类书刊的封面也陷进了被美女占领的怪圈,就连获得全国优秀期刊评选一等奖的某科普杂志,竟然也以泳装靓女作封面。实际上,许多书刊的名称和内容,与美女暴露多少大不相干甚至毫不相干!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某些出版商和设计者意图用什么去引诱读者。可是普天之下,物…  相似文献   

7.
5月22日,一名全身裸露涂满颜料的青年在全国书市上表演“行为艺术”。这是来自成都的一家杂志社以“行为艺术”这种特殊方式推广自己的期刊。此举引起了现场群众的争议:赤身裸体、斯扫地的行为不知代表了这家期刊怎样的化价值取向?用这种方式吸引人们的眼球,究竟是高尚的艺术还是商业炒作?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读物     
乐天 《出版经济》2005,(6):28-29
中国自古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样的佳句,亦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样平淡中带着不平凡的抱负,影响着现代青少年的成长,但令他们不理解的是,师长们为什么如是说却不如是做呢?他们的理由何在呢?  相似文献   

9.
正如影视界和体育界,“明星”作者和名人偶像也在出版界出现并风靡一时。电视缔造了明星,而经纪人则专注于培育明星。由于因特网绕过了出版商这个中间环节,为明星作者与他们忠实的读者之间的直接沟通架设了桥梁,出版商不得不开始寻找生存的出路,所幸的是,因特网还不足以成为缔造明星的媒介。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作家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人物。在英语国家,狄更斯可以称得上是第一位现代意义上的“明星”作家。今天,许多作家变成了“明星”;更值得关注的是,许多明星变成了作家。像 O.J.辛普森审判案这样的媒体事件就可以…  相似文献   

10.
有一天我梦见自己站在苹果园的地铁口,穿着“步行200l”的汗衫,做起了行为艺术。  相似文献   

11.
观念图志     
赵汀阳 《出版参考》2006,(11):44-45
行为艺术 当代艺术中最费力不讨好的是行为艺术.因为尽管出尽“怪”样,还是不足为奇。问题在于.行为本来就是最普通的事情.什么都是行为,按照日常语言学派的观点.连说话都是行为。而更恶劣的创作环境是,人类中的怪人、疯子、变态者、精神病人、偏执狂、自恋者、受虐癖之类实在太多.他们的行为直接就“比艺术更艺术”:还有,人类在理性或非理性指引下做出的惊人行为更是数不胜数.显然.行为艺术不能装疯卖傻.因为比不过真的疯子:又不能杀人放火,因为没有合法理由。所以只剩下一类事情可做,这就是,既正常又很难做到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推行ECIP计划实现中文图书“自动编目”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1“自动编目”研究现状1.1国内学者的探索高文等著《数字图书馆———原理与技术实现》一书的“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主要业务活动的比较”表中,列出了“自动编目”和“自动标引”两个内容,但只是说“分类和编目这样的技术服务工作将迅速减少”,至于怎样减少以及如何做到自动处理,则语焉不详。此表引自汪冰所著《电子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研究》,汪的解释是“在以用户为中心的电子图书馆中,并且在传统馆藏已完全实现数字化或图书馆不再收藏印刷型资源的情况下,传统的分类业务工作和分类法也就失去其存在的基础。因为此时用户完全可…  相似文献   

13.
索拉 《大观周刊》2006,(32):16-16
美女如云,美女一再如云。“大观美女特别多”,这是我们的封面女郎在报刊市场上赢得的口碑效应。每个女人都有机会做十五分钟的美女,亦如沃霍尔所言“每个人都有机会做十五分钟的名人”。在这个多彩的舞台上,人体美学标准有多元的版本,我们观摩她们的美貌,更看中美丽背后的内涵,一起盘点从这场美女嘉年华中突围而出的佼使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图书营销学是在图书营销实践活动长期发展基础上,尤其是在我国出版业近几年加速产业化发展进程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经历了一个由图书发行知识的长期逐步积累,到图书发行学的产生,以及由图书进销学向图书营销学演变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早期图书营销学知识的积累尽管“图书营销学”这个名称在我国直到近几年才出现,与此相关的图书发行学也产生不到20年,但是,探索图书市场交易规律的图书营销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却伴随着图书贸易活动的出现及其发展而具有了悠久的历史。公元4年出现于汉代长安太学近旁“槐市”上的图书贸易活动,是史…  相似文献   

15.
万凌云 《出版参考》2005,(1X):20-20
近日,在上海,一些出版界人士呼吁取消“金书”的书号,以防止图书庸俗化趋向。《东方早报》报道,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名大量制造“金书”完全是个借口.“金书”在本质上与“金牛”、“金马”、“金元宝”没有区别。上海市收藏协会一位专家认为:“金书”的核心价值并没有超出其材料价值本身,在收藏界“金书”也并没有形成一个鉴赏、消费市场,购买“金书”的主力人群在企业家中,其作为礼品的价值远远大于作为收藏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丽娜 《新闻世界》2005,(2):40-42
“人造美女大赛?又是在做秀”、“如今的美女大赛一个接着一个,其实就是用美女做招牌来刺激眼球,赚赞助商的钱,赚美女们的钱”……一片质疑声中.2004年12月18日。一场精心策划了6个月之久的“人造美女大赛”终于在北京红馆拉下了帷幕。  相似文献   

17.
IT精灵曾敏     
《大观周刊》2006,(45):25-25
有人说IT女人像内存:温存后便会忘了你;有人说IT女人像网络:难以掌控;有人说IT女人像服务器:每当你需要时.她都在忙别的;还有人说IT女人就像多媒体;表面上.可化腐朽为神奇…IT女性到底啥样?是美女还是恐龙?曾敏告诉你。 美女因工作加班.把办公室当家——似乎是个神话.但是这样的神话在曾敏的工作当中却时常出现;她曾经是校园里的纯情“傻”丫头.如今.日渐成熟的“傻”丫头仍旧可以“傻”到为了制作网页而工作到凌晨5点钟.可以“傻”到为了让网页更漂亮反反复复地修改。没想到吧,IT美女外表很炫.却有一颗单纯的“芯”。[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接连而来的模特大赛和“中国小姐”比赛,使原本美丽的三亚越发美不胜收,除了看到更多的美女,也许没有多少人关心“模特大赛”和“中国小姐”评选出的美女到底有多大区别?而紧跟着凤凰和央视分别酝酿的“中华小姐环球大赛”及“CCTV职业模特大赛”更是搜刮净了全球黄皮肤的华人美女。一向含蓄的中国女孩从没有如此密集地在一起争奇斗妍。  相似文献   

19.
美女可以“养眼”,“美女经济”更是前途无量,“美女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式,其本身当然没有原罪,关键是人们能够端正心态,改变观念,并能在政府的引导下健康发展,而如果带着有色眼镜或者歧视的心态来看待“美女经济”,那“美女经济”恐怕就失去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环境,其发展前景也就无法乐观。  相似文献   

20.
是的,行为艺术躺枪了,存·个“艺术”本身都越来越儿戏的年代型,我们很难用严肃的态度来看待所调的“行为艺术”——浑水摸鱼的“行为艺术家”们让这种极其先锋的后现代艺术形式在公众眼里呈现出“深奥”与“弱背”莫辨的临界气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