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孟子的接受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全面论述了孟子的接受美学思想,它立足于孟子以“善”和“美”为核心的哲学美学体系,作为人格本体的“善”有理性内涵和感性形式,是审美期待世界的主体,孟子强调自觉自律的人格完善实质上是重视审美接受的能动性创造性,理想人格的建构以“浩然之气”的充实的前提,“学”“求”、“思”“养”则是基本途径与手段。孟子的诗论具体表现他的接受美学思想,“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等观点则是孟子对审美接受的系统规定。  相似文献   

2.
孟子美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人格美学精神,他不仅最早对人格美及其层次做出了明确的价值规定与区分,而且明确地将审美从人的感官之乐引向了道德领域,并提出了“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一高扬自主精神的话语,表现出强烈的人本意识、人性色彩和人格自主的悦乐感。现代人在实现其对主体意义的重建、确定人生存的内在根基、超越物性束缚时,应汲取孟子人格美论中的思想养料——人格意识、自律意识、超越意识。  相似文献   

3.
孟子以“人性善”为基础,以“仁义”为价值内涵,构建了关于理想人格的理论。孟子还提供了“存心养性”、“善养浩然之气”、“舍生取义”、“明善诚身”、“以天下为己任”等实现理想人格的途径。孟子所构建的理想人格是对孔子理想人格全面的继承和深化。同时为后世的志士仁人提供了一个能够追求的理想人格模式,并提出了一条通向儒家理想人格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说正气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亚圣的话在我们心中久久回荡。那么,什么才是浩然之气?怎样的浩然之气才能铸就一个完美的人格呢?我以为,那就是正气!正气,为人之根本。  相似文献   

5.
《学语文文丛》2004,(2):11-11
公孙丑日:“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日:“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相似文献   

6.
有一位弟子问孟子有什么特长,孟子回答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位弟子又问什么是浩然之气。孟子回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绥也。”意思是:那一种气,最伟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一点不加损害,就会充满上下四方,无所不在。那种气,必须与正义和真理配合,不这样,就没有力量了。浩然之气,是孟子独创的名词,带有天人感应的神秘色彩。但是揭去这一层神秘的雾纱,就可以知道它主要讲的是伦理学中理性凝聚的问题。一旦理性凝聚为意志,使感性行动成为一种…  相似文献   

7.
“浩然之气”一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般用来颂扬爱国的仁人志士的精神。作品在运用这一词语时,文字常稍有变化,例如:①“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全祖望《梅花岭记》)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执教《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文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语文课本中见到的古文第一人称代词大多是"吾",一般不用"我";而"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不但用到"我",还"我""吾"同用,这是为什么?这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顿时让课堂沸腾起来。而同文异构的另一位老师在执教此篇时竟然将板书误写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并屡次把课文题目读  相似文献   

9.
浅论《孟子》的论辩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部散文集。孟子是我国战国时代的一位杰出的雄辩家,以好辩著称,所以具有雄辩力量是其文章最突出的特色。 《孟子》中的文章,不管是论辩性的,还是陈说性的,都灌注一种不可阻遏的气势,或居高临下,咄咄逼人,或充畅条达,意盛理足。苏洵称“其锋不可犯”,苏辙称其“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这一点,为诸子作品皆所不及。《孟子》文章的这种气势是由作者的主体精神和采用的语言表达形式相融合而形成的。孟子自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气”,是其人格自信和自尊、理论自信和自负的个性气质化  相似文献   

10.
孟子讲心,都是以“本善之心”作为出发点的,不动心就是不动摇其“本善之心”。它以“知言”和“养浩然之气”来使其实现。“知言”在于排斥不正之言,“养浩然之气”靠着由义和道相配合。告子也在讲不动心,但他是强使其心不动,孟子则是通过修养的工夫。多年来由于对这一理论的记载理解不同,颇多歧义,现试就原文予以剖解。  相似文献   

11.
孟子讲心,都是以“本善之心”作为出发点的,不动心就是不动摇其“本善之心”。它以“知言”和“养浩然之气”来使其实现。“知言”在于排斥不正之言,“养浩然之气”靠着由义和道相配合。告子也在讲不动心,但他是强使其心不动,孟子则是通过修养的工夫。多年来由于对这一理论的记载理解不同,颇多歧义,现试就原文予以剖解。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人文精神中,作为较为普遍的价值人格预设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人生之阶梯,更是人生之路的路标。作为阶梯,其由内到外,由个人的内心修养活动到人生世界的把握和改造活动,沿此必不可少的阶梯,浩然、伟健的价值人格和生存态度可望达成人格的自我实现。作为路标,其终极指向是朝着社会政治历史舞台的,因而浩然、伟健及成功的信心和勇气就成了其人格方式的基本要求。由此,“修身”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它是其人格的价值实现的基础条件和准备条件。孟子有著名的养气说:“善养吾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呢?“难言也。其为气,至大至刚,  相似文献   

13.
孟子“浩然之气”的本质是在追求“不动心”的“大丈夫”人格,修养“浩然之气”可以通过“以直养而无害”“集义”和“知言”三种方法达成。新时代重提“浩然之气”的“大丈夫”人格,可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公民理想人格的培育,提供有效的理论启发和行为借鉴。  相似文献   

14.
呆气     
我们寻常大概都敬重“勇气”和敬重“正气”。昔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是从理直气壮中生出的勇气。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有人问他什么叫浩然之气,他说:“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这是天地间的浩然之气。但是我意以为非有几分呆气,勇气鼓不起来,正气亦将消散;因为“虽千万人,吾往矣”,非有几分呆气的人决不肯干;“以直养而无害”,亦非有几分呆气的也不肯干。试想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不是呆气的十足表现吗? 研究任何学问,欲求造诣深邃者,也不  相似文献   

15.
张养浩(1270-1329)是一位中国文学史上颇负盛名的元代曲作家。他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今流传于世的仅有一部《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便奠定了他在我国古代曲坛的地位。他虽担任高官(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等要职)却勤政忧民。他极为崇拜孔孟之道,追慕孟子,其名"养浩"取《孟子》"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之意。其字  相似文献   

16.
卢梭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杰出思想家,人格伦理思想是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蕴着美学的精神,彰显出卢梭的人格之美.卢梭的“人格美”思想以良心论和自由人格为核心概念,前者为逻辑起点,后者为终极目标.这一思想推动了人学研究的发展,增进了人类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7.
文天祥在狱中所作《正气歌》(《文山先生全集》卷14),歌颂天地间之正气,表达了忠贞不二的爱国之心。通篇演绎了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的思想。而诗意则多有所本。为人所指出的有:“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本于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的“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天地之间,……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东坡后  相似文献   

18.
孟子志气观即“尚仁义之志”、“养浩然之气”,造就了古往今来的人格和气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全球化的浪潮又给传统文化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如何通过立志教育培养健全人格并保持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从孟子志气观的宝贵思想中获得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正>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唐代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浩然”二字取自孟子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可见老父亲对儿子寄予了多么大的期望。文不为仕孟浩然年少有为,在十七岁的时候,参加了县级考试并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在所有人都认为一颗闪亮的明星即将升起时,孟浩然却突然宣布了一件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事情——放弃当年的科举考试。  相似文献   

20.
设计思想《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人教版普通高中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专题的必读材料之一。作为选修课,教师首先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全面深入地钻研教材,具有驾驭教材的全局意识,同时要抓好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时段的学习。课前,先布置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阅读,对文中难懂的字词句进行圈点勾画,做好读书笔记;课中则组织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涵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