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赛珍珠以写中国题材的小说而闻名于世,她的第一部小说《东风·西风》主要描写了两代人的三种婚姻家庭观念.赛珍珠希望通过塑造书中的人物,从婚姻家庭这个角度切入,来体现她对异质文化所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中美文化由于受到不同社会、历史、传统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宗教、民族和文化特色。沈从文和福克纳,两位中美同时代蜚声文坛的文学泰斗,他们的创作分别立足于"湘西世界"与"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分别在代表作《边城》、《喧哗与骚动》中致力于挖掘、揭示并展现这两个世界所蕴含的本土民族文化特质,为读者展现出中美文化截然不同的两幅画卷。  相似文献   

3.
艾丽丝·门罗是加拿大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短篇小说家。她的小说描写的主要是小镇中的平凡人们的工作生活、婚姻、家庭琐事片段,内容涉及人生中的"喜、怒、哀、乐"以及生老病死等主题,揭示了小镇平民在平凡简单的琐碎生活中内心的茫然和虚无。本文将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解读艾丽思.门罗的短篇小说《逃离》,《逃离》中创作结构的后现代主义手法的拼贴性和零散性,内容上的"去中心化"、人性化和反英雄主义,体现创作中视角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同时也体现了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内容主题的"逃离"既是对经典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其进行戏仿和反讽。  相似文献   

4.
中国龙凤文化源远流长,在西周至战国时期产生的两部伟大诗歌总集《诗经》和《楚辞》,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龙凤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诗经》的龙凤多单独描写,《楚辞》的龙凤则多在一诗中对举描写,体现了南北文化融合的鲜明特征。《诗经》、《楚辞》中的龙凤意象都具比兴与象征作用,而《楚辞》则更多了一分南巫文化的神秘色彩。《诗经》和《楚辞》共同奠定了中国龙凤文化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5.
赛珍珠的文学创作与中国文化杨金才赛珍珠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可追溯到她的孩提时代。幼年时她是由乳母王妈照顾的,从她那里赛珍珠学到了无穷的中国文化故事。“这一切在她敏感的记忆中,留下了很深的好奇和印象。” ̄①无疑这些平凡而片断的中国故事为其日后的创作提供...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经济与文化地位的崛起,越来越多的美国年轻一代开始迫切地想要了解中国,中国文学的教学也越来越被重视起来。作为中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代表诗人"的一部力作,《离骚》自然应被纳入教材之列,尤其是作为非华裔人士的翻译教材。本文以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文学及历史理论作为方法论,侧重研究本雅明文本"重生"理论对《离骚》翻译的适用。朱熹版《离骚》注本充分结合了译者的历史语境,是该诗"来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当代《离骚》注释有着不可小觑的启示作用,更自成一家,成为《离骚》来世的典范之一。  相似文献   

7.
《送别》是李叔同先生借美国音乐家J.P奥特威创作的《梦见家和母亲》的优美旋律和我国古体诗词的悠长意蕴,二者完美结合、浑然天成创作的一首学堂乐歌。整首歌充满了人生哲理,蕴藏着禅意,给人启迪。在艺术形式上达到了"情在意中,意在言外,含蓄不尽,期为妙谛"的中国美学传统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8.
老舍创作《骆驼祥子》时以西方悲剧杰作为范本在艺术构思、主题确定、人物配置、情节安排、写作特色等方面对哈代《无名的裘德》作了多方面的借鉴。《骆驼祥子》在借鉴基础上进行了独特的创新性重构,即深刻的文化思索,意味深长的文化对比以及对《无名的裘德》之内容的再思考和平行扩充。《骆驼祥子》的创作是作家立志突破既成传统的人格特征、善于抓住素材的良好艺术感受力与通过外国文学诱因找到创作突破口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池莉的《云破处》通过不可靠叙述、叙述分层与反讽的运用,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表象与本质的分裂,表现了池莉的怀疑精神,使小说的修辞与意义得到了有机的统一。但是,作品本身呈现的意义却超出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提供了更多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10.
《阿斗》是一部近似鲁迅《故事新编》的历史叙事类文本,它对三国历史别具一格的重写,与《故事新编》对传统"故事"的"新"说如出一辙,反映了不同时代作家对"历史"共同的思考与理解。然而,由于时代背景、文化语境和个性气质的差异,两者采用了不同的叙事策略并体现出不同的叙述风格。同时,《故事新编》是启蒙精神对传统思想的全盘否定,而《阿斗》则是对传统与启蒙的双重批判与继承,主张用道家自然主义精神疗治启蒙的"现代性"弊病。  相似文献   

11.
学界历来对刘基《郁离子》的命名阐释均不正确,实际上《郁离子》之名出自左思《咏史》之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考之刘基的生平与创作,这是符合事实的。  相似文献   

12.
清代姚际恒、方玉润认为《小雅.采薇》中有既归之词,方遣又不可逆料归期,以及"一月三捷"的事实,又有情景交融的景色描写,因此断定非"遣戍役"之诗,提出"戍役还归"说。然而结合宋代朱熹《诗集传》与段昌武的《毛诗集解》,可知清之前人早已论述了采薇以计时、戍役期固定、三捷是约言、雪景是预设等。因此姚、方二人的论证仍值得反思,他们的说法有助于从艺术境界上理解《采薇》,然而一旦涉及诗作的创作背景及内容时,就显得漏洞百出。  相似文献   

13.
我国“80后”作家安东尼的作品《这些都是你给我的爱》深受法国著名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创作的《小王子》的影响.两部作品均赢得了极高的关注度并创造了销量神话.通过比较两部作品所处的文化环境,揭示作者的创作意图并从受众角度来分析作品热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存在着矛盾和一些其它的问题,《诗经》不仅是"诗"而且是"经",是"诗"与"经"的辩证统一,"诗"与"经"二者缺一不可,"诗"与"经"二者共同构成《诗经》的内在矛盾(内因)。由此可见,《诗经》的性质包涵"诗"与"经"两方面的内容,即《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辑,同时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具有普世意义的文化经典之一。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评点史上,王伯沆的《红楼梦》批校,通过对《红楼梦》情节设计技巧的分析,明确提出了"化出"的方法,认为人事叙述可以变化而得,场景描写也可以从别处"化出"。这种方法体现的无疑是古代小说创作中的一种重写行为,值得研究者注意。  相似文献   

16.
《变形记》与《生死疲劳》是"变形"母题特征很明显的两部小说。其呈现变形母题的方式很相似,作品中主人公都异化成动物,变形形象都具有人性与动物性相交织的特征,且在结构方式上都呈现出整体变形与细节真实的特征。但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中西文化的差异,两部作品在主题阐释、风格面貌上更多的是呈现出差异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7.
《诗经》的翻译不仅要考虑其艺术性,也要兼顾其史料价值及文化事实.译者需要将这三点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诗经》文化传播的目的与意义.《蒹葭》作为《诗经》中的名篇,在民间广为传颂,受到中外读者喜爱,更有不少译者呈现了各具特色的《蒹葭》英译本.在叙事学理论的指导下提出《蒹葭》的英译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呈现《蒹葭》译作.  相似文献   

18.
冰心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的短篇小说《西风》秉承了她20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余绪,触及了对女性性别而言的重大问题,成为中国现当代女性叙事文学中"现代女性在家庭和事业中的两难"这一母题书写的重要一环。《西风》中暗示的女性依然需要家庭的主旨在此类书中是最富建设性和积极意义的,与冰心一以贯之的"爱的哲学"的精神旨归也相一致。  相似文献   

19.
毕孝立的长篇小说《海选》,关注转型期中国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状况,是一部充满忧患意识的沉思录;它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意识到的历史内容、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达到了现实主义文学"三融合"的高标准;它为中国文学增添了"理解国民性"一维,使"作为农民的写作"成为可能;它来自大地民间与乡土社会,是一部传统的、民族的小说;它突破了赵树理、周立波等前辈小说家创作中的"光明"模式与"乐感"精神,充满忧思悲凉之雾,从而预言了中国农村民主建设道路的艰难曲折。  相似文献   

20.
《边城》国内和域外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边城"为主题,在中国知网(CNKI)、中国现代文学及文化资源中心(MCLC Resource Center),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和国际权威数据库(EBSCO)进行搜索,对有关《边城》的研究进行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总体分类,在与国内研究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边城》研究总体概况与特点,阐释了已有国内及域外世界研究的总体特征和基本趋势,并通过数据系统分析,指出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尝试性地预测了今后研究的可能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